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家风及其启示

2019-11-05 05:32赵俊凤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朱德家风启示

摘要:家风,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精神基因。朱德元帅,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其优良的家风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并学习朱德元帅家风对当代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提高自身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朱德;家风;启示

朱德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锻造出自身独特的品质、伟大精神风范传递和影响了整个家庭,“以德树人,勤俭持家”[1]正是朱德留下的家风传承,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坎坷经历与生活智慧,洋溢着革命家庭的亲情与关爱,蕴含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信仰与精神风貌。

一、朱德家风的形成渊源

朱德家风的形成,是朱德在漫长的革命生涯和齐家实践中,将西方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并在继承家族优良美德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南充仪陇的一个佃农家庭,其父母和养父母都是终年劳动的老实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下,过着穷困不堪的生活,但他们为人善良,诚实守信,家庭观念浓厚,注重亲情。童年的艰辛生活,家庭的重大影响,培养了朱德热爱家庭、孝敬长辈、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促进了朱德早期思想的形成。就如朱德自己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2]

朱德五岁进入私塾读书,开始接受传统思想文化基础教育,其间因交不起学费,几度中断学业,但具有远见的伯父仍想方设法使九岁的朱德进入席国珍私垫继续读书。席国珍是一个很有骨气和正义感的人,他虽然很有学问,却不求高官厚禄,情愿自守清贫,他经常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科学,为拯救中国去干一番事业,朱德后来称他是“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3]。在席国珍的悉心教授下,朱德废寝忘食地先后读完《纲鉴》、《古文观止》、《战国策》等书,开始涉猎二十四史以及诸子百家的文章。这段学习经历,朱德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受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年少的朱德并不满足于对古典文学、历史等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怀着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寻找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追求新知识、新思想。

1906年,朱德满怀希望,离开家乡去观察外面的社会。他进入顺庆府中学堂求学,在学校监督张澜、刘寿川等人的影响下,他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1907年后,朱德先后就读成都官立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学校里,他关心政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他选读了介绍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俄国彼得大帝、日本明治天皇以及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代表西方先进思想的书籍,从而拓宽了视野,开启了他民主革命的思想。同时,他还广泛涉猎《民报》、《警世钟》、《革命軍》等当时国内的进步书刊,革命思想进步很快,逐渐树立起民主平等、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政治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的滋养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朱德以巨大的震动。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和陈独秀、李大钊的文章,初步培养了他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1922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高官厚禄,万里求索,寻找马克思主义,终于在欧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

在国外四年以及其后的革命生涯,朱德都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本质是要实现包括妇女在内的人的自由解放、真正平等和全面发展,倡导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并十分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化,强调良好的家风对整个家庭的重要作用。朱德深受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实践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营造家庭良好氛围,家人间一直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就是在宽松的环境中他也严格教育、引导晚辈,保证晚辈健康的成长。他与家人共同打造出和谐有序的马克思主义家庭关系,实现了建设美好和谐家庭的愿景。

二、朱德家风的基本内涵

朱德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的典范,特征鲜明,内涵丰富,代表和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齐家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一)大爱至深的情感世界

朱德家庭中发生的平常的琐碎小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出这个革命家庭朴实无华、大爱至深的情感世界。

一是孝子贤母。“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4]。朱德生母钟氏以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朱德的一生。钟氏一生都在辛勤劳动,即使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八路军总司令后,依然如此,自食其力,但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在她有生之年能再见儿子一面,可最终因抗战原因未能实现。

朱德也深深地崇敬和爱恋着自己的母亲。在抗日前线,他悄悄地向好友戴与龄写信求助:“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5]满纸质朴的语言,蕴含着朱德对母亲博大深沉的情意。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6]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动人心弦的母子之情!母亲去世后,朱德悲痛万分,写下了《母亲的回忆》,他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叙说了一位劳动者母亲的崇高形象,叙述了他们一家优良的家风,也反映出朱德所具有的祟高人格和生活态度。

二是革命伴侣。朱德为民族和革命四处奔波,为自由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一身硝烟,一脸沧桑,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爱情。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正是源于他与第四位妻子伍若兰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在进军井冈山途中他与年轻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一见钟情,结婚后,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还协助他工作。1929年1月,伍若兰为掩护他突围不幸被捕而惨遭杀害,朱德得知后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这成为他一生的痛。

1929年3月,朱德因革命需要与康克清结合。他们相携走过了47年的婚姻历程,感情坚韧而执著。康克清对朱德十分尊敬和体贴,尽力照顾他,使他能全力指挥军队作战,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康克清也在战斗中锻炼成一名能吃大苦、耐大劳、守纪律的坚强的红军战士,这使朱德十分自豪,对她更加尊敬和爱抚。为了革命,他们浴血奋战,颠沛流离,为了革命,他们从未要过小孩,但正因为有这种深厚博大的相爱,他们的婚姻生活才变得异乎平常的醇厚和充实。

三是立德树人。朱德非常疼爱家庭中的晚辈,他把这种爱表现在对晚辈的严格教育上。他经常教育晚辈要和群众一起,要到基层去锻炼,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女儿朱敏回忆,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晚辈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7]可以说他对晚辈的严格要求,近乎苛刻。1943年,儿子朱琦在战争中右脚负伤,变成残废,朱德教育他要服从党组织的需要,勉励他到基层与广大群众一起工作和生活。后来,朱琦转业到石家庄铁路局,遵照父亲的意见,从普通练习生做起,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能独立驾驶火车了,朱德知道后高兴地说:“学会开火车了,很好,掌握一门技术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了。”[8]女儿朱敏在父亲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到山西农村搞“四清”,但一只眼睛患病,因农村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摘除了,朱德并没有流露出惋惜的表情,反而鼓励女儿说:“你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你了解了中国的农村。”[9]在孙辈们还很小的时候,朱德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教育孩子们学会自食其力,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甚至去世前,他还对亲人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要革命!”[10]

(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其言。”朱德一贯倡导和坚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其家人也处处自奉节俭,保持朴素作风。

作为国家领导人,朱德的日常生活,俭朴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要求家人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并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11]一次,朱德见厨师端上一盘对虾,忙说:“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进口钢材更要紧。”[12]他的卧具十分简单,一张旧棕绷床,被子、褥子和床单,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他内衣的领口、袖口、肘部都磨破了,也是补一补再穿。他用的澡盆比较高,上下不方便,组织上多次提出要修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我这已经是很好的了,再修又要浪费国家的钱。”[13]

朱德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处处教育家人提倡节俭,要求家人的生活应当艰苦一些、朴素一点,要多想一想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的困难,并常教育晚辈,“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14]

(三)严以律己的崇高風范

朱德人格近乎完美,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在家庭中深深扎根,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个特殊家庭不搞特殊、不谋私利的特色家风。

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有半点特殊。一个老战友拜访他,感慨地说:“总司令,我以为你住的是好漂亮的房子,原来住得并不怎么样!”一次他视察来到峨眉山下,当地群众特地准备了一副滑竿,但朱德坚决不坐,还说:“共产党员是不应该坐滑竿的,更不能坐上滑竿去爬山。”[15]三年困难时期,他不讲特殊,坚持和家人一起吃菜糊糊,硬是用“瓜菜代”的办法度过了难关。还严格地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家人与普通群众一样,不能搞特殊,不能用国家派给他的汽车。

无论何时,朱德始终保持不谋私利、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江西的同志来京,给他顺便捎了几筐竹笋,他卖笋还钱,未私拿一支竹笋。后来去山东视察,当地干部把准备送他的两筐莱阳梨俏悄地搬到他坐的火车上,朱德得知后,批评工作人员说:“我们下来是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面的礼呢?”[16]儿子朱琦、女儿朱敏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孙子辈也大都是从事喂猪一类的最普通的一线劳动工作。但他对儿女们说:“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工作上也不要靠我去升官。”[17]

(四)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耄耋之年朱德亲笔手书“革命到底”四个大字,这既是他一生报效祖国、鞠躬尽瘁的最好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殷切期待和无限鞭策,他以自己的伟大革命精神力量影响和鼓舞着家人们,展现了朱德革命家庭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战争年代他戎马倥偬,全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朱德说,“我违背了古代相传的孝道,可是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18]他教育家人要报国为民,抗战期间,他给远在苏联的女儿朱敏写信:“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作些建国事业为是。”[19]他还经常教导子孙:“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的事业。”[20]朱德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从不居功,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党员,普通的群众,一辈子热爱人民,从没脱离过群众,也从未拿过元帅的工资,导致生活变得紧紧巴巴的,尽管如此,他还把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遗赠给他的九万多马克从国外买新书全部赠给国家。晚年他积攒下近两万元钱,女儿朱敏说:“这来之不易的积蓄是爹爹用近似‘虐待自己的方式才换取而来的。”然而他生前却立下遗愿,要将这两万元作为党费全部上交党组织。

三、朱德家风对党员干部的启示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朱德的一生立德齐家,是大爱的一生,节俭的一生,律己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他把家风建设融入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沉淀出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代表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朱德家风就如同他所钟爱的兰花一样,秉承着君子有德的正气,永远散发出了“依然得地自含芳”般的风采,代代相传,指引着我们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严以齐家 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

再伟大的事业,也从家庭起步;再美好的人生,也离不开亲情滋养。朱德十分热爱自己的家庭,他看重家庭,享受家庭生活,同时也严格教育、约束家庭人员。朱德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说在树立良好家风这方面给我们的党员干部做了很好的榜样,值得党员干部们学习和传承。党员干部良好的家庭观对家庭乃至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民风社风,更直接影响着党风政风。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坚守正确的亲情观,严以齐家,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用心照顾好家庭,对父母尽孝、对妻子(丈夫)尽心、对子女关心,营造平等和谐、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重视家人品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和强化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能力,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家庭成员恪守法律规定,防止家庭成员介入公权力范围,禁止家庭成员和亲属用自己的职位权力影响力胡作非为或谋取私利,以其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家风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促进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 严以修身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率众之基,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无论顺境逆境,朱德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以此引导亲友,告诫他们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纯洁性。这启示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严以修身,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和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加强自身党修养的学习,把道德修养作为必修课,把理论修养作为基本功,严格自律、与时俱进,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从政道德、社会公德,培育高超的领导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品质,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家人亲属,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三)嚴以正心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朱德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其内涵不谋而合。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大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严以正德治心,以民族利益、百姓安危为重,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之中,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忠诚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报效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爱岗敬业的奉献者,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做诚信的履行者,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做友善的积极践行者,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人爱党、爱国、爱民,努力在家庭中不断改进和树立良好的家风。

(四)严以律己 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朱德一生廉洁自律,同时把廉洁自律带进家风里,对家人亲属也严格要求和约束。清正廉洁是朱德家风的鲜明特征,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是党员干部从政操守的核心、原则和底线,更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也只有崇尚居官克俭的廉洁美德,严以律己,不贪污腐败,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像朱德元帅那样,正确对待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不搞特殊,自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常怀亲民之心;正确处理好权利的关系,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常修为政之德;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各种监督,自动维护党风党纪,常存敬畏之念,同时还要治家严谨,对家人加强思想教育,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的坚实阵地,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家庭生态。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朱德家风:以德树人,勤俭持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2016年7月,第58页

[2]朱德:《母亲的回忆》,《解放日报》,延安出版社,1944年4月5日

[3]李志红:《“人民的光荣”朱德——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黑龙江史记》,2006年第2期

[4]、[5]、[6]、[7]、[8]、[9]、[12]、[13]、[14]、[16]曹志为:《共和国元帅家风》,长春出版社,1992年7月,第4页、第5页、第5页、第12页、第15页、第18页、第31页、第34页、第24页、第28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整理:《朱德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第285页

[11]、[18]朱舒坤:《朱德的“五心”家规”》,《中国纪检监察》,2016年6月,第63页、第62页

[15]陈雄斌:《朱德不坐滑竿德启示》,《解放军报》,2013年12月23日,第006版

[17]南充纪委编辑:《清正廉洁 艰苦奋斗》,《南充日报》,2016年12月8日

[19]延安党校编辑:《延安党校学报》第34卷第2期,2018年4月,第64页

[20]肖云忠:《朱德管理家风的做法》,《南充日报》,2011年6月30日,第003版

作者简介:

赵俊凤(1975-),女,四川南充人, 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朱德家风启示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