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2019-11-05 08:10刘红明
科技视界 2019年27期
关键词:通识人工智能人类

刘红明

【摘 要】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有63年的历史,国家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本文从人工智能的热度、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意义、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必要性进行探究。

【关键字】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7-01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7.080

1 人工智能的热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的是2016年3月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进行人机对战,最终以4:1获胜,之后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与数十位中日韓围棋高手进行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最终以3:0获胜。之后AlphaGo Zero发布,通过三天的自主学习,以100:0的战绩完胜旧版AlphaGo。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为抢占人工智能市场,都发布了相关战略、政策和法律文件。我国发布了《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美国发布了《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人工智能白皮书》等,欧盟发布了《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地平线2020战略》等,德国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战略的讨论》等,法国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战略的讨论》等,日本发布了《人工智能科技战略》,各国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先机摩拳擦掌。

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学习,习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填薪续力。

2 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意义

2.1 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掌握其理论体系

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从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到美图秀秀,从无所不译的讯飞翻译机到解放双手的自适应巡航,从计算机绘画到新一代搜索引擎,从机器人满地跑的天猫仓库到可以直接降落在自家庭院里的无人机送货员,人工智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闯入了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那到底什么才是人工智能呢?

从1956年这一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年到1976年,人工智能的诞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主要用于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专家系统、博弈、模式识别等;第二阶段,1977年至2006年,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由理论研究转向实用;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迎来爆发阶段。所以说大数据加上深入学习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的基石,而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框架,AlphaGo Zero也是从海量数据中不断学习才战胜了旧版AlphaGo。李开复博士使用了水管网络来描述深度学习的过程。将海量的大数据的特征比作是水流,当进行深度学习时使用多层阀门对水流进行控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完成深度学习。比如说计算机要学习认识“由”字,这个字的特征大致包含以下几点:单一结构,外面有个口,当然这种字很多如:国,困,囚,田,由等等;口里面有且只有个十字,这种字也很多,如:田、由、甲、申等;中间笔画从上面出头,就得到了“由”这个字。通过三层学习计算机认识了“由”字。但是在实际的深度学习中远不止三层,甚至能够达到几千、几万层。这完全依靠计算机的暴力计算加优化算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人工智能。

2.2 消除恐慌,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很多思考: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人工智能会变得有多强大?人工智能有人格吗?人工智能会爱上人类吗?悲观的认为,当机器人学会了思考,就会想电影中一样奴役人类,控制人类甚至毁灭人类;而乐观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只会帮助人类取得更快的发展,无法超越人类的控制,机器毁灭人类一说是杞人忧天。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人类对它们的感知和处理模式有绝对的控制权,它们一旦超出了人类的行为准则,说明我们的设计有问题。马斯克和霍金联合数十名专家、数百名研究人员发布了《艾斯罗马人工智能23定律》,在安全、经济、伦理、道德等领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人工智能还和人类有很大的差距,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没有自己的审美观,它们还无法理解“百善孝为先”、“血浓于水”等的真正含义。人工智能还无法进行联想,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说话的表情、眼神、语气等来推断他说得是真话还是假话,而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这一点。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或者可以说在与人类的情感交流上,所谓的人工智能连一条宠物狗都不如。

2.3 让学生清楚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变革

回想一下,从18世纪中期至今不到300年时间我们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也有人说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回想前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无不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但是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也无不大幅度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吗?有些人会失业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些重复性较强、不需要进行复杂思考、不需要付出情感的工作大部分会被机器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科大讯飞制作出非常好用的庭审速记软件,在开庭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记录,正确率可以达到96%以上,这比亚伟速录员要好用的多,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遇到的水土不服,如果大家都讲普通话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讲方言正确率会直线下降,当然通过不断的深度学习和优化算法,这类问题在将来肯定能够得到解决,所以速录员将来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的电话、电报、寻呼,但也催生出一批新的产业,手机贴膜、手机保护壳、充电宝、手机碎屏险、二手手机回收、手机APP开发等新的产业。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及时转型,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新技术的浪潮所淹没,正如卡普兰所说“不优雅转型,则遍体鳞伤”。

2.4 让学生去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在2019年“两会”期间曾提出《构建人工智能为来法治体系》的议案,建议用法治的手段保障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2019年全球首例无人车致死案在美国宣判,Uber公司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发展中法律问题的热议。其实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金融投资、商业、搜索引擎、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已经引发过相关的法律问题。在现行法律关系中责任主体认定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在汽车自动驾驶模式下谁才是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为责任的主题吗?那自动驾驶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吗?汽车传感器的生产者需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吗?

在人工智能中,还存在法律和道德的权衡问题,在自动驾驶汽车要发生碰撞时,人工智能首先要保护的是路上的行人?驾驶员?还是乘客?如果首先保护的是驾驶员和乘客,那自动驾驶程序在设计的时候是否能够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多读书、多好书。

2.5 打造“课程思政”,在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

2018年7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在清华大学发布,报告从科技产出、人才投入、产业发展、市场应用、发展战略、社会认知和综合影响等方面描绘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面貌。在过去20中,我国人工智能论文和专利产出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吸引了全世界60%以上的人工智能投资,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吸金的国家。我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共享虹膜图像库,清华大学研制的可重构神经网络的计算芯片,比现有的GPU效能提升了3个数量级。通过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打造“国之重器”,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3 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3.1 课程目标

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的理論体系,对人工智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注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打造“课程思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2 教学手段

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亲身去寻找人工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答疑、分组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改变期末考试方式,缓解学生考试压力,取消知识点考试,通过制作人工智能动画短片、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

3.3 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课程通识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我国和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人工智能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人工智能涉及的法律、伦理、道德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人工智能与自己所学专业的融合。

4 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通识课不仅展示人工智能技术,更包括人工智能的形而上思考,尤其注重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的交叉。我们有必要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引导学生开展哲学思考,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2017.3.

[2]顾晓英.打开“脑洞”创造“金课”——以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为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2019,(5).

[3]娄斌.人工智能在社会应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2017.3.

[4]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报告人高文院士谈人工智能发展3篇汇编,搜狐网,2019.6.

[5]《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部文件,2018.4.

[6]杰瑞·卡普兰.《人工智能时代》李盼,译.浙江人民出版社[M].2016.4.

[7]汪燕.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与困境——兼论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职教论坛》[J].2018.9.

[8]赵素琴,海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经济导刊》[J].2017,(7).

猜你喜欢
通识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与就业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