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论角度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

2019-11-11 11:12黄仰吴怡
考试周刊 2019年72期
关键词:唯物论小学教育

黄仰 吴怡

摘 要:伴随时代进步,科学素养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由于小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后备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广受重视。为了解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等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唯物论的哲学视角阐述剖析了当前我国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唯物论;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教育

一、 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近些年来,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一些知名的网站,笔者将文献检索作为重点解析对象,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国内探究现状。通过在知网上进行关键词搜索,发现1995年至2018年底共有68篇相关文献。“科学素养教育”相关文献虽数量有限,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从2013年起,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素养教育”相关文献量在2013年至2017年间均有进行一定的研究,学术关注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科学素养教育文献被引量”在2015年至2018年间有较明显增速,学术传播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对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欧美国家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推动下,中国的科学素养教育发展迅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已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核心与主要目标。

但是从有关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文献与实地走访泉州市F区几所小学中,笔者仍然发现了小学的科学素养存在部分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多数学生当前的科学素养观念比较落后,这体现在很多学生目前仍然对于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等并不了解。在我国,考试成绩历来都是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指标,当前升学考试与科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也让学生们对于科学领域毫不关心,长此以往学生科学素养逐渐落后。

其次是目前的科普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我国城乡小学虽然增添了不少科普设备,但这一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是数量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配置的问题,实验室的配置不高,难以完成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再者是科学相关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完全建立,师资队伍欠缺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方面。许多科学老师是兼职教师,其中部分教师是因对科学感兴趣,还有部分是被安排上科学课,这些教师往往都不是只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大多数的科学课的课时在期末周往往都被其他课程占用。

最后,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由于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专,即便配备了科学实验室,但是大多数的科学课程仍旧是在教室里由教师假设根据课本内容朗读。小学生也形成了科学课等于科学知识的认识,缺乏科学探究的动手能力。教师也较少进行科学实验的展示,导致课堂效率较低。

二、 唯物论视角下小学生科学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科学素养是科学哲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科学哲学为角度,探讨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能够从理性存在的本身出发,寻找理性本质、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的尺度,以哲学的角度对我国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作为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唯物论所说的世界是由不同物质组建而来,即所有的实物,都是通过物质来构成或反映的。意识、形象、现象等是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其核心观念就是有机物彼此作用形成的反应,认为一切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素养教育概念的误解扭曲,不是传统教育理论对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的唯一恶果,更严重的是导致了科学素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脱节,这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唯物论。传统的科学素养教育过度依靠意识,以意识作为获取科学素养的主要来源。长此以往,科学素养教育就会偏离了我们所提倡的实践操作,科学素养教育的真正内涵被禁锢,这让当前的教育模式局限于课本之中,让人们认为通过课本学习就可以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改变客观世界,而无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学生无法高效地接受科学素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最终只能导致科学素养教育概念束缚在人们的意识中,无法真正地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体系很难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若仅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学习的理论授课划上等号,结果只能培养出一个脱离社会实际的“残疾人”。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小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实际情况,笔者对于福建省泉州市F区五所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300名校小学生,对其發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89份,问卷回收率为96.33%,调查内容主要是小学生在日常课余生活接触科学素养方面的实践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选取的300名小学生当中,选择“经常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一选项的学生只有34人,人数占比为11.33%,选择“偶尔接触科学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仅为78,人数占比62.67%,这两类情况人数总和不到调查基数的50%,而从来都不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人数为188人,比例高达62.67%。而家长在生活中“经常进行指导”的人数也仅有27人,人数占比为9%,“从不进行指导”的高达72.67%。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实践活动在这五所小学当中并没有完全开展,学生在家庭中受到家长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较少。小学生对于科学素养的实践热情极为欠缺,从唯物论角度来说,这种科学素养教育也完全与实践脱节。

要解决脱节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是在当前这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毫不懈怠地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完善自身科学素质。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也逐渐多样,人们不再局限于在课堂和书本上获取科学素养知识,而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提升自我科学素养。最后,社会的结构正变化着,对应的功能也会应势而变,社会各子系统在运行当中会逐渐走向契合,这对科学素养教育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哲学视角下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路径探寻

(一) 社会策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受到环境和历史等条件的制约。要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改变对科学的传统价值观,使人们在注重科学实用的同时更要重视科学本身。其次,要改变当前小学的教育观念。如今,人们对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是成绩的高低,而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亦是依据于其学生成绩。这使得整个社会都出现了唯分数论,对于技能型的教育者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轻视和不认同现象。受其影响,学生会为了提高分数而读死书,成为人们口中的书呆子。埋头学习和沉重的成绩压力,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动力,在学习中饱受煎熬。而老师所宣扬的到了大学随便玩的观念,使得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踏入大学后,就会疯狂的释放高中时代的焦虑压抑,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并积极引导人们改变这一观念。与此同时,应逐步取消全国范围内的文理分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 学校策略

人们往往将学校看作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场所,但是在学校出现前,这一类教育就早已出现,学校并不是源头。因此,人类的文明要传承下去,必须要贴近、融入生活。人类社会一开始的教育就出现在生活当中。同理,当代社会的科学素养教育也与我们周围的生活息息相关。

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养。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公民学会如何更好地掌握并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并利用其不断进行研究,这有利于国家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源泉。创新教育应从小开始,学校与其他教育组织应积极进行创新教育,并大力开展提高未成年人创新能力的活动。然而,以往教育的主体内容是进行知识传授,不仅是学生,部分老师在创新能力也是十分薄弱的。生活中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成果,能模仿绝不创新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与老师被限制在教室的方框之内,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意识在浩如烟海的题目前渐渐消散,这违背了现阶段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因此,应抛弃糟粕的教育理念,调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三) 教师策略

如今社会存在重物质获取而轻精神感悟的不良风气,人们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大多都是为了增加盈利收入,却将科学的文化思想价值、认识价值与精神价值弃之不顾,那些本着功利性而进行科技创新的人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在科学中的人文意义与人文价值。另一方面,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科学观以及文化观,也因为如此人们的科学教育观也正向着功利属性偏移着。学生受到的教育中就会夹杂着这些实证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的色彩,这些严重影响学生的文化观以及科学观的培养,现在对偏理学科的科技文化教育逐渐的变成数字计算以及熟练程度的训练,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局限于单一化的知识框架之中。然而对于偏文科目,则不重视科学素质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学生在其科学观、文化观上会有着很大的缺失。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不应该只是重视科技能力培养,或者是只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应该贯彻科技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以及文化观。

在这个时代里,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名利,而是使一个人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并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给予学生更好更优的教育。尤其是在偏理学科的教育,不能以逻辑推理、重复的实验、计算和试题为其核心教育性质。对于功利主义的科学观过度追求,最后只会使教育愈加功利主义。对于教育来说,未来的科学教育才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重要纽带,而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在科学素养与人文文化之间,我们发现了其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在人类的人文文化中,科学素养产生于此。对于科學素养来说,人文文化使其诞生,同样也是其发展的动力。

四、 结语

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教师、学校等都要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在提升小学生教育质量之余,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素.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

[2]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王益富,夏天琼,李洪兰.教师科学素养与中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江苏样本数据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9(1):78-84.

[4]沈全荣.细节成就精彩——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学细节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2019:1.

[5]钟海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黄仰,吴怡,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唯物论小学教育
锯齿状:小令(二首)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关于辩证法唯物论在生活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