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探究

2019-10-30 06:58杨帆
北方音乐 2019年17期
关键词:合唱音乐

【摘要】合唱是声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最近几年,合唱这种演唱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合唱团体接二连三组织起来,全国各地在重要节日也会举行合唱比赛,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其中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声音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远近闻名。这种声音就是现在流行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这种合唱形式的成功,引发了作者极大的兴趣,并决定探究一下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合唱这种演唱形式的发源地不是我国,而是从国外引入的,在我国仅仅有百年的历史,我国认识并接纳这种艺术形式是在21世纪初期。虽然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是现在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并被称为无伴奏合唱中的“合唱艺术最高形式”。演唱过程中没有乐器伴奏,只是纯人声演唱,这样的演奏方式更纯净、更简单、更自由,更能深入人心,净化人的心灵与灵魂。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无伴奏合唱能在我国短时间内具有一定成就的原因是本身就是来自于老百姓的生活,很多民族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唱出带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抒发情感,这些歌曲往往都可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经常见到的船工号子、僮族多声山歌等,这些都没有乐器伴奏,但他们的表现形式中都有合唱这种形式;从狭义上讲,无伴奏合唱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号子和山歌等合唱更具社交性。

一、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的形态特征

蒙古族风格音乐经常使用五声调式,主要是以五声性音列为基础。五声调式中缺少两个不和谐的音程,一个是小二度(大七度),另一个是增四度(减五度),所以,五声调式的旋律更优美、更温和。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中,不管是由作者创作的原创作品还是由民间歌曲改编的作品,一般都是以五声调式作为基础。因此五声性的音列特征是旋律形态特征中的重要特点。

(一)级进式的音列特征

蒙古族最常见的音乐形态就是五声性级进式旋律,级进式的旋律在作品中运用时会使主旋律特别流畅。在级进式的旋律进行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行级进式音列,另一种是下行级进式音列。在作品《天边》中,第一乐句的第一个小节以及第三乐句的第二个小节都用到了五声性的上行级进音列。作品《诺恩吉雅》中,里面的三个小节也都用到了五声性的下行级进音列,生动、形象地通过级进下行的音列表达出来主人公悲伤的情感。

(二)音程的大跳

在蒙古族民歌中,常常会出现音程的大跳。常见的大跳有四度、五度、六度、八度大跳,有时还会出现七度、九度、一度这种不符合逻辑的大跳。音程的大跳和级进音列是不一样的,音程的大跳是运用两个音之间存在的落差来实现旋律的发展,对人们对听觉有刺激感,使作品带有戏剧性。以《诺恩吉娅》为例,它的第五小节是一个八度大跳,这使旋律顿时增加了戏剧性,并且下行八度的大跳使旋律展现出了忧伤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音程的大跳也有分类,平时常见的分为上行和下行,不同类型的大跳对旋律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再以《草原恋》为例,有一个小节运用了上行的八度大跳,与《诺恩吉娅》中下行的八度大跳相比,更积极向上,能够展现出大草原的广阔、惬意与美好。

(三)同音重复

蒙古族风格作品中还有一种经常见到的旋律——同音重复。这种旋律和蒙古族中的说唱艺术有很大的联系。同音重复一般在音乐中起到强调的作用,给人一种诉说的感觉。作品《四海》中,某一个乐句中就会出现很多的同音重复,这种多次重复主要是强调主音A与下属D,这也属于蒙古族音樂的一种审美特征。

(四)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旋律装饰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中有很多作品使用了长调歌曲形式,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在长调歌中,“诺古拉”的使用最为频繁也最有特点,仅仅是一个修饰音,。“诺古拉”常用的形式有三种,其中“浩来·诺古拉”的音乐形态主要表现在对旋律骨干音进行修饰,“腭柔·诺古拉”主要是对旋律骨干中上方大二度或小三度的音程波动进行修饰,“膛奈·诺古拉”主要对旋律骨干音进行波折的修饰。

这些对旋律的装饰都为蒙古族合唱无伴奏音乐增加了其他音乐没有的特点,是蒙古族合唱的独特性所在。

二、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衬词的艺术特点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经常会出现象声词,这些象声词也是衬词。衬词用到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主要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音乐中所展现的生活场景以及自然风景。此类衬词在音乐中使用时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有具体音高旋律的结合,另一种是无具体音高的结合,大多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多是模仿动物、风声之类的。在作品《八骏赞》中有好多的衬词,其中“dun-du-ru”这个衬词修饰走马时的节奏,主要为了展现骏马走路时轻盈欢快的步伐。随着声部的越来越多,每个声部使用的不同节奏也越来越多,展现了骏马奔腾的壮观场景,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衬词的使用,为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马蹄声以及骏马奔腾的场面,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再以作品《驼铃》为例,作曲中采用了“dong,dang”和“dong ge ri ,dang ge ri”这样的衬词,主要是对驼铃撞击产生的声音进行了模仿,这两个衬词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了驼铃声低沉浑厚的特点,之前常常用到的衬词“ding,ling”“dang,lang”主要表现出了铃声的清脆悦耳。使用这种象声词再加上缓慢的节奏以及二度的声音可以构成一种锯齿形的旋律,这种旋律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走时缓慢的步伐还有驼铃撞击出来的声音,使人们感受到沙漠的炎热,环境的恶劣以及骆驼行走的艰难。

在作品《孤独的白驼羔》中,使用了象声词“u”,这个象声词的使用使人们感受到了驼羔失去母亲的悲伤与怜悯,再加上半音下行的平行和弦的进行,更体现了驼羔的悲伤,和声半音下行生动地表达了驼羔哭泣时的音调,而衬词“u”又表现了驼羔当时哭泣的声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驼羔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驼羔的悲伤。这种旋律贯穿了整个作品,使人不仅对驼羔产生怜悯之情,突出驼羔对母亲的思念与依赖。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中有很多类似的象声衬词的使用,衬词的使用为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增加了很多亮丽的色彩,使作品更为生动形象,意味悠长。

三、结语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在最近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每个合唱团队、创作者以及音乐家一起钻研探究的结果。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更多更美好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给艺术事业带来无限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宝珠.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审美意境探寻[J].音乐学探索,2015(10):72-74.

[2]孙涵奇.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多声部合唱中复调因素[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吴黎晗.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

[4]肖姝.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演唱风格探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杨帆(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方面。

猜你喜欢
合唱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音乐
感受魅力提升能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