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盖州街城中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2019-10-21 10:40杨高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摘    要:在中国的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的过程中,不断更迭的高楼建造起来,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被遗忘的破旧居民区被孤立起来形成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城中村,此类地区往往构成人员复杂,缺乏统一管理,环境脏、乱、差,一些由于资金及发展问题不能拆迁的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必然。城中村的改造提供给经济较差、生存环境恶劣的人群舒适的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的景观设施,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脉络,使在“水泥钢铁森林”般的高楼大厦的现代建筑景观的间隙中留下历史的痕迹。本文充分调研大连市地域特点,选取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处代表城中村区域结合本土人口结构与生活习惯、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提供一个解决思路和设计方案。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城中村改造;区域特点

1  研究背景

城中村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产物,其功能与形成原因、存在的方式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特征,总的来看,城中村中的建筑往往多是遗留的老房、危房、自建房、自搭小棚等不符合规范的房屋建筑,相邻房屋往往过道狭小,阳光、通风、垃圾处理等卫生方面不达标;散落堆放的杂物、易燃物品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形成火灾隐患。部分城中村由于原先是自然村落,城市地产开发时没有进行有效规划,其布局往往还是传统村落的布局,与城市现代布局不同,存在很多矛盾。

城中村往往地理位置在城市中较为便利,除了常住人口以外,由于其管理薄弱、居住环境较差往往租金较为便宜,吸引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人群差异化加大,灰色职业者增加,治安存在隐患。由于城中村住户经济较差,导致无法保证其生活质量,往往还自给自足,饲养禽类、猫、狗等动物,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

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较早,城市规划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和解决方案。西方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中国城中村的贫困居民聚集区域,由于政府的积极干预与颁布法律,如英国1909年的世界第一步城市规划的法案,开始以法律的途径制定整改措施与标准。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面对同样的这些问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面对本土问题实事求是制定和落实整改方案。

2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沙河口区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1964年成立,属于主城区之一,是大连市较成立市区之一,北靠甘井子区,南临黄海,西望高新园区,东接西岗区,地理位置承上启下,在大连市人口占比最大,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小型城中村也较多。本次调研的一处城中村区域位于沙河口区主道路黄河路边盖州街,大连航天医院对面巷道向南200米,泉清园小区与工业园区相隔处,总面积约3500平米。交通便利距离西安路商务圈直线距离一公里,靠近地铁二号线,附近商场、医院、酒店、小商店、学校相隔距离不远,生活条件便利。

盖州街城中村的主体建筑是由倒闭国营工厂的家属宿舍和遗留老平房构成,后来经住户私自加盖楼层、自建院落、搭建小棚,使原先房屋居住面積扩大,形成现在规模。周围靠近商圈,各类小商贩、小工的增加,周边小区的房租较高,部分低收入的人群由于租金便宜则选择了这里,造成此地人口较为混杂集中。部分人员居住在不足三平米的,高度不足两米的小单间中,做饭洗漱在过道中解决,一些常住居民散养的鸡鸭、狗等动物的排泄物与杂乱堆放的垃圾使居住环境更为恶劣,垃圾的处理往往难以解决,一般就地焚烧,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害此地人群的身体健康。

盖州街城地处低洼处,靠近市中心河流,常年潮湿,周围小区、工厂的高楼、高墙隔离,阳关难以投射进大部分住户屋中;。共区域仅为曲折狭长过道,大部分地方无植被生长。层次复杂,自搭四层小楼夹杂木板与塑料布构成的小棚,整个城中村区域在建立一个坡道上,落差三到四米。

3  设计思路

本次设计突出对城中村的实用性改造,从常用的景观处理元素入手,突出对细节设计,以吴冠中的水墨画作为设计灵感,结合本土文化底蕴,保留原先区域的积极元素,使原先的住户更有回归感和亲切感,将大楼和小区包围的城中村赋予新的生命,以“隐”存于“市”。

在旧的主体建筑做出适当维修保留,大部分自搭小棚等违规建筑进行拆除,拆除的危楼留下的青砖、青瓦保留,修缮成为隔断景观墙装饰;拆除大量易燃物件,部分木料翻修成木围栏栅;一些破碎砖石经行统一大小划分,处理成道路铺装和部分墙面装饰。整体以节约成本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策略,进行有机规划。由于城中村位于大连市的潮湿低洼处,常年阴湿,在植物配置方面则更倾向偏北方的耐阴植物,例如以三种不同品种的竹子、枫等植物做主要景观配置更适合引导整个设计的精神。在空间上注重多重分割,设计有七个休闲分散区和两个景观亭,以分散的休闲区景观联系起来,加大敞开道路和公共休闲活动区域,更大面积的采光,弥补原先道路狭窄阳光不足的缺陷。布局上结合中国式的“移步换景”和西式敞开式布局相结合,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增强人的活动性。道路上,两条廊道联系城中村内外,弱化围栏高楼的影响,使城中村更像作为周围工厂小区的软化地带而存在,而不是过去的污染物堆积的垃圾场所。主廊道中设计有六个进出口,分散在建筑之间,使进出入的便利性大大增强,改变原先两个进口,增加人员紧急情况下出入便利,降低人员意外风险。城中村中心位置设立公共厕所,入口配备停车场,增加居民生活便利。

整个设计整改大量房屋,保留部分原先建筑废料进行回收二次加工利用,在改造之后的新区域中仍然能够发现与过去的历史存在着联系,这样良性利用可以让整个规划保留着历史的传承,而不是花费大量资金资源进行推平重建的新小区。设计中增加了大量绿色植被软化整体环境,通过规划消除原先存在的大量隐患,加大了公共区域,形成公园式聚居区域,自然融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将原先的拥挤、脏乱、污秽的城中村转化为繁忙市中心的绿色休闲区域。

参考文献:

[1] 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Burgess E W.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5.

[3] 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高(199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北云梦人,学历: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有职称: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