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动脉自旋标记在肺癌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近期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019-11-07 07: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伽玛刀实性复查

宋 扬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磁共振科 吉林 吉林 132022)

脑转移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大多数多发、预后差为其特点。手术联合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法各有优势,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治疗,伽玛刀治疗越来越得到临床及患者认可。总结我院自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经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病例31例,探讨3D动脉自旋标记在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近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排除以往行全脑放疗和非首次伽玛刀治疗患者,共计31例。其中,男19例(61.3%),女12例(38.7%),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62.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13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9例,语言功能障碍3例,其他神经缺失6例。所有病例均有外周病理结果,鳞癌14例,腺癌1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伽玛刀治疗

局麻下安装Leksell G型立体定向框架,增强MRI 3mm薄层扫描。应用Gamma Plan剂量计划软件制定治疗计划。以40%~60%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肿瘤周边剂量12~23Gy,平均18.5Gy;中心剂量24.2~46.0Gy,平均38.4Gy。实施照射后出院。

1.3 MRI技术

使用美国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机型,8通道专用头部线圈。3D ASL采用螺旋式采集,成像参数如下:FOV 240×240mm2,TR 4632ms,TE 105ms,层厚 4mm,层数36层,TI时间1525ms,NEX3,扫描时间4分24秒。常规MRI平扫分别进行T1WI、T2WI、T2 FLAIR序列扫描,增强扫描经肘正中静脉注射Gd-DTPA 20ml,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及3D ASL扫描。

1.4 疗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采用WHO制定的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CR完全缓解:病灶完全消失;(2)PR部分缓解:病灶缩小50%以上或出现失增强效应、瘤体囊性变;(3)SD病灶稳定:病灶缩小小于50%,或增大不超过25%;(4)PD病变进展:病灶增大大于25%或靶区周边复发。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按照治疗后3个月复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有效组(CR、PR、SD)、无效组(PD)两类,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观察评价瘤体大小、强化范围,CBF值变化,探讨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各数值意义,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例病例中,共发现脑转移瘤67个,MR增强扫描呈实性均匀强化28个,环形强化39个;ASL灌注图显示肿瘤呈实性高灌注区18个,灌注高信号区主要分布于肿瘤周边实性区域、中心为坏死囊变病灶37个,12个病灶无明显高灌注显示。

治疗后3个月复查,有效组病灶共52个(77.6%),无效组病灶共15个(22.4%)。治疗后3个月复查,ASL显示有效组43个病灶CBF均有所减低,以实性病变为著;周边脑组织CBF有所减低,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病例病灶CBF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周边脑组织CBF虽有所减低,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脑转移瘤治疗前后CBF值比较(x±s,ml/100g/min)

3 讨论

癌症患者发生脑转移达20%~40%,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精神症状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导致脑疝危及生命[1]。对于脑转移瘤疗效评估,近年来磁共振新技术如波谱分析、弥散成像等研究较多,取得一定效果,表明影像医学已经由形态学评估到功能学评估的飞跃。肿瘤代谢依赖于充足的血液供应,因此,准确评价肿瘤的血液供应,能够客观反映肿瘤的代谢状态。

ASL原理与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灌注成像非常类似,主要区别在于ASL利用被标记的动脉血作为内源性示踪剂,而PET技术则需要注入放射性标记物作为外源性示踪剂。ASL操作简单、便捷、可重复性高等特点使该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2]。

综上,ASL在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伽玛刀实性复查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X刀、伽玛刀一定适合您吗?
强化复查机制 提高抄表质量
松果体区肿瘤伴脑积水V-P分流后再行伽玛刀治疗效果观察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伽玛刀治疗残留和复发颅底脊索瘤的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