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9-11-05 12:14王铮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

王铮

孔子(公元前551年8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家学派。众所周知,孔子建构了完整的道德体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其音乐教育思想也可谓是对中国后世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孔子主要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1.孔子认为音乐对人的品德有教化作用,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净化社会风气,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

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为首。可以说,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影响了往后几千年中国的音乐教育。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指的是要拯救整个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里的音乐是指高雅的音乐,符合礼的音乐。音乐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人格的更高境界。艺术是获得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又有待于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音乐是人们感情的产物,反过来对人的感情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认为音乐能够“谐和性情”,用音乐来感化人民更有利于统治者治理国家,有利于统治者从意识上去政府人民,达到所谓“移风易俗”的目的。

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歌给人以精神鼓舞,礼使人立于世,而音乐、舞蹈则使这一过程得以完成。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这和马斯洛的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共通之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更多的涵盖人们精神层次的方面。孔子将诗、礼、乐当作相互联系的修身三要素,诗、礼、乐都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途径,道德修养是根本目的。通过诗、礼、乐修身养性,使人的道德高尚,达到维护社会制度的标准,从而服务于国家的统治。我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艺术的培养,以北京市为例,城区八大区及远郊区县的中小学,均开设各种艺术课程。音乐课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还开设有西洋乐器管弦乐队、民族乐器管弦乐队、合唱团,很多城区的中小学还开设的中国传统戏剧课,如京剧课程,非常受欢迎。这也是中国非常重视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品德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精神层次,从而提升了国民的综合素养。

2.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非常符合我国现在的美育的培养方向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美”与“善”想结合,“美善统一”的审美主张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要标准。孔子推崇“韶乐”,因为“韶乐”既有符合审美的优美的曲调,又有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内容。曰:“三月不识肉味,不吐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谓“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而孔子及反对“郑声”,因为其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不利于社会风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当下我们音乐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就是要内容积极向上,多些正能量。当今,将古诗词配上中国传统丝竹音乐而成的诗歌也在小学生中颇为流行。父母认为这样的诗歌朗朗上口,有助于孩子背会古诗,殊不知这样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乐感,培养歌唱和器乐听辨等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值得推广。

孔子音乐的核心思想仍是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理论,其以音乐为出发点,为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有创见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音乐教育革新理论及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

1、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景象,在民间创办私学。使得很多貧民百姓的子弟也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造就出了诸如颜回、冉雍、子路等为我们熟知的一个个出身寒门而又最终成大器的贤才。“有教无类”从根上使得平民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力,在当时可谓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在看来仍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现如今推行的音乐教育新课标中,有一条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与其相关的技能的同时,身心的到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意在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打基础。

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平民教育的教育家,给中国教育的历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的新乐章,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爱才惜才,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因材施教”。朱熹有言:“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在充分了解学生之“材”后,因其“材”而施教,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新课标的的理念,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要分析每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指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这样会事半功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把音乐做为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号召学生习歌习琴,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崇高人格。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鼓励学生根据其兴趣学习一两种乐器,培养其情商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开发。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的培养,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孔子音乐教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