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古代文学的关系

2019-11-05 05:32李霞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中国文化传播

李霞

摘要:在古代,日本文化落后于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神话,唐诗,以及中国儒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等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古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文学;传播;影响

古代日本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在长期的中日交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提倡欧化,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在日本文学中,同样到处都能找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痕迹。当然,这里谈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仅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国古代神话,它对日本古代文学,古代文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中国的神话有文字记载的著作始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其中《三五历记》为最早完整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而日本的神话基本上形成于公元4世纪以前,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记载日本神话的书主要是《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这两部书都在天皇召集下编撰而成,当时的日本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国家,非常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立天皇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两部史书对本国的原始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有利于“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的“削伪定实”,通过这样的史书完成了将天照大神作为皇室的祖先神,天皇即是大神的子孙降临,来平定国土的神话体系的构筑。中国古代神话系统先于日本神话系统,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关于“天地起源”的章节,日本神话中的描述与中国神话中描述极为相似。如:《日本书记》中有记述:“古天地未剖,阴阳部分,混沌如鸡子,溟滓而含牙。”而中国的古书中也有如此记述。《淮南子 叔真训》中:“天地未剖,阴阳不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三五历记》中有:“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浊阴为地”等。可见,日本神话是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神话在日本创世神话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而日本文人也皆以能作唐诗而自豪。可见,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唐诗对日本文学领域的影响之深。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繁荣的社会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并且,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密切程度空前。日方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和留学僧,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间交流活动。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不只是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建筑、法律之类的,文学也作为学习的重要部分,其中唐诗是文学学习中的主体。公元751年,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作者多是宫廷贵族、僧侣儒生等上层阶级。虽然内容多为描写上流社会生活的平庸之作,但也有佳作颇具初唐风格,为日本的汉诗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开了先河。公元759年,《万叶集》问世。这本和文诗歌集则更具有日本风格。它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的盛唐时期,许多和歌作者同时又是汉诗人,所以汉文化的印记在诗中处处可见。平安时期,日本学者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汉诗在日本家喻户晓。之后,随着日本假名的出现、使用,日本文学进一步从中国文学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此时“物语”文学兴起。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公元十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它受到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源氏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的代表作。全书54回,近百万字,以光源氏的一生为中心,描写他的爱情、政治等由荣华到没落的经历。小说内容历经四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作者紫式部自幼学习汉文化,在《源氏物语》中多处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如《老子》、《庄子》、《詩经》、《论语》等,还有白居易、陶渊明的诗歌。尤其是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多处引用于《源氏物语》,而且还模仿白居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诗手法。尤其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对紫式部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可以说,日本文学从借鉴中国文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学。

此外,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日本文学的发展还停留在口承文学的阶段时,对于日本文字文学的诞生中国的儒家思想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如《千字文》、《论语》成了日本文字文学的启蒙书籍。圣德太子时期,以《论语》的思想为主,改革统治体制,并引入了《礼记》、《周易》等。儒家思想的中心内容“仁政”被当时的统治者利用。文学作品如《古事记》吸收了周易的宇宙观,《怀风藻》引用了孔子的“有德者王”思想。在日本佛教兴盛的时期,佛教的“无常观”贯穿于《平家物语》、《徒然草》等作品。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中强调忠孝的伦理理念,成为当时新兴的武士阶级的价值取向。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儒学受到了空前的推崇。统治者视儒学为其统治工具,将儒学的说教、劝服等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时期,儒学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文人的心中,其文学作品主要在文学观和忠孝两方面吸收儒家思想。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诞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本国特色的审美取向,文化传统。虽然在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儒学有所削弱,但经典的思想和长久性的传播,还在持续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

佛教发源于公元5世纪的印度,从印度经古西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广为传播和普及,至今它成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思想等无一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当然,日本文学也不例外。可以说,佛教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杂的。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如《源氏物语》中“物哀”的审美意向和“物之感”的主题,确定了日本王朝文学“美的极致是悲哀”的审美标准。神道和儒佛的影响,使紫式部的“物哀”的文学观上升到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从而使“物哀”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日本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物语文学可以发现,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注重本民族的宗教精神—现世主义思想;而在社会矛盾激烈、国家动荡时期则接受佛教的“世事无常”、“因果报应”等思想。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他是一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作家,尤其是禅宗思想可以说是川端文学的基调之一。他创造性地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感物兴叹”、“幽玄”以及“风雅”所包含的佛教禅宗精神等美学理念融合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在着力表现和深化这种传统美的精神实质。如《雪国》描绘了川端康成东方式佛禅虚无的思想,通过虚构的雪国展现了川端式的悲与美的结合,以“情趣与虚幻美”这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示了日本的传统之美。

禅宗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从中国宋朝传入,在幕府武士阶层的支持下得以迅速传播,并在以后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日本俳句中正是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练含蓄的禅宗思想。俳句从民间的文艺形式变成一种禅式文化,同时俳句又极大地丰富了佛教文化。在俳句创作中对于禅学的吸收很纯粹,深深地体现出禅学思想。

日本的“能乐”源于“猿乐能”“、田乐能”,而这些演剧最早都是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庆祝丰收时的表演形式。如日本能乐《芭蕉》中的情节和形象的形成,一般认为主要源于中国的《芭蕉精》。该作品中,佛经语句、佛教思想贯穿始终,情节与构思也更多地来自佛经,这说明佛教已经完全融入日本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能乐”的美在于它的形式美,它形式上要求的“幽闲”,“古雅”都是以禅的悟道境地为根本的。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部分,从其产生到发展,处处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中国古代神话对日本创世神话的影响,唐诗对日本和歌、物语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到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在日本文化,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渗透和影响。要研究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版

[2]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巴蜀书社 2001年版

[3]叶良国《日本汉学研究续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中国文化传播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论日本文学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