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声对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价值的系统性评价

2019-11-07 07: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海绵状病理学灵敏度

鞠 平

(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 江苏 泰兴 225400)

海绵状肝血管瘤较为常见,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是由血管畸形而导致,血管畸形能对患者身体局部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改变患者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对血管壁造成损害,使得血管内皮的增长因子呈现出高表达的状态,增加内皮细胞,从而引发血管瘤。海绵状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达60%左右。典型症状不明显,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在检查时诊断难度较大[1]。研究特异性、灵敏度较高的检查方式检查海绵状肝血管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患者为例,分析常规超声检查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40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5.34±5.12岁,所有患者均有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的症状,排除标准:近期服用过肝毒性药物的患者;患有其他严重的病症的患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方法检查,在检查后再进行病理学分析,对比常规超声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这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检查的真阴性、真阳性、假阴性、假阳性例数,观察超声检查的确诊、漏诊、误诊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常规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可以发现,病理分析确诊海绵状肝血管瘤患者50例,超声检查确诊例数32例,有12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15%,有18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被漏诊,漏诊率为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常规超声诊断结果分析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良性的肝脏肿瘤,根据病理学分析可以将肝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内皮细胞型、毛细、硬化性这四种类型[2]。其中,海绵状肝血管瘤是肝血管瘤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多与血管产生畸形病变有关系,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属于良性的占位性病变,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管瘤的体积会不断的增大,逐渐向肝脏表面靠拢,使得病变周围的组织处于压迫状态,增加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发生破裂的风险,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研究有效的方式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为常规超声检查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方式,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能够重复性的检查方式,费用较低。在检查患者的病症时,能够提供清晰的相关部位脏器组织的图像,便于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诊断,在绵状肝血管瘤患者的早期诊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但是超声检查的方式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分辨率较低,常会存在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容易延误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4]。如本文研究所示,常规超声检查方式有12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15%,有18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被漏诊,漏诊率为22%,和病理学检查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常规超声检查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有待提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也获得了发展,如超声造影等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性,在检查海绵状肝血管瘤时能提供更加清楚的图像,能够清晰的反应出患者的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血流灌注的情况,视野清晰,易于分辨,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获得广泛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超声检查方法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在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时可以采用这些新型的技术进行检查,弥补常规检查方式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海绵状肝血管瘤的诊断中,常规超声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可以采用其他灵敏度、特异性更高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检查。

猜你喜欢
海绵状病理学灵敏度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基于机电回路相关比灵敏度的机电振荡模式抑制方法
基于灵敏度分析提升某重型牵引车车架刚度的研究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其在Dickkopf干预下的病理学改变研究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