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初期中葡两国发展趋势初探

2019-10-21 17:25周炜琦
科技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葡萄牙中国

摘 要:大航海時代(15至18世纪)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一座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在大航海时代初期,中国作为东方国家最先进、最富有的代表,率先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开启海外探索,却因统治阶级错误决策而失去了历史先机。葡萄牙作为西方国家的蕞尔小国,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却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引领者。这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究。

关键词:大航海时代;中国;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扩张

中图分类号:K132文献标识码:A

大航海时代,又称作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并且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这次重大的地理发现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葡萄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1 中葡两国是拉开大航海时代帷幕的先行者

1.1 中国为世界大航海时代拉开帷幕

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为使者,率领一支由27400多名船员、240多艘船舶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从南京出发,经福建沿海南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海上远航。至1433年,郑和在28年的时间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船队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

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还是在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在他的《郑和下西洋考》一书中评价:这是15世纪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

1.2 葡萄牙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牙位于欧亚大陆西南方的角落里,形状如同一叶小舟,国土面积只有9.22万平方公里,东面和北面被面积是其5.5倍之多的西班牙所包围,西面和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然而,正是这“一叶小舟”在15世纪初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吹着前进的号角,引领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为世界掀开了一页崭新的历史篇章。

1415年,葡萄牙殖民帝国成立后,即开启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海上探索与扩张。它先后发现并占领了西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筹建和经营阿尔金商站并使其成为后来西方各国商贸殖民地的基本模式之一,到达几内亚湾及圣卡塔琳娜角,发现刚果河口及非洲好望角,考察印度等。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即使1460年葡萄牙航海事业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大航海时代的伟大奠基者——堂·恩里克王子(亨利王子)去世,葡萄牙依然没有停止其海上探索的脚步。1494年与西班牙瓜分佛得角,1498年开辟印度航线,1510年征服了印度果阿地区、马六甲,1514年之后与中国、日本进行往来贸易。同时,葡萄牙在非洲、亚洲、美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经济、政治、文化都已远远超越欧洲其他国家,牢固地确立了其海上霸主地位,也为欧洲其他国家狂热地投身于大航海时代浪潮起到了激励作用。

比较15世纪初的中国和葡萄牙,一个是东方泱泱大国,一个是欧亚大陆西南角的蕞尔小国,它们几乎在同一时期都萌发了探索海外世界的想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两个国家向未知领域跨出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呢?

2 中葡两国海上探索动力分析

2.1 中国海上远航主要源自于政治动力

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其强势统治下,明朝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农业经济、手工业、工商业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国富民强的原始积累为郑和七下西洋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明朝造船技术功底扎实,天文航海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大明混一图》等系列地理认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3]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颇有争论。不少史学家认为郑和下西洋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宣扬国威,进行朝贡贸易及寻求同盟,寻找建文帝下落。还有学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在于维护中西海上交通“生命线”的畅通,有学者认为应分阶段考察其航行目的,有学者则认为明成祖希望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等。

事实上,横向比较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活动,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是带有鲜明的政治特色的。

1405年,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中,部分船员遭遇麻诺八歇国误杀,在对方使者上门谢罪并提出6万两黄金补偿时,郑和请示明成祖朱棣后,不仅未收其补偿的黄金,还表示谅解,进而赢得了八歇国的无比尊重。1408年,第二次下西洋,正式册封古里王,在古里篆刻石碑纪念此事。经过锡兰时,郑和船队还向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物品。第三次下西洋,协助满刺加摆脱了暹罗的附属地位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满刺加国王后亲赴中国朝觐以示感谢。第五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古里、爪哇、满刺加等诸国使者归国,并获得忽鲁谟斯等国进贡的奇珍异兽和特色特产。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返程时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一次和平实践,其目的并非为追求经济财富,而是为了宣扬大明帝国威望,传播中国政治道德理念,建立“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应对国内矛盾,空前强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主张外儒内法,即以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为根本,极力推行程朱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用以进行思想统治。郑和所采取的积极外交政策使明朝在东南亚的政治地位凸显,充分体现了“天朝礼制体系”和仁政的管理理念。因此,郑和七下西洋最大的收获也就在于政治收获。

2.2 葡萄牙海上探索主要源自于经济动力

纵观历史,葡萄牙是欧洲最早谋划并实施海外扩张政策的国家。早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的88年,也就是1317年,葡萄牙国王堂·迪尼斯即开始了重建海军的行动。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建造兵船和从事海战的战术,建成了一只规模可观的航海舰队,逐渐成为海军强国,从而为海上探索和扩张奠定了技术基础。葡萄牙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后,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王权、贵族、教会、平民等各个阶层对海外探索和扩张观念高度一致,航海事业有了政治保障。“葡萄牙在整个15世纪是个统一的王国,而其它欧洲国家却因内乱或与外地作战如玫瑰战争、百年战争等战争致使他们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内动荡不安”。[4]历代葡王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航海事业,比如:为造船业提供充足的木材来源,赏赐骑士身份给优秀造船官员,强制实行海上保险发展壮大海运行业等。

由于葡萄牙国土面积有限、地理位置受限、国内资源匮乏,而国内形势平稳、人口急剧增长等因素,国内各方矛盾逐渐凸显。出于为国家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葡萄牙苦于无法从陆路上谋求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有“死亡绿海”之称的大西洋。

15世纪中叶,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由北往南航行,以探索通往东方的海路,寻找黄金和香料产地。1443年,亨利王子的贴身卫士安唐·贡萨尔维斯在非洲西海岸黄金河地区购买了10名奴隶,这是在非洲海岸进行的第一次奴隶交易。1471年,葡萄牙在几内亚湾发现了加纳黄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1482年,葡萄牙还在戛纳的埃尔米纳城建立了最早的奴隶贸易据点,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进行殖民开发,建立和扩展甘蔗种植园。1498年,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并带回了盼望已久的商品:肉桂、胡椒、丁香、丝绸、珍珠和宝石”。[5]当这些物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整个欧洲轰动了。葡萄牙人上百年的航海秘密不再是秘密了。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远洋探索大军,争先恐后地到海外掠夺财富、从事奴隶贸易、发展殖民地。

海外扩张给教会带来的是扩充基督教实力的契机,给平民带来的是摆脱了国内阶级剥削的机会,给贵族带来的更多的封地与官职……葡萄牙的海外扩张逐步转化为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16世纪葡萄牙诗人卡蒙斯说:“陆地止于斯,大海始于斯”,显示出了一个强悍民族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壮志,抑或是一个强悍民族欲将世界囊入怀中的勃勃野心。

由此可见,葡萄牙的海上探索和扩张主要是经济效益的驱动。可以说,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海上探索和扩张就是一部掠夺、侵略的过程。

3 中国的悄然退场和葡萄牙的鼎盛发展

3.1 中国主动退出时代历史舞台

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炽从即位一刻起就宣布停止下西洋,对内采取措施减轻民困,对外实行战略收缩。1430年,明宣宗朱瞻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斯坦福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莫里斯教授认为,在1430年这个“决定性时刻”,谁抓住了海洋的控制权,谁就有可能主宰未来的整个世界。很显然,“亨利王子抓住了这个机遇,而明朝正统皇帝却将这个机遇拒之门外”。[6]

中国主动退出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舞台,这主要归结于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明朝所采取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和实行海禁的国防策略。

郑和下西洋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贡贸易,但更多的是一种政府外交行为,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事实上,在朝贡贸易体系中,与海外各国获得的丰厚实利相比,中国更在乎的是满足象征性的宗主权所带来的政治虚荣”。[7]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所以不少人认为这一行动消耗巨大、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反对之声逐渐占为上风。

在北方疆界,明仁宗和明宣宗统治时期,始终都承受着蒙古人的骚扰;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战败,成了瓦刺的俘虏。明朝政府不得不大力缩减海军财政支出,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北方防御战事中。

随着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的结束、郑和航海途中病逝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外探索行动也悄然地划上了句号。梁启超在其所著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感叹:“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8]“明朝时期的中国人与全世界开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他们轰轰烈烈地拉开了走向世界的序幕,然后又消无声息地把国门紧紧地关上了”。[9]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主动放弃海上探索、放弃制海权的同时,放弃的也是中国的强盛和崛起、未来和希望。

3.2 葡萄牙的鼎盛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并非是征服占据大量殖民地,而是在于开辟了两条新的贸易路线——这才是葡萄牙步入历史上鼎盛发展时期的关键所在。

一条是经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达亚洲的东方贸易路线;一条是经由大西洋群岛,航行至南美洲的贸易路线。通过这两条新的贸易路线,葡萄牙开辟了新的海外市场,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象牙、香料等丰富物资以及廉价劳动力。正如西班牙皮埃尔·德·奥利弗在1524年所说:“我们原本是世界的尽头,而今,我们发现我们是世界的中心,拥有无尽的财富”。[10]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和积累,16世纪后半叶,葡萄牙拥有面积庞大、物产丰富的殖民地,国土面积达到1040万平方公里,步入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4 结语

大航海时代世界古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是欧洲成长为文明世界中心的关键历史时期。葡萄牙以积极进取、主动挑战的精神在世界历史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中国却主动放弃、闭关自守、与人类历史辉煌时刻擦肩而过,从而带来的是落后挨打、丧权辱国。时间不能倒退,历史无法改写。以史为鉴才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行动的。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万斯同,等.明史·郑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海峡记忆.一张沉睡350年的神秘地图 揭开漳州月港辉煌历史[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99067622442709&wfr=spider&for=pc.

[4]C.R.博克斯.葡萄牙海上帝国(1415-1825)[M].葡萄牙:70年代出版社,1992.

[5]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6]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M].中信出版社,2011.

[7]唐建光.大航海时代[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8]时平.再读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纪念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发表100年[J].郑和研究,2004(1):4-8.

[9]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J].天津社会科学,2013(03):46-52.

[10]刘卓锋.铁与火的诗——大航海时代的欧洲[J].软件,2005(03):32-37.

作者简介:周炜琦(2003-),男,汉族,湖北江陵县人,高中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文學。

猜你喜欢
葡萄牙中国
The Hardest Language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葡萄牙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