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情绪的影响

2019-10-22 12:59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评量血压高血压

201208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高血压极易引发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发展极易受到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血压水平,因此,针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引导,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水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本社区内老年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2±9.35)岁;病程2~12年,平均(6.03±2.13)年。干预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61~82岁,平均(67.36±9.87)岁;病程3~11年,平均(6.35±2.0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基础护理、用药指导、简单的饮食运动干预及健康教育等。⑵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其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教,并定期进行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加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真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对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及时引导并缓解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例如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运动结构,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心理。②给予患者相应的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情感沟通,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的分享与交流,给予患者温暖,从心理上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度和依从性。对于具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耐心进行引导,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明白家人的陪伴与关心对于患者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鼓励家属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与积极性。③对患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患者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对其进行情绪管理指导,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血压治疗。例如,指导患者在不良情绪发展时通过音乐、冥想等放松手段进行情绪排解。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①血压:对所有患者每周定期进行上门随访,测量患者血压情况。②情绪: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4个选项,正向计分题分数为1、2、3、4分,反向计分题为4、3、2、1分。分值越低表示焦虑情绪越弱。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包含20个项目,4级评分,向计分题分数为1、2、3、4分,反向计分题为4、3、2、1分。分值越低表示抑郁情绪越弱。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对照组干预前患者的收缩压为(163.21±12.98)mmHg,舒张压为(98.62±11.89)mmHg;干预组收缩压为(162.95±12.85)mmHg,舒张压为(99.13±12.06)mmHg。两组干预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收缩压为(138.95±9.52)mmHg,舒张压为(86.58±8.38)mmHg;干预组收缩压为(132.13±8.75)mmHg,舒张压为(84.56±7.10)mmHg。对照组干预后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比较:两组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已经非常庞大,高血压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严重影响,随着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对病情变化的应对能力逐渐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血压极大地威胁着老年人群晚年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关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持续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导致病情加重,进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消极面对治疗,不遵医嘱,血压水平更难控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3]。基于此,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血压,从而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SAS SDS SAS SDS干预组 65 50.38±7.20 52.34±6.32 42.10±6.04 41.36±6.12对照组 65 51.02±7.08 52.85±6.46 49.28±8.03 50.54±7.13 P>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认知的正确度,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面对高血压治疗的积极性。对患者的情感支持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周围的温暖,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陪伴、关怀的重视,帮助患者摆脱孤独感,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极大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情感沟通,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临床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评量血压高血压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全国高血压日
稳住血压过好冬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