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成长的法宝

2019-11-03 12:46香燕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9期
关键词:类书籍预设教研

香燕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一直是一线教师成长中的困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学习,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与行走在教学路上的同仁共勉。

多阅读,做一个安静的师者

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在耕耘着学生的思想,提升着学生的思维品质,这说明教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而教师只有职业资格证考试所用“三本书”的知识是遠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要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便更好地影响学生。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与其让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量时间,还不如拿起书,静静地阅读,让浮躁远离我们,开始丰富的精神之旅。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阅读呢?

阅读的书目要多元 阅读的书可以是生活类,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有关的专题类,还可以是社科哲学类的。生活类书籍可以调节教师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质量。教育教学类书籍可以直接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取别人之长补教师之短”,这些书籍可以让教师快速得到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教师离不开思考,而社科哲学类书籍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思考的体验,促进教师的成长。

要有一个完整的阅读计划和固定的阅读时间 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固定自己的阅读时间,天天坚持,持之以恒,养成阅读的习惯,不要让生活的琐事羁绊着自己。对于一些不爱阅读的老师,建议刚开始可以少量阅读,然后慢慢增加,长此以往,也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也加入阅读 教师要阅读,学生更要阅读,所以应当让学生也加入阅读的行列中。相信教师通过身体力行的阅读示范,一定可以影响着许多学生。带上我们的学生,一起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此时,做一个安静的师者。

精于课堂,做教学的研究者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位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精彩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思考。

要做到这两个“全面”,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大脑发育的特质进行剖析,然后与教材有机结合,进行全面的预设,预设得越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将会越全面。有记录显示,名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个问题的学生预设情况有300多种。正是在这种预设中,教师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学生,将会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有更多的思想碰撞。

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和谐教学氛围——师生间友好呵护,生生间友好宽容。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信地站起来。不管成绩是否优劣,还是回答是否完美,同学们之间都能倾听,形成一种“积极发言为荣,嘲笑他们为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每次课堂“我”都在,老师不遗忘我,同学不嫌弃我。

最后,灵活有效地使用教学机智。课堂是生成的,不是设计成的,学生的思维也是多元的,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意外,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时有效地把学生再次引导到“正轨”上来。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通过课堂经验的积累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慢慢地积累起来的。

勤于教研,做课改的实践者

怎样的课程才能与时俱进?怎样的课程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

首先要勤于记录。记录是美丽的沉淀,及时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课堂的优缺点,特别是要记录成功的举措,能够让教师的教育智慧长成金灿灿的果实。

其次,有固定的教育教学研究伙伴。这些固定的研究伙伴,可以是同办公室的同事,也是同年级同学科的同事。教师应当及时地和伙伴们研讨备课时的困惑,上课时的一些成功举措,以及课后的效果。这些小范围的研讨,能让教师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从而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最后,团队教研对教师的成长更是功不可没。团队教研要有方法——分工要明确,教研主题要鲜明,注重教研的实践性,更要让自己团队分享研究的成果。当教研活动开始,我们要认真融入团队中,切实完成自己的任务,协助团队教研的完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走在课改教研的路上,不断地践行着,笔者相信,我们就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终身必修课。教师在成长的路上,只有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会在教学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

猜你喜欢
类书籍预设教研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美国中小学生在读哪类图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