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舞剧音乐结构的魅力
——以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音乐为例

2019-11-12 07:15陆佳敏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谱例红星

陆佳敏

音乐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要素。音乐通过结构这些要素来诠释音乐语汇、展示创作意图,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思想。当音乐为一特定舞蹈创作而产生时,其自身的结构就会对舞蹈的风格特点、情感表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舞剧音乐结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相关理论研究者与编导的关注。他们注意到,音乐结构——小到音乐片段的曲式,大到整个舞剧音乐的结构布局——对舞剧段落的编排、故事情节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渲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下面,本文就以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音乐为例,来探讨音乐结构与舞剧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音乐结构与舞段编排的一致性

舞蹈段落编排是舞剧创作的核心,与舞蹈音乐一起都是为舞剧的主题服务的。舞蹈的段落与舞蹈音乐的段落通常在长度、节奏、情感基调等方面保持一致。因而,舞蹈音乐结构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可以帮助编舞者顺利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欣赏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叙述的内容。

(一)“贯穿动机”是舞剧音乐的主要线索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中有以红军战士简单的日常操练动作为创作素材的舞蹈段落。其中,以方阵队形为蓝本设计的“红军战士舞蹈”段落,在舞剧中单独出现了5次,音乐也是以“贯穿动机”(谱例1)的形式出现了5次。

“贯穿动机”不仅成了整部舞剧音乐发展的线索,同时也是舞剧故事发展的线索。

(二)音乐主题表达舞段编排的内容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成年红军战士潘冬子在行军路上所处现实与儿时记忆交织呈现为立意点,表达了潘冬子坚定的革命信心——为救起更多的母亲、守护更多的家庭而英勇奋战。正是这种交织的表述方式,使舞剧音乐在每次“贯穿动机”出现之后,所出现的各音乐主题都清晰地交代着舞剧所要表达的每一段场景和编排的回忆内容。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第一次“贯穿动机”之后,是“革命主题”(谱例2)、“光明主题”(谱例3)呼应下的对冬子母亲的回忆;第二次“贯穿动机”之后,是“冬子主题”(谱例4)、“小冬子主题”(谱例5)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呈现冬子儿时的记忆;第三次“贯穿动机”之后,是“革命主题”“抒情主题”(谱例6)回旋性的音乐结构,向观众讲述了冬子成长为红军战士的心路历程;第四次“贯穿动机”之后,是“革命主题”与《国际歌》,以及“冬子主题”与“胡汉三主题”(谱例7)的正反力量的博弈,预示着斗争的残酷性,直到歌曲《映山红》的出现,其述说着红星照着无数革命者去战斗,高举着共产主义的红旗,继往开来去取得伟大的胜利;第五次“贯穿动机”之后,是男声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三拍子的“竹排舞曲”等构成的回旋性音乐段落,在舞台上再现银幕里“小小竹排江中游”的场景和故事,表达了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谱例1 贯穿动机

Allegretto

谱例2 革命主题(主部主题)

Largo

谱例3 光明主题

Largllrtto

谱例4 冬子主题

Moderato

谱例5 小冬子主题

Allegretto

谱例6 抒情主题

Moderato

谱例7 胡汉三主题

Allegretto

二、音乐结构与舞剧叙事及主题渲染的统一

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等是舞剧的基本要素。舞剧需要通过肢体语言、舞段来叙述故事情节,那么音乐结构与舞剧叙事就必须相得益彰。

(一)曲式性音乐结构与舞剧叙事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上半场有一段潘冬子在行军过程中的回忆叙述。舞台上有红军战士潘冬子、小冬子、冬子妈的舞段,还有穿着芭蕾舞裙的女子群舞。这段舞剧情节的叙述是由一段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来呼应的。

所谓复三部曲式,是指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个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

例如呼应潘冬子在行军过程中回忆叙述的音乐段落,先从悠扬的中国传统吹管乐竹笛开始,在弦乐震音的衬托和竖琴曼妙的流水音型过渡中,唱响了《映山红》(谱例8)的第一句旋律,节奏自由舒展,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紧接着引出“冬子主题”,先由弦乐演绎不规整的五句乐句构成的乐段(音乐素材来源于《映山红》,五声羽调式);然后由双簧管第二遍演奏,显现民族芭蕾舞剧中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再回到弦乐,叙述冬子的成长,以及冬子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小冬子主题”的出现,活泼、欢快的节奏与“冬子主题”的沉稳、冷静形成鲜明对比,故事的主角也随之转换为机智、勇敢的小冬子,讲述了小冬子少年时代与母亲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段音乐欢快明朗的节奏暗示了此时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与之相应的这段舞蹈也显得轻松、活泼。最后再现“冬子主题”,这一音乐段落乐队的编制和规模增大,使音响效果显得更加丰满厚重,既表达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也表达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当舞台上出现穿芭蕾舞裙的女子群舞时,这段音乐更把革命的信念诗意化,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谱例8 母亲主题《映山红》

(二)回旋性音乐结构与舞剧叙事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贯穿动机”第三次出现后,有一段回旋性的音乐结构,围绕“革命主题”的音乐展开故事情节的描写。

音乐的开始是一个半音阶下行式的音调,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而色彩朦胧的圆号仿佛在高音声部吹出了战斗的号角。在小军鼓“XXXXXXXX”音型下,“革命主题”由弦乐组乐器第一次呈现,略显沉重,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即将到来,但主题音乐又似乎蕴含着一种力量,给人一种希望。紧接着是“抒情主题”,在双簧管的领奏下,显现出柔情似水的旋律美,抒发了红军战士冬子对母亲、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革命主题”在同样的节奏型“XXXXXXXX”音型下第二次出现,显得更加清晰、明朗、有力,讲述了冬子在母亲的培养下,参军的想法更坚定,革命的步伐更有力。当“抒情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乐器声部明显增多,和声也随之丰满起来,音乐通过转调、层层递进的手法,使再现的“革命主题”气势较第一次更加浩大,显示了虽然战争十分残酷但是人民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却更加坚定。

当舞者和观众的情绪被慢慢调动起来时,音乐戛然而止,几组经过音之后,大提琴独奏出半音阶式的下行音调,暗示着突发的事件即将上演。接下来,“革命主题”在庄严的慢板速度上呈现,描绘出以冬子母亲为代表的革命烈士为了捍卫红色政权而英勇就义的情景。紧接着“抒情主题”出现,寄托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哀思,同时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由此可见,这段舞剧故事情节的展开,就是由“革命主题”和“抒情主题”相互回旋的音乐结构架构起来并推动的。

(三)对比性音乐结构与舞剧叙事

对比性音乐结构是舞剧剧情突变、反转的惯用手法。例如舞剧中第一次出现“胡汉三主题”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式音乐结构,它交代了舞剧剧情的突变和反转。

女声独唱经典歌曲《映山红》之后,舞台上出现了身着芭蕾舞裙的女子群舞,而此时音乐巧妙地把“抒情主题”改编成三拍子的乐曲,以让其更符合芭蕾舞的曼妙舞姿和节奏律动,进而赋予了舞剧中的人物浪漫化的表达。随着女子群舞的展开,音乐慢慢推进到“光明主题”,舞台上呈现一片绚烂华美的景象,红色的革命主题也在这种情绪中得以升华。紧接着的音乐段落通过不和谐的减七和弦的骤停出现极大的对比反差,预示着舞剧剧情的急转——“胡汉三主题”的出现,告知反动势力卷土而来,人们将投入一场严峻的斗争。

由此可见,对比性的音乐段落往往推动着舞剧剧情的变化和发展。

(四)音乐结构对舞剧主题的渲染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用唯美浪漫的芭蕾讲述中国革命时期红军战士成长与斗争的故事,让新时代的人们在回望过去峥嵘岁月的同时,缅怀那些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革命先烈,延续红色革命精神与情怀。纵观整部舞剧的音乐结构,正是通过音乐结构的再现手法使舞剧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主题得以升华与渲染。

例如,为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量身定制的舞剧音乐主题——“革命主题”,在舞剧的开始和结尾处出现,形成音乐主题的首尾呼应。通过这种音乐结构再现的表达方式,突出舞剧所要表达的革命情怀。舞剧的“革命主题”从庄严的慢板开始,传达出悲壮的、艰难的音乐情绪,表现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之后在小军鼓固定节奏型的催促下,转入坚定的、果断的音乐情绪,表达了战士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最后音乐在铜管声部的协助下显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表达出革命的必胜信念。在舞剧音乐情绪通过结构层层推进的过程中,舞剧的主题得到升华,也使鲜花烂漫、幸福美满的革命胜利结局得以渲染。

结 语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从音乐曲式学的角度,对舞剧音乐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音乐结构对舞剧创作的意义,即音乐结构在舞剧的段落编排、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舞剧主题的渲染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音乐,无论从再现的整体结构,还是从曲式、回旋、对比等局部结构,都有益于这部浪漫的红色舞剧的创作与表达。可以说,《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用音乐和舞蹈共同演绎的将革命题材艺术化、民族元素当代化的全新芭蕾 舞剧。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谱例红星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友善红星小队成长记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红星花凤蝶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闪闪的红星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