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

2019-10-22 13:00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定量肝功能

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江苏常熟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感染后极易发展为肝硬化,且相关研究证实[1],若是患者出现失代偿期,在5年之内生存率不超过35%,所以一旦发现需尽早治疗。本文分析了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应用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8年2月收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30~63岁,平均(46.3±7.4)岁;病程2.4~5.3年,平均(3.8±0.4)年。试验组男8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8.4±7.6)岁;病程2.9~5.8年,平均(4.0±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重度黄疸;②其他病毒感染;③自发性腹膜炎。

方法: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药物治疗使用多烯磷脂胆碱、复方甘草制剂、利尿剂、人血白蛋白、肠道菌群药物等;并控制患者钠盐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形成腹水;并监测血生化与体重,避免肝肾综合征;并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肝性脑病发生;此外,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易消化软食,少量多次进食,避免粗糙类食物。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1次/d,10 mg/次;试验组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治疗,1次/d,0.5 mg/次。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②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乙肝病毒DNA 定量(HBV DNA)。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个月时进行评价。①无效:经治疗,肝功能与症状均无改善,并且ALT、AST指标的下降幅度<50%;②有效:经治疗,肝功能有所恢复,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并且ALT、AST指标的下降幅度>50%;③显效:经治疗,肝功能恢复明显,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且ALT、AST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TBIL、ALT、AST、AL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TBIL、ALT、AST、ALB水平均有所好转,且试验组TBIL、ALT、AST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LB 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对比:两组治疗前HBV 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试验组HBV DNA 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无效1例(6.67%),有效9例(60.00%),显效5例(33.33%),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无效4例(26.67% ),有效7例(46.67%),显效4例(26.67%),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 0,P<0.05)。

讨 论

HBV 的存在,使乙肝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建议抗HBV治疗,对明确乙肝肝硬化患者建议积极抗HBV治疗,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其中最为常用的两类抗HBV药物是核苷(酸)类似物和α-干扰素[4],然而若是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时使用干扰素有导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可能,为使用禁忌。所以此类疾病的首选抗HBV药物是核苷(酸)类似物。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 n时间 TBIL(μmol/L) ALT(U/L) AST(U/L) ALB(g/L)对照组 15治疗前 78.74±22.65 108.32±39.98 123.67±71.84 27.12±5.48治疗后 35.38±14.49 46.81±11.93 56.95±21.26 31.16±3.32试验组 15治疗前 77.66±26.79 107.43±41.18 120.29±71.36 27.85±5.37治疗后 23.25±8.84 37.49±9.27 39.68±9.78 35.87±3.58 t 2.7678 2.3892 2.8582 3.7362 P 0.0099 0.0239 0.0080 0.0008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对比(±s,l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对比(±s,lg/mL)

组别 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15 8.86±1.62 3.56±0.77试验组 15 8.97±1.68 2.67±0.55 t 0.1825 3.6427 P 0.8565 0.0011

恩替卡韦通过抑制HBV 逆转录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具有抗病毒作用高效、快速、耐药率低,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为首选抗HBV治疗药物[5]。在本研究中也观察到恩替卡韦治疗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但因本研究纳入患者病例数相对较少,观察时间尚短,需要更大数据样本及更长时间研究观察以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充足依据。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定量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48例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