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教育的价值与策略

2019-11-03 12:46钟丽丽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9期
关键词:博物笔记孩子

钟丽丽

亲近自然是现今孩子所缺乏的。“自然缺失症”是美国的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描述当下儿童与自然关系疏远的概念,去自然化的生活与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

博物学教育的价值

城市绿地日益减少,电视、网络里的虚拟世界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将孩子们与缤纷的自然世界隔绝开来。正因为如此,“宅”,不仅是青年男女的标志,也成了少年儿童的自我标识,“宅童”处处可见。然而,虚拟的世界再精彩,也精彩不过外面的世界。孩子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家长也鲜有时间和心情引导孩子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关掉电视机,去看看精彩的大自然,去观赏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去感受天空中变幻着的色彩,去抚摸绿树,让阳光亲吻脸颊,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感知与我们同处一个星球的鲜活生命!一方面,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进而难以对自然产生真正的认识和感悟;另一方面,现行教育在培养孩子综合观察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缺失。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真正走进自然的机会,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而博物学教育,正具备了在自然和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特质。著名博物学家E.O.威尔逊在《笔记大自然》中曾对博物学这样界定:“实际上,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相比于虚拟存在,有人更喜爱现实存在。无论怎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限的活力,等着人们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至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奇迹,我要提醒读者: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是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开展博物学活动,能让孩子重回人类天性,找回对大自然中万物本能的感情,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谦卑的人,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博物学教育的策略

利用校园和周边社区资源,开展博物学教育 博物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小学生学习的空间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内,还包括校园内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博物学教育可以将校园内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有选择地整合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将其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和活动的现场,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将教育生活化,将生活教育化,使大自然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延展博物学教育 结合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涉及的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新的生命》《大树和小草》《各种各样的花》《油菜花开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等突出生命科学长时探究的内容,组织开展种植、饲养、观察和记录活动,使孩子与动植物产生情感连接,让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珍贵,诱发他们对动植物的呵护和珍爱。另外,人教版语文课本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花钟》《爬山虎的脚》等文章,亦能让孩子深切地体会到——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小老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家校合作,走近博物学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也能一起亲近自然、热爱山野,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孩子对“自然缺失症”说不,对于博物学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给孩子相应的空间和自由,比如允许孩子变成一个“脏孩子”(坐草地,爬树、玩泥巴),让他们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调动多种感官开展体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多维度感受大自然的乐趣与美丽。

利用自然笔记做杠杆,撬动博物学教育 自然笔记可以形象和规律地观察记录、认识、体会和感受自然。自然笔记始于观察,它既是一个表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在孩子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时,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他展开更加细致、深入的观察。上学路上两旁的行道树,家门口的一片杂草,公园里绽放的花朵,草丛里的小昆虫,树枝头站立的小鸟……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是大自然,孩子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独特、有趣的发现,这些趣味就带着孩子走近了大自然,就开始了博物学的学习。

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渗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开展博物学教育,让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关心生命,关注当下,回归天真、活泼、自由的天性,做一个在林间自由、快乐的小孩,这不是一种我们在追求的教育理想吗?让我们与博物学教育同行。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增订新版)[M].自然之友,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序1.

[2](美)克莱尔·沃克·莱斯利,(美)查尔斯·E·罗斯.笔记大自然[M].麦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

猜你喜欢
博物笔记孩子
博物馆奇妙页
Beijing Diabolo Museum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