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研究

2019-11-11 04:24王玉茹
创新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协同创新

王玉茹

摘 要:协同强调系统内要素之间的整体效能,协同创新是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完整、创新资源正在聚集,为该产业转型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协同创新需要通过组织协同、政策协同、产网协同,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提高创新政策协同效能,贯通农产品全产业链,积极构建协同创新文化融合、社会协调和食品安全等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产业转型;政策协同

中图分类号:F326.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7-88-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7.013

产业转型是新发展理念在产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关于产业转型国内外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成果涉及范围广泛,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一方面,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竞争力视角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许多学者重在研究参与产业转型的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功能,并针对相关主体在促进某一区域某一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要素、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运作机制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随着新时代技术创新和开放经济发展的要求,学者们也提出了创新、开放、合作等多种路径选择,如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路径[1-3]、开放型产业转型路径[4]、“互联网+”路径以及政府、社会、工业区多方合作型路径[5-7]。然而,截至目前,针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仍然较少,可以看出,该产业虽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在新发展理念下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投资较大、技术更新较慢等潜在困难,没有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充分重视。

产业转型发展实质是产业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产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与优化[8]。发达经济体产业转型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优化整合与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协同创新能够实现创新主体各方的优势互补,促进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9]。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协同创新助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發展不仅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对“国人厨房”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立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基础,针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组织协同、政策协同、产网协同等方面提出该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

1.1 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完整

众所周知,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和全国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据统计,201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50家,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1.9%和28.1%,营业收入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省粮食总产量1329.78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67%,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油料、果蔬、水产等“菜篮子”产品也供应充足,截至2018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已连续3年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首次超过600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600万吨以上;禽蛋产量已连续两年保持在400万吨以上(河南省粮食局统计所得)。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已经成为肉类、方便食品、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等食品行业的主要产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目前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800余家,其中超过50%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围绕河南省粮食主产地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北至安阳、鹤壁,南达许昌、漯河、周口,东到商丘等地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较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坚实的产业基础。

1.2 政府支持政策倾斜,协同创新政策力度加大

我国和河南省历来都非常重视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于区域性国家战略类。河南省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国家粮仓定位,集中推进“三区一群”战略,主要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这些主要依托河南省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均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产业和主要支撑力量。第二类属于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类产业规划和法规。2009年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指出,要凭借农业大省优势,重点强调食品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在加快建设“三区一群”战略背景下,规划和法规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协同创新为重点内容。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2016年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将食品工业作为八大重点产业推进,专门制定了当年度《食品工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从优化结构、多种业态、转型升级等方面部署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之后,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今后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类属于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和法规。主要有2006年颁布的《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颁布的《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等,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创新主体形成、重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2017年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指出,要借助食品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全面转变。这些均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3 创新资源逐步聚集,协同创新平台逐步搭建

河南省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针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联合开展攻关,逐步将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和聚集。一方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遴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建的旨在攻克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据统计,近3年河南省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6家,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达到20家,涉及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有百余家。作为一种新型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扩散,助推了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河南省建立了“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粮食储藏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生物育种”等4个与粮食有关的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级首批协同创新名单。2016年、2017年、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分别对三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验收,验收结果表明,协同创新中心在汇聚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科竞争力、支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突出,在推进河南省自主创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加工企业深精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水平低。目前,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8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 860家,仅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的20%,可以看出,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行业内对原料、市场和资金的竞争较激烈,资源浪费大。同时,农产品加工尤其是主食产品深加工工艺长期落后,生产设备缺乏技术支撑,加上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产品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造成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多,产品品质特色不显著,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偏弱。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9%,这与河南省农业强省和“国人厨房”的目标定位有较大差距。

2.2 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主体协同不力

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主体之间融合不够紧密,委托合作项目多,重大项目共同担负的少;科技合作多,人才培养合作不足;资源共享初显,共建重大资源平台较少。一是牵头高校学术委员会在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方向、课题设置、学科发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咨询与指导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牵头单位中心主体地位不明确,在人权、财权、资源配置权等方面缺乏独立自主性,与协同主体单位深度协同不够;三是创新中心成果推广不够,转化率不高,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探索不够,引领和支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3 支持创新的政策协同不紧密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协同创新,但在实际中,政策主管部门分立,统筹协调难度大,各类规划、法规执行环节分布于科技、教育、发改委、财政、工信等主管部门,并且政策内容交叉重复较多,再加上财政经费支出效率较低,进而导致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化、交叉化。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归河南省科技厅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归河南省教育厅管理,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归河南省发改委管理,以信息化支撑的制造协同又归河南省工信厅管理。协同创新过程中不仅多头管理,而且其政策支持方向有较多的相似性,部分研发部门及协同单位也存在同质化、多头申报、重复建设等问题。

3 协同创新推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路径

3.1 拓新组织协同,发挥好协同创新平台的科技要素整合功能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主要组织模式。然而河南省协同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产业协同创新实际,认真总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较好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拓新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要积极发挥两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在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之间建立主攻食品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技术创新一体化平台,打通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运营中的环节,实现协同创新平台共享共赢发展。也可经过审批或者备案在创新联盟和创新中心组建专业领域的二级子联盟,例如,在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组建“农产品新品开发联盟”“食品安全联盟”等,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应用研究方面的协同创新。另外,针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协同创新中心较少的问题,可以适当增设符合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改变“重农业轻加工”的局面,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发展提供创新平台支撑。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牵头主体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适应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构建符合协同创新中心特点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要在总结成绩、剖析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第二期发展规划。要继续密切关注河南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努力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为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社会服务的高地,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同步提升,持续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强化政策协同,提高政府的政策协同效能

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主体间利益存在异质性,再加上行业、信息、技术、制度规则的障碍,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协同效能,调配利益平衡,冲破制度藩篱。首先,推进机构优化。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引领者和主导者,要通过机构创新和优化,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之间深度紧密融合。建议省政府成立常设性的省政府产业协同创新管理机构,专门代表省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协同创新工作,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尤其是切实加强对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决策、规划、协调和指导,统筹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管理。其次,加强部门协同。要构建部门“会商机制”,围绕产业转型和协同创新等议题由牵头单位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商,共同研究解决协同创新的关键问题,制定有力政策,有利于集中整合协同创新的优势资源和主要力量,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在关键技术攻坚上有重大突破。再次,加强规划协同。不仅要注重现有的科技类、产业发展类规划与五大国家战略规划之间的协同,而且还要优化整合河南省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的政策,发挥粮食主产区等区域性规划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政策支撑功能,调动科技类规划对科技资源参与农产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整合各类规划政策力量,找到政策协同的空挡和软肋,建立完善关于预算支出等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做到财政精准支持農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政策协同效能。

3.3 推进产网协同,连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产业协同创新中的连接和支撑作用愈来愈重要。政府要通过财政、金融、技术规范统一等措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技术基础,积极构建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数据库、云平台,为连通农产品全产业链打下技术基础。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顺势而为,一方面,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计划,尽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与信息产业跨界合作,加快新一代智能化技术集成研发及应用,构建贯通全流程、覆盖农产品行业的智能制造体系,在新品研发、技术、生产、供应、消费、安全之间建立农产品行业服务网络,精准面向客户进行定制研发、柔性生产和高效物流配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由大众化、规模化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变提升。

今后要围绕河南省的优势产品,通过产网协同,打破产业链的供需障碍,进一步优化整合河南省农产品产业链资源,探索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的商业运营模式,营造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生态圈,促进全产业链时空延展和价值创造,推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3.4 构建保障机制,护航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

一是构建协同创新的文化融合机制。产业转型中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主体各自文化背景不同,使主体间合作不顺畅,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协同创新过程各主体间文化冲突。产业转型过程中协同创新是各利益主体间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创新需要构建各主体间文化融合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倡导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协同创新指导,协同的企业要开放学习,兼收并蓄,在企业价值、经营哲学、战略目标等方面求同存异,构建互信、互认、共赢、共进等文化氛围,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二是构建协同创新的社会协调机制。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产权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机制、成果转化及推广机制、风险成本共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社会协作机制,充分激发各协同主体创新活力,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信息咨询、技术交流、资产评估、担保信贷、风险投资、人才汇聚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创新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和有序流动,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围绕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依托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开发,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规制规范,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以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产品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提供质量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银银,邓玲.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3(5):97-101.

[2] 王娟.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115-118.

[3] 程强,武笛.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4):58-61.

[4] 殷阿娜,王厚双.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基于绩效评估[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06-110,153.

[5] 袁荫贞.珠三角地区工业区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2):135-137.

[6] 梁婉真.互联网对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产业升级影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7] 秦炜.“互联网+”视角下的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7.

[8] 蔡坚,杜兰英.协同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5-18(007).

[9] 孙君社,王民敬,裴海生,等.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模式构建及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6(21):13-20.

[10] 李婧瑗.河南食品工业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R]//张占仓.河南工业发展报告(2017).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Abstract:Collaborate emphasises on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elements within the syste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t present,Hena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system is complete, innovation resources are gathering,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needs to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synergy, policy synergy and production-network synergy,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e the synergy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policy,link up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build a safeguard mechanism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food safet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coordinationof policy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协同创新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