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19-11-04 02:02布和朝鲁
北方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牧户草畜草场

布和朝鲁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的重大责任。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屏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武装思想,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切实解决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保护草原生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实际行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筑牢屏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每次都突出强调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了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

2014年1月,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8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2019年7月,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学习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屏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前提。深入学习要达到准确理解,准确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要义。这个要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领会、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内蒙古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决定发展全局的定位。战略定位居于统领地位,战略定位决定战略目标、战略思路和战略决策;战略定位又是决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的依据。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内蒙古发展定位,为内蒙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准确把握内蒙古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由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安全上的重要地位即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的区位所决定的。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表明,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内蒙古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是内蒙古最大的潜力所在、价值所在、贡献所在。

(三)准确把握内蒙古的重大责任

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内蒙古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担负这个重大责任,内蒙古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对此要有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准确把握内蒙古的艰巨任务

责任重大,是因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是因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这个脆弱性是历史形成的,没有更大的决心,不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就难以完成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艰巨任务。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必须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五)准确把握内蒙古的发展战略

这个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期望和要求,是新时代指导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指向是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既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导向,也是引领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从长期大势中认识当前形势,下决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经济结构调过来、动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二、屏障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草原生态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草原是首要任务。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占全区总面积的73%,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其可利用草原面积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生态环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我国北方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底子总体较好,草原生态不仅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更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这些年,内蒙古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另一方面,内蒙古生态环境又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基礎非常脆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退化沙化面积在扩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2019年4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反馈意见指出,全区草原生态系统仍然脆弱,中部、东部地区草原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全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草原牧草产草量持续下降。一些部门和地方对保护草原重视不够,重眼前、轻长远,向草原要地、要矿、要钱的现象多见。

草原生态的退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方面造成的。自然因素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主要是连年性的干旱少雨导致牧草不能恢复生长,而且往往是风、雪、虫、鼠多种自然灾害叠加,给草原生态带来毁灭性破坏。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一是草原超载过牧,掠夺性粗放式生产方式尚未改变;二是搞一些高产饲料地、网围栏建设,导致地下水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三是乱采滥挖时有发生,开矿办厂不计生态后果,乱排乱倒屡禁不止,草原和水域受污染,草原生态系统遭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近年来治理力度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年有所减少,而超载过牧、高产饲料地、网围栏建设导致草原生态退化还在延续。

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草原没有了、严重退化了,还谈什么发展现代畜牧业呢?发展现代畜牧业,一项紧迫任务就是保护和建设好大草原,把保护基本草原放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首要位置。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双赢,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

草原超载过牧现象,如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算起,已经延续了30年。超载过牧对草原生态的影响甚至破坏,较早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对策。2001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着力探索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2010年1月,内蒙古党委1号文件决定,对实施禁牧的牧民每年按草场面积进行补贴,连续补贴5年。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草原实施禁牧封育的实行补助政策,对实施草畜平衡、草原不超载的实行奖励政策。2016年起,国家实施第二期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而且奖补标准有所提高。

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执行草畜平衡制度不严格,草原监测不严密,载畜量核定不科学,牲畜数量统计不准确,导致没有一个衡量每家每户草畜是否平衡的标准。另一方面,没有研究提出在牲畜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使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导致牲畜数量照增、奖补资金照发,草原生态退化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言而喻,实现草畜平衡,必须把超载牲畜数量减下来;牲畜不减少,草畜难平衡。这是畜和草之间的矛盾。目前,就多数牧民而言,多增加收入就要多养牲畜、多卖牲畜。既要增加收入,又要减少牲畜,这是人和畜之间的矛盾。出于保护草原的目的,搞一些高产饲料地、网围栏建设项目,结果因为规划不科学,加剧地下水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反而导致草原退化。这是人和草之间的矛盾。在畜草矛盾中畜是主要矛盾方面,人畜矛盾中人是主要矛盾方面,人草矛盾中人是主要矛盾方面,三对矛盾中人是主要矛盾方面。实现草畜平衡,保护美丽大草原,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关键是人自身要转变理念、转变思想和转变行为。

三、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问题。然而进入新时代,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内蒙古草原超载过牧和高产饲料地、网围栏建设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等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产业兴旺是实现草畜平衡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草畜平衡的基础。要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畜种结构、经营优良品种,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饲养,加快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坚持振兴传统工艺、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发展奶食品、肉食品等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饲草料加工业、有机肥加工业和草原特色旅游业,加快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这样,在牲畜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牧民仍然能够多渠道稳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草畜平衡。这是彻底转变头数导向、品种不良、饲养粗放、掠夺草场来取得收入增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加快实现质量导向、品种优良、精细饲养、善待草场而过上美好生活的集约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保护草原的机遇

牧民合作社是带动广大牧户振兴牧区的主体,也是保护草原的主体。在推进牧区振兴的实践中,有些嘎查以确权的草场面积和草畜平衡的牲畜数量入股组建全嘎查性牧民合作社,草场统一规划利用、牲畜统一分类经营、设施设备统一整合使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畜产品统一销售,社员以技能特长从事劳动取得报酬,年终按股参加分红。这样,饲料地推行节水灌溉,网围栏将不复存在,可以避免地下水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防治草原退化沙化。

(三)制度机制创新是科学监测草原质量的机遇

制度机制创新是牧区振兴的动力,也是科学监测草场质量的前提。实行草畜平衡制度,草是基础,以草定畜求平衡,牧户牲畜数量取决于其草场质量。而草场质量状况,不仅旗与旗、苏木与苏木、嘎查与嘎查之间不一样,就是牧户与牧户之间也不同。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准确监测每个牧户的草场质量是重要前提。这些年来,恰恰在这个最关键环节上不重视、不监测,按区域一刀切,没有一个衡量每家每户草畜是否平衡的标准,牧户心里对养什么、养多少没有底数。

真正实现科学监测,有待于智慧牧区建设和数字畜牧业发展,普遍建立数字牧场技术体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需要大力推进草场监测制度机制创新,普遍建立嘎查一级牧户草场科学监测系统。可以说,这样的监测系统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环节。为建立这样的监测系统投入人、财、物、技术、设备等是完全必要的,具有战略意义。每年通过准确测定每个牧户的草场植被类型、准确评估当年当地的年景类型,以此为依据提出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建议,这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工作量太大、标准难以把握。其实,由嘎查一级监测本嘎查牧户的草场,化整为零、各负其责,工作量就不大;以植被盖度、牧草高度为主衡量草场类型,以降雨量为主衡量年景,总体标准也不难把握。监测评估要吸收牧民本人参加,使其了解自己的草场质量,明白自己该得多少奖补资金,知道怎样保护建设自己的草场,从而调动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牧民成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

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把实施牧区振兴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结合起来,把草原生態保护和每个牧户的切身利益统一起来,用制度机制创新把广大牧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指日可待。

(作者系内蒙古党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牧户草畜草场
祁连草场
宋尚有局长在甘南调研草畜平衡等工作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新草场有多远
基于草场生存评估模型的阿巴嘎旗北部牧户草场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雪峰下的草场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