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

2019-11-05 10:24谢涛叶兰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构建

谢涛 叶兰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理念,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项目化有助于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和完善。

關键词:社会实践项目化;第二课堂;构建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 [1]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最大,基本呈现出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从各高校“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呈现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特点,有效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功能,探索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运行机制对于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开展现状概述

综观国内高职院校,可以看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重视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当下,与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发挥好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和专家学者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总的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综合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源,一方面既有高职学生思想觉悟不高的问题,也有高职院校重视不够、组织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原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前期联系实践地点、队伍组建、物资准备到活动组织开展、后期总结等,具有时间跨度大、要求高、专业性强、注重协调性等特点,需要社会资源支撑、指导老师、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学校层面加以组织和解决,组织有力、保障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力、有效开展。

(二)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化不足。社会实践具有的实践性强、协作性等特点为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专业性、科学化的要求。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存在着活动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社会实践队伍专业性不强,所学专业和活动内容不匹配;活动组织、开展不顺畅,效果不好;参与的学生和活动对象评价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社会实践专业性、科学化程度的提高。譬如,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学校、带队指导老师要切实担负起指导、组织责任,认真开展活动需求调研、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选拔社会实践队员、加强队员培训、加强活动组织和管理等,做到准备充分,组织有力,有效开展。

(三)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囿于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队伍的专业性、科学化不足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参与性不强、没能较好地提升学生专业和综合素养、活动对象等社会评价不高,没能较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努力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提升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提升社会实践效果,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二、社会实践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采用项目化的方式,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模式的构建

(一)健全组织机构。健全的组织是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模式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力,有序,一是要建立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任组长的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主管学生工作、创新创业的副书记、副校长抓工作落实;二是应从校内选拔相关专业专家组成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负责指导制定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方案、课题指南、项目论证、评审等工作,进而有效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三是应以学院团委(团总支)为依托设立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安排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四是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吸引有志于支持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参与进来,负责指导学生撰写立项申请书、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

(二)完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是项目化社会实践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要逐步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选拔、管理办法,专项活动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对于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关条例、办法。

(三)规范项目申报。规范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程序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科研素养、熟悉项目立项申报程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方式。每年春季入学开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就应该召开工作会,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实践的实际需要,科学论证、明确主题, 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之后,编制项目课题指南,制订本年度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培训。按照工作方案,学院团委按照“严格规范学院组队,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的组队原则,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学生自主申报后,专家组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严把质量关,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确立为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针对不同等级给予相应资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

(四)搭建科学平台。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化、专业性,提升教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一直是影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效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将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不断搭建科学平台,促进社会实践项目化,以项目化带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成果化,既较好地拓展了科学研究的平台,也促进了社会实践的吸引力、规范化和科学化,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搭建科学、系统的科研平台,具体说,一个是项目拓展平台,一个是成果转化平台。此外,还要就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成果参赛的方向构建另外一个平台,在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化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发表科研论文的前提下,支持大学生携带成果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参考文献

[1]卢亮.第二課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www.bjyouth.gov.cn/ gzyj/dcyj/138584.shtml.

[2]王久才、李宏伟.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作者简介:

谢涛,男,汉族,安徽阜阳人,1986年5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叶兰,女,汉族,湖南长沙人,1987年3月,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科研项目(党建与学生工作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JYB2018-64。)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构建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长课堂
三谢《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