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南省会展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9-11-07 05:08柴金艳马佳琪
经营者 2019年17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会展业一带一路

柴金艳 马佳琪

摘 要 会展业的产业链条不仅长,而且宽,因此会展业具有内部协同发展和外部协同发展的优势。本文以河南省会展业为例,进行中部会展产业省份比较分析以及河南省主要会展城市分析,从顶层设计、会展业态、发展重点、会展人才等方面提出河南省会展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会展业 协同发展

2017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这不仅为河南省搭建开放型合作平台、探索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合作打开了新空间,也为河南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产业发展要素。因此,会展业协同发展不仅对会展业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因素。

一、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区际间比较分析

本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河南省会展业在区际差异,选取中国中部会展地区的9个省区以及山东、四川为对比对象,分析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其会展业要素存在的不足。

(一)中部会展地区会展业发展比较分析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会展业区位格局被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以下对中部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对比河南省与其他省区之间会展业的发展情况,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进行测算比较,河南省在中部会展地区的多项指标均位居榜首,特别是拥有UFI、IAEE会员和UFI认证展会数量具有明显优势。能够通过UFI和IAEE的认证,表明企业和展会项目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会展业具有较强的实力。

(二)河南、山东、四川会展业发展比较分析

山东、河南、四川都是人口大省,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却分别归属于中国会展业区位格局的东、中、西部,并且在会展业要素及发展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河南省会展业在中部会展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同时,综合对比多项指标,能够发现河南省会展业的发展要素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1.展览场馆面积不足,会展业发展瓶颈有待突破。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载体,先进的场馆条件是成功举办展会的硬件基础,被誉为会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专业会展场馆有10个,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位,可供展览面积远远落后于山东的64个和四川的41个场馆数量,规模上更是无法比较,河南的会展场馆面积不足山东的1/7,不足四川的1/4,专业展馆数量远远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河南省会展业的发展。

2.会展市场主体实力弱,会展行业主体力量有待增强。会展行业主体不仅包括会展企业,还包括会展主管部门、会展协会和学会以及研究机构。统计资料表明,河南省拥有169个组展机构,会展企业数量居中部地区首位,但是结合展览面积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单个组展机构办展数量为2.34个,居中部9省区的第7位;河南省的单个组展机构办展面积为2.6万平方米,居中部9省区的第6位。这就表明,河南省的中小会展企业居多,组展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统计资料还表明,河南省在政府层面设置会展业管理机构的只有2家,分别是郑州和洛阳,而且目前只有河南省会展业商会一家民间团体,还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会展行业主体的缺位,必然会制约会展行业的良性发展。

3.会展教育明显滞后,会展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统计数据表明,会展业发达地区的会展教育都非常强大,广东省不仅会展高校数量多,而且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齐头并进,构成了广东会展行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储备库。河南会展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滞后。作为人口大省,迄今为止河南省只有6所院校开办会展本科教育,7所院校开办会展专科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不仅不能满足河南省会展行业的现实需求,也制约着会展行业的发展壮大。

二、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区域内比较分析

以河南省内各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南省列入《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據统计报告》的6个城市,可以得出:

(一)郑州市会展业发展稳健、势头良好

郑州市会展业发展综合指数已经跻身我国会展业城市第一板块。2017年,郑州市展览行业稳中有进,国际性展会发展迅速,展览项目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本地展会实力强劲。根据郑州市会展办统计,2017年郑州市共举办展览237个,与上年持平,展览面积258.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郑州市展览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达98%,其中民营企业举办展览项目211个,占全市展览数量的89%;民营企业办展面积201.82万平方米,占全市展览总面积的78%。本地办展单位举办展览194场,占全市展览数量的82%;展览面积218.69万平方米,占全市展览总面积的85%。2017年,郑州市举办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17个,其中本地展会达到14个,本地品牌展会发展稳健。

(二)河南省内会展业空间发展不均衡

根据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及排序,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南省会展业的空间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除了省会郑州,其他地市的会展行业发展过于缓慢,与郑州市的差距高达6~20倍。会展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联动性和整合性,孤岛效应是在会展业发展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

三、河南省会展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全业态发展

发挥河南省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会展业发展应该以“主业态引领、全业态并进”为目标,着眼于大会展格局,在大开放框架下探索大合作之路,在“买全球、卖全球”体系中凸显郑州优势,确立“郑州通、通全球”的服务理念与服务体系,凭借航空港优势发展临空会展,坚持“展、会、庆、赛”活动并举,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粮农产业等专业展会,整合会展资源,引进和举办特色会展活动,开发和形成特色消费类展会。

(二)发展临空会展业,扩大河南战略叠加优势

会展业是会展经济的核心产业,同时也是临空经济发展产业链上的重要产业。随着会展业高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国际会展成为会展业竞争的主要市场,使会展业更加依赖航空运输。在临空经济发展的区域,会展业呈现出明显的临空化发展趋势,会展场馆、会展企业等会展业资源逐步向机场靠近,越来越多的会展中心考虑在机场周边布局。同时,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也使得发展会展业所需要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酒店、餐饮、购物、娱乐、货运、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配套设施、配套服务更加健全,环境要素更趋优化。河南省发展临空会展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够充分彰显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三)打造“会展生态圈”,培育会展业集群

会展业发展离不开现代化展馆。展馆,特别是新规划建设的展馆,应该打造成“一业为主,多业态发展”的会展综合体,其主体业务和配套服务建设应促使其形成一个会展生态圈,充分发挥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的作用,吸引大量与其产业关系密切的行业、企业及支持性机构,构建企业链网联盟,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产业组织系统——会展业集群。

(四)引领嫁接+自主培育,壮大会展业市场主体

会展活动是由会展企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平台。会展产业涉及的市场主体包括场馆运营商、招展商、搭建商、主场服务商、物流服务商、餐饮服务商、门禁服务商、票务服务商、品牌推广和市场开发商等。河南省会展业市场主体薄弱,专业会展人才缺乏。要在短时间内使专业会展公司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引领嫁接+自主培育,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会展公司到河南建立分公司,积极扶持本地中小专业会展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会展企业加强联合,采取合并、合作的方式,联合举办会展活动,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加大对会展各类人才的投入,实施会展人才工程

加大对会展各类人才的投入,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会展业人才,举办各类会展业人才—项目—技术交流活动,加强會展业中高端人才引进,举办系列高端人才培训会,鼓励大学生进行会展创新创业。坚持会展人才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和人才引进并重的原则,形成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郑州各大专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课程,重点培养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会展人才。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开展会展职业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本领过硬、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

(六)整合服务一体化工程,完善会展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会展业是高度联动、协同的产业,需要平台、技术支撑、信息公开、同步决策,应当建立会展业合作发展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培训平台,逐步完善公共平台工程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借助线上线下“双线会展”,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会展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智能,完成“传统会展——数字会展——智慧会展”的跃升。加强会展相关行业的分工合作,构筑会展产业的“绿色通道”,加强知识产权工程,提供“一站式”安全、便捷、高效服务,形成行业配套、协作紧密、运行高效的会展管理和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为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柴金艳(197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会展经济研究方向。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研究”,编号:18240041057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临空会展业助力河南省加速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研究”,编号:2019-ZZJH-348。]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R]. 2018.

[2] 郭牧. 2016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3] 王永刚.集群化视角下的中国会展业资源整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会展业一带一路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