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2019-10-22 13:00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后壁球部前壁

102208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科,北京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HGM)指胃黏膜移位至十二指肠,是一种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临床症状及内镜形态无特异性,容易与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等混淆,易引起误诊[1]。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断十二指肠HGM临床特点、内镜诊断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9年4月收治胃镜检查总数11 170例,其中十二指肠HGM患者106例(检出率0.9%),男70例,女36例;平均年龄56岁。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痛、反酸、消化不良等。

方法:采用Olympus H260 电子胃镜,所有患者在十二指肠病变处取1~2块组织活检,病理切片由2名病理医师阅片明确诊断。

结 果

病灶分布: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05例:前壁44例(41.5%),小弯21例(19.8%),后壁及球腔散在分布各11例(10.5%),大弯7例(6.7%),移行部3例(2.8%),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小弯各2例(1.9%),前壁和大弯、后壁和小弯、后壁和大弯、小弯和大弯各1例(1.0%)。仅1例位于降部(1.0%)。

形态特征:内镜下分为4型。①息肉样改变66例(62.3%),单发36例,多发30例,直径0.1~1.0 cm,<0.5 cm 50例,≥0.5 cm 16例;②局部隆起样改变21例,包括成簇结节样隆起17例(16.0%)、条状隆起1例、盘状隆起2例、丘样隆起1例;③散在颗粒样改变16例(15.1%);④弥漫小结节样改变3例(2.8%)。见图1-4。

不同类型十二指HGM的白光内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显示为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内灶状分布的胃底腺组织,含有主细胞和壁细胞,见图5、6。

症状分析:106例患者中,反酸23例,上腹不适20例,烧心19例,上腹痛18例,腹胀16例,嗳气10例。

治疗及随访:1例直径约1.0 cm呈亚蒂息肉样病变者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上腹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其余患者予以对症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图1 息肉样改变图

图2 局部隆起样改变

图3 散在颗粒样改变

图4 弥漫小结节样改变

图5 典型HGM病变HE染色图片

图6 典型HGM病变HE染色图片

讨 论

随着胃镜检查普及,更多十二指肠HGM 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有文献报道HGM可发生于食管、直肠、胆囊[2-4],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6.67%[5],球部多见,升部、降部也有报道[6-7]。本研究中发病人群、发病部位与文献相符。

本研究中病变形态主要为4种类型:①息肉样改变;②局部隆起样改变;③散在颗粒样改变;④弥漫小结节样改变。病变呈息肉样改变者最常见,容易误诊为十二指肠息肉,成簇结节样隆起与病理诊断一致性相对较高。目前十二指肠HGM尚无标准内镜分类,本文分类方法和杨媚等一致[8]。温静等分为三型[9]:散在颗粒样增生,平坦隆起型病变,息肉样增生。辛小敏等分为四型[10]:多发结节样隆起,单发息肉或多发颗粒样隆起,溃疡型、肿块型。由于十二指肠HGM形态多样、活检相对困难,内镜医师认识不足,导致本病检出率偏低、误诊率较高。多数HGM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也可能与布氏腺增生、球部炎症混淆,少部分病变可能误诊为肿瘤、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检查有利于诊断[11],但病理诊断仍然是金标准。

本研究中十二指肠HGM合并反流性食管炎21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消化性溃疡4例,提示本病可能与十二指肠高酸环境有关,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高酸环境及慢性炎性刺激可能是本病的发生因素,具体关系尚需更多临床资料进一步研究。国外报道提示HGM有癌变风险[12],国内尚未有此类报道,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随访。

综上所述,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有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形态多样特点,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息肉,少部分不典型病例可能误诊为溃疡、肿物等,需要内镜医师加强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猜你喜欢
后壁球部前壁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超高速撞击球形压力容器后壁损伤破坏试验研究
深刺翳风联合点刺咽后壁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研究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内镜反转切除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并文献复习
开放式手术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组织填充乳突修复耳道后壁的临床效果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