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诊断及影像学特征

2019-11-06 10:27
人人健康 2019年19期
关键词:膜炎肠系膜纤维化

孙 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前言

肠系膜脂膜炎在临床中比较少见,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大量的研究证明,引起系膜损伤后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基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外伤、自身免疫反应及感染等。肠系膜脂膜炎属于良性肿瘤病变,主要的病理变化特点以浸润的炎症细胞为主,此外,还表现为脂肪纤维化及坏死等[2]。多层螺旋CT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已在临床鉴别和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可重复性等优点。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40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分析其影像特征,总结其影像表现,探讨其在肠系膜脂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叙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资料显示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35-70)岁,平均年龄为(50.55±2.78)岁;病程区间(0.5-1)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88±0.55)个月;临床表现:发病前出现24例腹胀、腹痛症状者,10例消瘦、纳差者,6例发热者。该组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给予40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采用我院引进的一款新型联影16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Bright Speed系列)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设置管电流参数为210mA,设置管电压参数为120kV,设置层厚参数为5.0cm,设置层距参数为1.0mm,设置螺距参数为1.0,设置重建层厚参数为1.5 mm。平扫取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腹部及其周围部位;增强扫描则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碘伏醇(300mgI/ml)80ml注入患者肘静脉,注射速度 3.5ml/s,延迟扫描时间:25~30s,门为60s,延迟扫描为3~5分钟,可只行双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 Vitria 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后,着重观察影像学表现与特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与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 版本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一般选择χ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一般选择t检验。把统计学差异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40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经CT影像检查,诊断出18例为炎性渗出型,12例为纤维化型,10例为脂肪坏死型;总结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发现所有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肠系膜根部的小肠系膜中,自肠系膜根部沿肠系膜血管向腹部延伸、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的脂肪密度片状影或肿块影,CT值在-80~-19Hu左右,增强CT扫描,病变在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可见结节影与明显的“假包膜征”以及脂环征。具体见表1。

表1 40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分布情况(n/%)

3.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以肠系膜增厚为主,也是一种良性肿瘤病变,也可伴随部分恶性疾病,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引起临床重视。肠系膜脂膜炎的主要病理类型有纤维化型、脂肪坏死型以及炎性渗出型,分析认为结合CT影像,能够提高疾病判断正确率。早期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表现以炎性渗出病变为主,病理变化常以渗出为主,浸润的炎细胞常为中性粒细胞,经螺旋CT扫描发现病变部位的密度显著上升,并呈雾样改变。中期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表现为脂肪细胞坏死、肠系膜营养不良、假包膜完整或不完整,炎症发生自限性反应。晚期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类型为纤维化型,出现典型的肉芽组织和纤维化。因此,本研究经CT影像扫描均与上述相符。

总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疾病鉴别和诊断,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膜炎肠系膜纤维化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