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19-10-21 10:10徐颖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交流教师教学

徐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也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或放任自由,或形式过场,或盲目追求,降低了小组学习的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的机会,还要讲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下面就如何更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忌以偏盖全,要注重参与的均衡性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紧跟上课的思路反映灵敏,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一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上下来,往往实质只是教师与几名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学生思维处于旁观状态。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更应注重学习参与的均衡性。

1.分组要均衡

首先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妥,由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2.教师指导要均衡

全班近十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因应组而异,很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各组活动顺利展开。期间,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学习过程要均衡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展开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每个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例如教学“分类”,可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进行分类,学生兴趣很浓,很快分好。接着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分的。然后小组再次讨论为什么同样的一堆铅笔会分成不同的结果?你还可以怎样分?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按长短、花纹、是否削过、是否圆柱、有无橡皮等等。我又及时表扬他们真会动脑筋,使每个学生尝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二、忌形式主义,要注重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更注重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码要做到一下两点:

1.时间安排要充裕

充裕的时间是达到“合作学习”预期目标的前提,“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上就要充分让学生交流想法、体会、见解、经验。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往往一带而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因此要使合作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不是图形式、走过场,必须要确保讨论或操作的时间。一般认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应在2—3分钟之内进行,加上讨论反馈得出正确结论,需要5分钟左右时间。课堂教学仅仅40分钟,时间紧,既要确保讨论的时间,又要保证教学内容按进度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钻研并吃透新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水平,冥思苦想并设计能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过程,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时间。

2.学习点要设得恰当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2]。但是单靠学生自己的智慧有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集体的智慧才可以创造出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時,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其优势。例如我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每个组都合作数出一百多根小棒,并将小棒10根捆一小捆,10小捆绑成1大捆后,我用一个大托盘将上台汇报小组的3大捆放到里面后,引领各个小组添加1大捆,一共凑成10大捆,使学生明白10大捆就是10个一百,也就是一千,突破难点,让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仅运用了各小组现成的资源,而且将全班笼络为一大组,很巧妙,很恰当。

三、忌只重整体,要照顾学生的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又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而且,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平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际交往课堂氛围。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通过自己的实践,我发现只要教师能有目的、分阶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注意“三忌与三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合作的心理愿望,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交流教师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