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沧桑巨变 民族团结铸辉煌

2019-11-04 02:02
北方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辉煌成就内蒙古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沐浴下,在兄弟省区市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和辉煌成就。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文重点就70年来内蒙古在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予以概述。

关键词: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  辉煌成就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历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实现了协调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内蒙古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8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94.8倍,年均增长9.7%。人均GDP由120元增加到68302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39万元增加到1857.5亿元,增长2.51万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构成由1949年的74.6:7.6:17.8调整到1978年的32.7:45.4:21.9,又逐步调整到2018年的10.1:39.4:50.5。

农业方面,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3553.3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00年增长15.7倍、6.1倍和1.9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8位。畜牧业方面,全区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集中度达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畜牧业跨越到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全区牲畜年末总头数达到7277.9万(头)只,分别比1949年末、1978年末增长6.5倍和1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和马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是全国净调出商品粮的6个省区之一;全区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林业方面,林业建设成果斐然。近五年来,全区创新投入机制,830多亿元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向山林荒地,确权集体林地3.26亿亩,实现林业由分散經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让荒凉瀚海完成了一次惊艳转身。农牧业产业化方面,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农牧业产业化取得快速发展。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科尔沁牛业、小尾羊等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绒、葵花籽、杂粮杂豆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

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6005.5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5%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1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2120倍,发电量增长41691倍,钢产量比1965年生产初期增长1283倍。近年来,自治区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继2011年发电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一后,全区电力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持着发电装机、人均装机、风电装机、风电电量、外送电量5项全国第一的纪录。近年来,在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包钢、一机等大型企业依托商标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全区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商标品牌的帮扶和指导。呼和浩特的“民族”“维多利”“草原红太阳”等一大批商标被认定为驰名或著名商标。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49年至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62.4倍,年均增长11.1%。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67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34.4亿元,增长3867倍。全区拥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1984年以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23.9亿美元。2018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011.4亿元,比1980年增长9.55万倍;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3044.2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1.33万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1951—2018年年均增长19.9%。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扶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较快增长。1958—1978年,全区加快生产性建设投资步伐,建成了一批钢铁、制糖、毛纺等工业产业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了全区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7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融资成效明显

内蒙古位于祖国的正北方,地域辽阔,是东进西出、南联北开的重要交通枢纽。到201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达20.3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83.4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4.4倍;其中高速公路6630公里、一级公路7790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民用机场29个,居全国前列。铁路营业里程达12485.5公里,居于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7倍,也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3倍。呼张客专内蒙古段投入运营,开启了内蒙古的“高铁时代”。交通融资成效明显。高路公司运用多种模式成功融资的作法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2007年首次发行企业债券,开创了内蒙古交通史上使用债券资金进行公路建设的先河;2015年成功运作发行资产证券化和注册永续债,开创了内蒙古高速公路利用公路收费收益权的证券化实现融资目标的先例和内蒙古注册使用新型融资工具的先河。

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全区各类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07.7万人,比1949年增长7.5倍。年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5.5万人,比1978年增长36.6倍,年均增长9.5%,每万人在校大学生达1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12.2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0.6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到99%,处于全国中上、西部省区领先水平;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6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2%,比1998年(开始建立该指标)提高29.6个百分点;“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合建高校,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实验室成为全区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加到15所、252个点,有2个学科、2所院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6位,整体水平位居西部省区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4个,其中,乌兰牧骑76个;拥有文化馆120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10座。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24%和99.22%,分别比198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和96.3个百分点。内蒙古文化品牌的国内外影响不断提高。先后有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千人马头琴齐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記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2年,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民生事业长足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67元增加到2018年的38305元,增长228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元增加到13803元,增长129倍;2018年,内蒙古的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7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减至15.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06%。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9%,比1985年下降19.2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5%,比1985年下降20多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8年底,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49.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3.5万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到2018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数24613 个,比1949年增长314.6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5.9万张,比1949年增长218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8万人,比1949年增长25.1倍。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覆盖率达到22.1%。草原总面积达13.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44%。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世界典范。近些年,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了沙漠治理。目前,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70年来,全区各领域发展均取得了辉煌成绩。相信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一定能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昊,马晓刚.内蒙古:打造国家“粮仓”“肉库”“奶罐”[N].农民日报,2019-1-14.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nmg.gov.cn/art/2018/12/14/art_1972_243912.html, 2018-12-14.

(执笔:蔡雨成)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辉煌成就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回顾70年治淮兴豫辉煌成就 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南治淮事业新局面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百十初心不忘 树人扶农兴邦
——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辉煌成就
习近平等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展览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古埃及天文学考古揭示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