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病人vWF、VPO1、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9-10-28 07:19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内皮心肌细胞心功能

心力衰竭能够显著影响心血管疾病病人的病死率,导致病人生存预后的恶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可达233~455/10万人[1],在具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者基础性高血压等疾病病人中,其发病率更高。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超声检查评估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和生存预后。但单纯超声检查评估的局限较为明显,对于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观察分析不足,灵敏度不佳。血清学指标能够评估心血管疾病病人的病情变化、临床预后,具有辅助参考的价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管过氧化物酶1(vascular peroxidase 1,VPO1)的表达变化,能够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冠状动脉痉挛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2-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能够评估心肌细胞的顺应性,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4-5]。为进一步揭示vWF、VPO1及NT-proBN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87例,探讨相关指标的表达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8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56.10±10.21)岁;冠心病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3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29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17例,其他病因心力衰竭病人10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欧洲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的标准;②纽约心脏病协会(NHY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③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脏瓣膜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②近2周内有创伤史或手术史。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90名作为对照组,男50名,女40名;年龄(54.01±11.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 10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待测,采集标本后1周内检测vWF、VPO1和NT-proBNP,采用瑞士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170模块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分析vWF、VPO1、NT-proBN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 两组vWF、VPO1和NT-pro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vWF、VPO1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例数vWF(%)VPO1(ng/L)NT-proBNP(ng/L)观察组87201.19±32.95251.02±24.29441.03±41.17对照组9088.29±24.10120.11±21.1032.17±8.29t值26.08138.60992.306P <0.05<0.05<0.05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人vWF、VPO1、NT-proBNP、LVEF水平比较 心功能Ⅳ级病人vWF、NT-proBNP明显高于Ⅱ级、Ⅲ级病人(P<0.05),而LVEF明显低于Ⅱ级、Ⅲ级病人(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VPO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心功能分级例数vWF(%)VPO1(ng/L)NT-proBNP(ng/L)LVEF(%)Ⅱ级27168.01±22.10248.22±21.15362.01±32.0141.03±2.53Ⅲ级38194.03±24.221)250.10±20.03422.02±45.291)35.03±3.011)Ⅳ级22274.01±20.081)2)253.42±23.21561.42±40.051)2)31.13±2.631)2)F值103.0223.022182.03138.221P<0.05>0.05<0.05<0.05

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1)P<0.05;与心功能Ⅲ级组比较,2)P<0.05

2.3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WF、NT-proBNP与LVEF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1、0.572,P<0.05);VPO1与NT-proBNP无关(r=0.341,P>0.05)。

3 讨 论

长期高血压或者基础性血脂代谢紊乱等,均能够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促进心肌细胞的代偿性改变,参与到心力衰竭的病情进展过程中。对于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能够对于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筛查指标,同时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为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有研究表明,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心力衰竭临床预后的总体一致性较低,不足65%,其对病人的病死率风险评估价值较低[6]。

vWF是血管内皮损伤因子的重要成员,其结构上包含了多个巯基结构,能够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促进下游糖蛋白配体的激活,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管内皮下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破坏的过程中,vWF的释放可显著上升,而上升的vWF又可诱导下游单核细胞或者巨噬细胞的激活,增加其对于冠状动脉内皮下平滑肌细胞的浸润,导致平滑肌细胞的痉挛[7-8];VPO1对于过氧化物酶的激活作用,能够增加下游谷胱甘肽芳基转移酶的活性,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9];NT-proB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由于心肌细胞顺应性的下降,机械性刺激下心肌细胞分泌NT-proBNP可显著增多[10]。现阶段多数研究探讨了NT-proBNP的高表达与心力衰竭病情的关系,认为NT-proBNP的高表达是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病情进展率的重要因素[11-12],但目前关于vWF、VPO1的分析研究尚不足。

本次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存在显著的相关指标,如vWF、VPO1和NT-proBNP等的高表达,其表达浓度的上升提示不同的指标均可影响心力衰竭的病情进展过程,从机制上考虑,vWF、VPO1和NT-proBNP等对心力衰竭的影响可能与下列几个方面因素有关[13-14]:①vWF、VPO1的高表达能够促进下游白介素-6(IL-6)或者肿瘤坏死因子等对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浸润,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促进下游血小板性血栓的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②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不仅可以早期评估心力衰竭病情,同时还能够影响心力衰竭病人心肌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张聃等[14]研究在探讨不同病情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预后中发现,在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或者病死组病人中,NT-proBNP的表达浓度可平均上升25%以上,且NT-proBNP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病人治疗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探讨相关血清学指标与心力衰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过程中发现,vWF和NT-proBNP等与心力衰竭的病情密切相关,心力衰竭越严重,血清中vWF和NT-proBNP的表达浓度越高,提示二者可以作为临床上评估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但并未发现VPO1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关系,考虑是由于VPO1的表达主要影响到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对于心肌细胞的收缩或者舒张功能的影响不大。LEVF是评估病人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vWF、NT-proBNP与LVEF呈正相关,进一步提示了vWF、NT-proBNP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的关系。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病人vWF、VPO1和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其中vWF和NT-proBNP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而VPO1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猜你喜欢
内皮心肌细胞心功能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蟾毒灵对低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人造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