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地理命题刍议

2019-11-07 11:45金卫东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756000
地理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辽河梯田芦苇

●金卫东/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756000)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总纲部分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1]。”

《考试大纲》文科综合中的地理学科结合总纲提出:“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

笔者尝试命制原创试题,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突出主旨思想,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考查和培养学生,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

一、德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在试题中可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通过试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利用试题图文材料所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植入学生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合格地球公民。

例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芦苇喜湿、耐盐,是近海滩涂、低河漫滩草层植物的优势种群。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等河流在入海口冲积形成肥沃平坦的辽河三角洲,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植物类型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辽河三角洲的芦苇滩主要分布在盘锦市境内,总面积达8万多公顷,每年冬季吸引众多割苇人前来进行收割作业,引入收割机后,芦苇的收割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过去,收割后的苇塘会在春季前后放火“炼塘”,但传统的“炼塘”已经不合时宜,近几年已被明令禁止。图1为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3]。

图1

(1)简述辽河三角洲芦苇的主要功能。

(2)简述传统“炼塘”的主要目的和近几年被明令禁止的主要原因。

(3)说明辽河三角洲形成大面积芦苇滩的区位条件。

(4)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有人建议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开垦为耕地,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该题主要考查辽河三角洲滨海芦苇沼泽湿地的形成条件、主要功能和开发利用现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考查“传统‘炼塘’的主要目的和近几年被明令禁止的主要原因”,以及“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开垦为耕地”的不合理性;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思想融入试题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参考答案:(1)芦苇是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建筑的优质用材;也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为野生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2)“炼塘”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虫害;提高地表温度,有利于芦苇春季发芽萌生;芦苇燃烧释放营养元素,提高芦苇产量。禁止“炼塘”的主要原因是“炼塘”会造成大气污染,形成雾霾天气 (3)入海河流在入海口冲积形成肥沃、低平、面积宽广的辽河三角洲前缘的滨海沼泽湿地,且芦苇耐盐性较强,适合芦苇生长;滨海芦苇沼泽湿地保护较好;按时收割,促进芦苇生长繁殖 (4)赞同。辽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开垦为耕地和机械化耕作;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开垦为耕地,可增加我国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不赞同。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开垦为耕地,破坏湿地,湿地的生态功能丧失,区域环境趋于恶化;失去芦苇的保护,海水对辽河三角洲的侵蚀作用增强;鸟类失去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智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命制的地理试题要注重智育功能和地理“双基”的考查,除全面、系统地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技能外,更加侧重“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例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最为广泛使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中,沙漠气候被分为‘热沙漠’气候区和‘冷沙漠’气候区[4]”。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介于18°S~28°S之间,南北长约1 1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平均海拔2 400米。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旱极”,且在大陆西岸热带干旱气候类型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和陆地上空的冷湿空气在向岸爬升过程中形成徘徊在低空的浓雾,但浓雾难以跨过海拔1 000米左右的海岸山脉,阿塔卡马沙漠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潮湿的浓雾,却盼不到一滴雨水。图2为南美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

图2

(1)简述阿塔卡马沙漠的分布特点。

(2)简述阿塔卡马沙漠和巴塔哥尼亚沙漠形成的相同之处。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是“热沙漠”还是“冷沙漠”?

(4)分析材料中的浓雾上升高度受阻和无法给阿塔卡马沙漠带来降水的原因。

【命题意图】该题选取大陆西岸热带干旱气候类型中具有鲜明独特性的阿塔卡马沙漠为背景,以热带沙漠气候(基础知识)为主线,主要考查阿塔卡马沙漠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独特性(热带“冷沙漠”)和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侧重洋流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整体(系统地理知识)的角度,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考查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原因和独特性。

参考答案:(1)位于南半球、热带、智利北部;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安第斯山脉西侧,即位于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是海拔较高、南北狭长、东西狭窄的沙漠带 (2)都受寒流影响;都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 (3)阿塔卡马沙漠是热带的“冷沙漠”;秘鲁寒流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寒流,秘鲁寒流对沿海海水降温显著,进而降低了气温;阿塔卡马沙漠分布的海拔高,气温低 (4)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形成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和陆地上空的冷湿气团,冷湿气团在向岸爬升、冷却凝结形成徘徊在低空的浓雾;但冷湿气团在向岸爬升过程中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温暖、干燥气团的覆盖,形成逆温层;稳定的逆温层阻止了冷湿气团的进一步上升,在阿塔卡马沙漠上空很难形成降水。

三、体育

通过研学旅行、户外体育活动、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意志品质,提高运动能力;而且研学旅行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通过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可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亲近自然,感悟人地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研学旅行中学生能看得见、能感悟到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作为素材创设情境命制试题,再将试题发放给学生或融入考试试卷之中,提高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和增强体质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书面考查。

例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校组织登山比赛,图3为登山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了满足不同体能学生参加登山比赛的需要,设计了①、②两条登山线路。比赛时,按照学生的选择分为两组,分别从图3中的甲、乙两地出发,登顶、计时,分组领奖。

图3

(1)若C点位于陡崖顶端,则B、C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______。

(2)图中A点的海拔为_______,并简述推理和计算的依据。

(3)选择②线登山的学生从消耗体力的角度说明自身感受,仅从地形的角度解释原因。

(4)如果你是参加登山比赛的学生,从自身体能的角度出发,在①、②两条登山线路中,会选择哪一条?并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该题以登山比赛为主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亲近自然,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识图(等高线地形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参考答案:(1)大于150m,小于250m (2)大于1 250m,小于1 300m。最靠近A点的闭合等高线数值为1 250m,它夹在1 200m和1 250m两条等高线之间,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即A点的海拔大于1 250m;最靠近A点的闭合的1 250m等高线以内再没有等高线,该图的等高距为50m,故A点的海拔小于1 300m (3)从乙点到山顶,登山时感受到由轻松到吃力再到较轻松。从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从乙点到山顶等高线,由稀疏到密集再到较稀疏,即山体坡度由缓到陡再到较缓 (4)选择①线。相对于②线,虽然①线线路较长,但总体坡度较缓;本人体力较弱,贵在参与,增强体质 选择②线。相对于①线,虽然②线总体坡度较陡,但线路较短;本人体力充沛,发挥优势,争夺冠军。

四、美育

在地理教学和试题中要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的形态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以及人地协调共生产生的协调美。在命题时要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美,通过设问考查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用地理景观美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热爱美、珍惜美、创造美,以此铸就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旅游景观的美如磁石一样吸引着游客,即旅游活动主要是游客从旅游景观中获得良好审美感受的过程,所以在命制选修3《旅游地理》试题时,要注重对“美”和“美育”的考查和培养。

例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市,因其景色秀美,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2018年10月2日,黄山景区接待游客达3万人,达到当天最大游客限载量,随后景区停止售票,开始限流。大量游客涌入给黄山景区造成一定的影响。图4为黄山主要景观图。

图4

读图4,从审美特征(美的类型)的角度可以获得黄山自然景观的哪些美?简述大量游客涌入对黄山景区和游客造成的不良影响。

【命题意图】以黄山美景为情境,利用黄山有代表性的美景图,考查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主要突出自然美中的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朦胧美;游客过多,超过景区承载力,会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之美,影响游客的情绪和对美的感受。

参考答案:主要体现自然美中的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朦胧美。不良影响有:环境污染;乱刻、乱画、踩踏等破坏植被、岩石、公共设施;景区过载,存在治安和安全隐患;住宿、就餐、停车困难,交通拥挤,影响游客的情绪和对美的感受等。

五、劳动

在命制地理试题时,主要考查劳动的地理意义,体现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地理环境,如果遵循自然规律,辛勤的劳动会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巨大的财富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体现社会美、艺术美和人地协调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劳动者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破坏环境,产生许多环境问题,所以人类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例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劳动的杰作。梯田随山势地形因地制宜而建,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村寨上方是茂密的森林,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哈尼梯田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图5为元阳梯田景观图。

图5

(1)简述修建元阳梯田的主要意义。

(2)简述哀牢山南部地势由高到低的森林—村寨—梯田布局的合理性。

(3)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说明修建元阳梯田的启示。

【命题意图】该题以哈尼梯田为情境,主要突出劳动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弘扬劳动精神;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因地制宜地利用农业自然(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承载力的杰作,知名度很高,体现了人地协调共生产生的协调美,可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参考答案:(1)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劳动的杰作;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土地)资源,增加农业产出和土地承载力;形成梯田稻作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形成人地协调的良性生态系统 (2)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可涵养水源,为村寨提供清洁的人畜用水,为梯田提供自流的灌溉水源;中间的村寨因地势较高,气候温和,适合人类居住,靠近水源,可获取清洁的饮用水;村寨下方的梯田因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适宜水稻生长 (3)保护天然森林植被,植树造林,可有效抑制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劳作过程中要遵循“人栽树,树涵养水分,水浇田”的人地协调思想;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辽河梯田芦苇
辽河口
甘肃梯田
石磨豆腐
辽河记忆
芦苇
倾听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辽河文讯
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