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膀胱冲洗在尿路感染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22 13:00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呋喃西林尿管尿路感染

515300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揭阳

我院收治病情危重患者较多,其中部分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或长期卧床排尿困难,导致不能拔除尿管。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概率很大,尿路感染是增加抗生素应用、延迟尿管拔除的主要因素[1]。所以,有效治疗尿路感染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本课题拟将新法膀胱冲洗应用于临床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中,并分析其在尿路感染干预中的应用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长期留置尿管患者160例,男87例,女73例;平均年龄77岁;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患者均为病危患者,不能自行排尿。尿常规结果示尿白细胞>39个/μL,白细胞定性“++”或以上,或可见孢子,患者均呈现不同程度发热,部分尿液中可见絮状物。对部分患者尿液进行培养,其中尿液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生长15例,屎肠球菌生长8例,粪肠球菌4例,1例肺炎克雷白菌生长,霉菌生长2例。

方法:①试验组采用清肠注射器抽取呋喃西林液脉冲冲洗:使用医用排便清肠器抽取呋喃西林液50 mL 用脉冲式通过导尿管外口注入膀胱内,每注入100~150 mL 将冲洗液在导尿管引流外口抽取出,分2次注入,总量250 mL;②对照组用输液管接呋喃西林液冲洗:冲洗时,首先放尽膀胱余尿,消毒尿管连接处,接上输液管冲洗,先将尿液导出端关闭,然后闭管30 min后开放导出端,关闭导入端,将冲洗液导出。反复冲洗后于每天复查尿常规,于3、5、7 d后复查尿培养+药敏,阴性结果后再连续复查2次,均为阴性后表示泌尿系感染治愈。所有患者均按照严格无菌操作取,送检[2]。患者尿白细胞>39个/ul,细菌培养为阳性,菌落数>10个/mL为菌尿[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判断标准:当患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为尿路感染:①典型尿路感染症状脓尿(离心后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尿亚硝酸盐实验阳性;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10个/HP;③有尿路感染症状者正规清晨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且连续2次尿细菌计数≥105/mL,2次的细菌及亚型相同者;④作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⑤典型尿路感染症状,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细菌>1个/油镜视野。

如果患者治疗之后不符合这个范围,则表明治疗效果较好。

结 果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3天效果比较: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5天效果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7天效果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尿管留置时间与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徐敏和徐榕的研究显示,插管当日尿路感染率为0,第3天感染率为26.7%,第7天感染率为66.7%,第10天感染率高达93.3%[4]。黄达飞等报道提示尿管留置2、4、7、14 d及以上者[5],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4.7%、45.6%及100%。随着留置尿管时间延长,菌尿感染发生率也持续增加。冲洗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很显著。留置尿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临床护理操作。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同时增加住院费用。临床上发生尿路感染后干预措施很多,大部分是使用抗生素,但众所周知,长期使用抗生素有许多不良反应。随着临床对冲洗的深入,很多研究发现冲洗能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近年来不少关于冲洗改良方法的报道,如李丽芳等报道,60例患者采用改良式冲洗结合适量饮水进行治疗,1个月后患者24 h尿沉渣检查白细胞计数及细菌计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高发率,如何通过有效冲洗来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应用密闭式冲洗的方法并控制冲洗频率,结果显示,在保证患者尿量情况下,有效冲洗短期内患者能很快能恢复正常,一般患者5 d 内泌尿系感染即可转为阴性[6]。本次研究我们对细菌感染的部分患者应用呋喃西林液冲洗,未应用其他药物进行冲洗。若PKRP 术后持续冲洗过程中不能及时将血凝块、残存组织碎片冲出体外,会加重出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尿管堵塞、漏尿甚至尿路感染的发生[7]。由于传统装置入水管和出水管都较改良装置更小,而出水管则比入水管还小,不能将血凝块及组织碎屑及时完全冲出体外,所以使用传统装置的患者可诱发甚至加重膀胱痉挛发生。而改良持续冲洗装置由于管径粗并且入路和出路的管径相同,单位时间内冲洗液的出入液量更多,更利于将术中残存组织碎片及血凝块冲出体外,减少了膀胱痉挛发生,使引流更通畅,从而减少了尿管堵塞、漏尿甚至尿路感染的发生。有文献报道,术后留置气囊导尿管、持续冲洗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患者病情重,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均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在发现患者泌尿系感染后能够快速准备,同时能够给予积极治疗,所以对于感染较轻的患者能够在尿液培养未出结果时患者泌尿系感染白细胞已消失。但感染较重患者只能根据尿液培养及药敏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给予应用有效的冲洗。一般患者5~7 d后都能缓解。最长1例患者为14 d 缓解,所以有效的冲洗是关键一步,清肠注射器抽取呋喃西林液脉冲冲洗与输液管连接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均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抗生素应用,但前者效果更佳。但仍需提出一点,尿路感染是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故尽早给予拔除尿管仍是我们解决泌尿系感染的首要问题。

表1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3天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5天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冲洗后第7天效果比较(n)

猜你喜欢
呋喃西林尿管尿路感染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加入几种物质对呋喃西林溶解度的影响研究
初均速法预测呋喃西林溶液的贮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