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和免疫功能影响分析

2019-10-26 06:1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赵翔宇宰守峰胡鹏蕴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4期
关键词:开腹直肠癌腹腔镜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赵翔宇 宰守峰 胡鹏蕴

直肠癌是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变化,直肠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传统开腹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主。大量文献研究指出,直肠癌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对其术后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2]。本次研究以2015年9月~2018年3月期间X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4例为样本进行分组研究,对比分析传统开腹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时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3月期间X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腹术)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观察组47例患者中24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为41~76岁,平均为(59.72±6.12)岁。对照组47例患者中25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为42~77岁,平均为(59.12±5.97)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经过病理活检确诊为直肠癌,且患者均知情且签署手术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排除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排除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排除急性梗阻性患者,排除胃穿孔患者;排除病灶转移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采取截石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选取腹部正中进行切口手术,切口长度约为15cm,依次开腹,之后探查患者的病变组织,明确病灶部位以及转移程度,观察病灶周围组织浸润程度。采用电刀将肠系膜、肠组织和肠系膜之间结缔组织进行分离。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采取截石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维持气腹压力为10~12mmHg;在脐下端建立观察孔,观察孔直径约为10mm,之后于腹直肌外缘与脐水平的两侧约2cm处建立操作孔,操作孔直径约为5mm,同时在两侧麦氏点处建立2个操作孔,直径分为约为10mm、12mm。利用腹腔镜探查病变组织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之后进行根治切除术。

1.4 观察项目

1.4.1 统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

1.4.2 免疫功能 在患者手术前1d和术后7d时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等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在相应时间点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以2500r/min离心,收取上清用于检测免疫指标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照ELISA方法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涉及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感染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8.51%(4/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3.40%(11/4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免疫指标水平 由附表中数据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IL-2、IL-10、IFN-γ各指标水平相比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免疫指标水平对比结果()

附表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免疫指标水平对比结果()

组别 例数 IL-2(pg/mL) IL-10(pg/mL) IFN-γ(ng/L)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对照组 47 80.05±10.47 126.25±20.54 185.15±10.25 142.14±21.3889.38±11.32141.09±14.67观察组 47 80.79±11.72 106.42±18.63 184.89±11.34 159.69±23.5589.47±10.61130.45±13.25 t - 0.323 4.902 0.117 3.783 0.040 3.690 P - 0.748 0.000 0.907 0.000 0.968 0.000

3 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为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位之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脓血便,便血,排便梗阻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3]。临床上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依据其病变部位,病情发展程度及患者意愿选取开腹手术或者腹腔镜手术治疗[4]。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是早期临床上的常用手术方式,该术式的优点在于手术视野清晰,病灶暴露更彻底,手术操作更为方便;其缺点在于手术切口较大,且创面暴露的时间较长,患者手术过程中和术后的应激反应较为强烈,且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影响其整体治疗效果[5]。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逐渐广泛应用的一种术式,其优点在于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腹腔镜手术时操作孔较小,且手术视野暴露时间较短,且对患者腹壁神经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轻微[6]。其缺点在于该方法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操作较为复杂。

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术后感染。本次研究对两种手术方式用于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时对术后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的患者;且由附表中数据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2是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其水平的高低可以提示免疫功能的激活状态;IL-10是抗炎因子,该指标当患者的感染状况好转时其水平升高;IFN-γ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处于免疫应急状态,但观察组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对术后感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均优于传统开腹术,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开腹直肠癌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