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以休宁县祖源村为例

2019-11-07 09:43胡文君赵琛胡厚国
安徽建筑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口徽州人居

胡文君,赵琛,胡厚国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2;3.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 合肥 230091;)

0 前言

徽州传统村落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徽派建筑和体现徽州文化的历史遗迹,是中国江南地区典型的汉族古村落。研究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保存地方文化和传统风貌,有利于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汲取中国传统建筑哲学思想,更有利于在当代广阔的建筑设计舞台中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创作优秀建筑设计精品。

本文选取安徽省保存较好的“梦里乡村”——休宁县祖源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资料分析整理,研究其村落空间形态,感悟祖源徽风古韵的精神内涵,进而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发展形态,提出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若干借鉴思考。

1 祖源村介绍

1.1 地理位置

祖源村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西南部(图1),地处皖赣交界的五龙山脉深处,村落距县城26km,距黄山市区50km,是始建于宋代的古老村落。溪口镇所处皖南山区,其地形地貌主要表现为山地和丘陵岗地,地势高差起伏明显。

图1 祖源村地理位置

1.2 村落环境

祖源村被周边山体包围,周边环境郁郁葱葱,生态环境优良。村落形似聚宝盆,偎依在海拔685m的插角尖山腰,翩跹在白云缭绕间,远离了外界的喧嚣。村落内一条又细又长的光洁石板路连接着山外的世界,从村口的高处看,就像是个笊篱,因此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笊篱山”。村中生态绝佳,古木林立。祖源村徽风浓郁,村庄深居于高山,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和民居保存得较为完整、统一;建筑大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古树参差的生态环境,以及百亩梯田的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祖源村“高山村落”宁静和谐的美好图景。

1.3 人文特色

1200多年的历史,为祖源村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特色。无数次风雨的洗礼,涤荡出更加明媚的祖源画卷。古水口、古树、古驿道这“三古”散发浓浓古韵,思贤亭、古街巷、6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展现文化内涵。

1.3.1 水口

水口担负着村落的多种实用功能,诸如防卫、入口、绿化、休闲、界定等,主要从生产和生活方便的角度考虑,其布局别具一格,布局手法上透露着设计者的人文气息。在亭、榭、桥、榭等建(构)筑物的设置上,使得水口丰富多彩,彰显出无穷的设计手法和智慧。祖源的溪水之源是村南的插角尖、石坞尖,水口处建一座萃源桥(图2),成为村落的界定和水口的标志,村中条条溪水均汇入这里(图3)。

1.3.2 古树

图2 水口“萃源桥”

图3 祖源村水系

祖源村内散布有红豆杉、枸栗树等大量知名的古树,村后山上的红豆杉树有1200多年历史,相传为该村开建项姓首迁过来时所栽,堪称休宁县最古的红豆杉,有“徽州红豆杉之王”之誉(图4)。这株百年红豆杉胸围达5m,树高27m左右,至今仍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另外,村中“杀子禁山”的传说口诵相传,表现了当地村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相传很久以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村长德高望重的族长就立下一条不可逾越的族规,规定“上山伐树者一律砍头”。不久后,族长的长子上山砍树,而这位族长最终毫不留情,大义灭亲,从此村中再没有人滥砍滥伐。尽管是美丽的传说,但山村发展到今天,仍旧是郁郁葱葱,这也为相传的“杀子禁山”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佐证。

1.3.3 古道与思贤亭

插角尖南侧的古驿道蜿蜒曲折,盘旋绵延几十里,可直达古徽州(图5)。民间传说元末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攻打鄱阳城时,久战不克,正愁闷不解时,帐下有人推荐一得力干才——朱升可出良策。于是朱元璋沿着这条古驿道从古徽州方向亲自去请朱升。战争胜利后,朱升成为明代开国谋臣,也因其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被采纳而闻名。明太祖礼贤下士,他曾经跋山涉水走过的这个山岭古驿道,给祖源人以深深的启发。为了启发后代族人,特在此古驿道旁建亭立碑(图6)。时至今日,修缮后的思贤亭仍矗立在路旁,相比之下,亭前的古道一旁已翻新的盘山公路。古今道路的并存与对比,这很好的展示了时代的不断变迁,也彰显了祖源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格外尊重,并致力于传承地域文化。

图4 千年红豆杉

图5 古今道路对比

图6 思贤亭

2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

徽州传统村落在布局手法上有其独特的处理艺术,在空间布局形态上呈现出许多别具特色的特色空间节点(图7),比如常见的街巷空间、广场空间、水口空间和居住空间等等[1]。空间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图景,生活赋予空间特殊的意义,祖源村宁静美好的村落意象离不开以下四个特色空间形态的塑造。

图7 祖源村空间形态分析

2.1 水口空间

在徽州众多的传统村落布局中,都很重视水口空间的打造,将其作为主体进行细致设计,这在祖源村也不例外。从水口位置选择考虑,水口一般位于村落入口,既起到界定范围、防备外来者的作用,又可对本村居民起到入村提示作用,因此水口的选址与建设常常让村落入口藏而不匿。结合入村道路和水系分布特征,祖源村将水口空间作为进入村落的标志,将其布置在村落北部,汇集众水与此。从景观设计角度,水口空间往往层次丰富,布局考究。桥梁、亭、塔等景观建筑使水口空间形成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祖源村水口旁建“萃源桥”一座,周边有多处红豆杉群落,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在高山美景的衬托下,潺潺溪水显得更加灵气。同时,祖源村的水口空间与思贤古道交汇,水口西南部建祠堂一座,在水口空间形成放大的节点,形成广场空间,也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构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骨架,其独特的空间肌理构成特色空间的主要元素。建筑界面界定了街巷的形态,祖源村街巷的的宽度往往仅为建筑高度的1/5,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形成充满韵律的“一线天”,起到一定的通风效果(图8)。为了防止火灾等危害,山墙很少开窗,或仅开极小的洞口,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街巷连接每家每户,地面多用当地青砖铺设,由大路进入巷道,可以明显感受到由闹到静的过渡,村民们或于溪水浣衣,或于小院纳凉,环境静谧。

图8 祖源村街巷空间

2.3 广场空间

古村落中的广场空间常常由街巷交汇处空间放大形成,不仅可以汇聚人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软化边界。祖源村中的广场大都没有经过详细规划,经长期活动自然形成,尺度较小,村中最大的广场在水口空间东侧,具有围而不堵的空间特色。

2.4 居住空间

祖源村地域面积不大,但布局很精巧细致,境内有52.1hm2的耕地,723.2hm2的林地,43.1hm2的水田,40hm2的茶园,资源较为丰富。村落被周边山体包围,将山体作为背景轮廓,村落犹如生长在大地上,与自然形成很好的呼应关系(图9)。村落北边是山体,南边是河流水系,这与传统风水学中的“上朱雀、下玄武”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在村落选址布局的艺术和智慧。村中民居四面环山,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呈环抱状,建筑聚落鳞次栉比,层层跌落,山地建筑特征明显,由中心向周边发散性布局,空间变化丰富。

图9 祖源村某民居意象

从单体建筑角度考虑,祖源村民居的设计在环境方面讲究一户一景,步移景异,展现美好宁静的村落形态;在平面设计上方正紧凑而不呆板,并巧妙利用山体挖洞穴创造储藏空间,节约空间。居住空间内庭院绿化丰富,喜用竹打造园林式布局。如图所示,可以看到祖源村中居住建筑范围与农田面积范围相当,在高山村落中,保证耕地面积,不一味追求居住空间的扩张,利于村落保持平衡与长期稳定发展。

3 祖源村人居环境分析

人居环境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吴良镛院士认为其包含五方面的子系统,分别是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2]。徽州古村落空间包括多种物质要素,如村落肌理、宅院、街道、广场、景观等,而这些物质要素在特定空间内排列形成的特定组合关系,构成了传统村落特殊的人居环境。根据祖源村的现状发展情况,结合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经验,可从四方面来分析其人居环境,主要包括人居格局、人居风景人居单体、和人居标志等。

3.1 人居格局

人居格局彰显了设计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其空间布局主要表现在聚居朝向、轴线指向、重要建筑的选位等几个方面[3]。从中国城建史可知,古代人居环境都遵循辨方正位、南北轴线的传统布局手法,但具体实践中却不一定是正南正北。祖源村选址于高山之中,村中建筑朝向考虑到水系走向,以自然环境的山水关系为依托,布局十分灵活,展现与山体相依的良好形态。因此,注重从大的格局出发,从规划、建筑、地景全方位考虑,这是人居环境规划的首要任务。

3.2 人居单体

中国人居环境中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设计者处处体现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向往的精神主旨,这也在人居单体的建设中也同样重要。祖源村梯田周围的建筑单体中,有许多户住宅选择面向梯田与群山而建;在住宅内部,也多有人家选择种植竹子、藤蔓等植物创造小环境,以此亲近自然。这些处理方法在展现单体与环境对话的同时,良好地展示了地域特色和文化。

3.3 人居风景

人居风景建设讲究原生态和自然美,以尽可能少的人工去“化育”自然,追求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3]。在风景建设中最突出的手法是“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环境的优势,将境外好的能借的风景引入境内,将景观最大化(图10)。祖源村境内梯田众多,其主要分布在该村落的南部,村落远处的梯田与背景山林相互映衬,交织成一幅美景;近处山脚下分布有开垦梯田的一道道沟壑,线条感十足。梯田景观呈现出层层相间的画面(图11),并在一年四季随季节展现四时之景。因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良好地尊重、利用自然美才能形成生态特色的人居风景环境。

3.4 人居标志

在中国人居环境中讲究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标志建筑往往处于轴线的端点,作为对景来布局,以突出其显耀地位[3]。一个优秀的人居标志往往能将其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犹如生长在大地之上的一个天然作品,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祖源村思贤亭因朱元璋礼贤下士的历史传说而建,赋予其文化内涵,同时亭子精巧的结构也使建筑本身充满魅力。在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适当地增加标志物,有利于提升场所精神,丰富文化特色。

图10 祖源村人居格局

图11 祖源村人居风景

4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若干启示

4.1 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人民在快速的改善人居空间环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对人居环境的冲击很大[4]。

在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首要问题是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人们常常忽视环境的重要性,肆意占用农田、挖山填湖,造成了无数的不可逆的破坏和污染。其次,“千城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混乱,缺乏整体感,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展现。再次,空间的不断开发和不合理运用导致环境越来越拥挤,空间越来越狭小,最终导致非人性化的空间不断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4.2 徽州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的空间特征

4.2.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徽州徽州传统村落建造的主导思想是顺应自然,村落选址从人与自然融合角度出发,进行融汇沟通。在村落的建造过程中也以自然化的语言和审美情绪,将村落和建筑归纳为自然的一种方式。

4.2.2 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徽州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图底清晰明确,空间尺度适宜,建筑与环境相融,细部材料与整体统一。同时,建筑层次的高低与布局的错落有致又使得整个空间富于变化,步移景异,不易令人产生视觉疲劳。

4.2.3 动静交替的蓬勃生机

徽州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布局形式和空间层次上丰富多样,空间层次遵循私密到公共的过度和衔接,从室内空间到巷弄空间,进而进入到公共性空间。尺度上则更为生动,设计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使村落中动静有致,每一处生活场景都展示传统村落的蓬勃生机。

4.3 启示

当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不只是形体空间的单一化设计,而是整体的循序渐进的塑造过程[3]。期望与自然共生,向往回归自然,强烈的归属感,引导着人们努力探索当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向和道路。深层次地探索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优势,将对当前城镇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4.3.1 整体协调

当代人居环境应充分考虑空间本身的围合界面与周边建筑的协调,避免生硬、机械的配合,从而丰富空间的层次性,形成明确而完整的空间形态。协调空间中不适当的建筑形式、风格等各种矛盾与冲突,使人居环境空间形成统一的、优美的整体风格,传达出明确而又完整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4.3.2 生态和谐

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等空间布局思想,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在择址、营造上的合理性和先人智慧。因此,当代城镇的规划择址与整体构筑乃至建筑景观空间的营造与设计,均应考虑与当地环境的整体和谐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的破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3.3 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在各个方面做到以人为本。在尺度宜人的基础上,注重空间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努力提高空间的舒适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适应不同的生产、生活需要。

4.3.4 地域特色

人居环境应当将传统地域文化和当地特色空间有效融和,丰富其场所精神,增加人们的归属感,这样也有效地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空间形态。当前人居环境建设不仅应立足于解决现阶段问题,更要对各类空间的地域特征进行一定把握,从而营造出富有地方文化性的空间。

5 结语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江南地区典型的汉族古村落,研究其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祖源村的村落空间形态以及人居环境建设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示传统村落规划者的智慧与和谐统一的理念。随着人居环境的“景观化”,当代人居环境应传承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基本经验,将徽州传统村落布局艺术融汇到当代人居环境中,创作优秀建筑和规划设计精品,传承徽州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水口徽州人居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徽州绿荫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千年沧桑话水口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