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刀”破“空”

2019-11-12 07:43谭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区域地理知识迁移

谭勇

[摘   要]用好思维导图和翻转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等,作用大效果好,能让高中世界区域地理的复习更高效。

[关键词]区域地理;区域认知;知识迁移;思维导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91-03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区域地图又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载体,足见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区域地理研究的是区域内各个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的组合及内在联系,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世界区域地理涉及范围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组合有所不同。因此,在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从哪里开始,部分教师也不懂要往哪里使劲儿。面对“双空”,用什么“刀法”来破,是世界区域地理复习的“突破口”。

一、教学现状

回首往届,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该部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世界区域地理概论和分区,共有16个章节,可谓世界区域的全覆盖。就各个分区而言,学生可勉强应对,但综合起来,运用区域图文材料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时,不仅学生有困难,教师也有困扰。

1.了解学生困难

从历届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来看,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义教阶段虽然开设区域地理课程,但是课时少,不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学生不重视,还时常为“其他学科”作嫁衣,导致知识落实不到位,这使得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难度较大。以2019届学生为例,其最主要的困难有:①看到陌生图,脑海如糨糊;②知识点繁多,找不到重点;③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④区域地图与题干材料对接困难。

2.认识教学困扰

看到某个以区域地图为载体的试题时,第一反应应是将此图的比例尺不断缩小,确定该图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接着认真审题,结合区域地图,用发散性的思维,回忆此区域涉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内在联系、是否有环境问题等;最后,组织地理术语,解答问题。在教师看来,此思维过程不难,即观察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看来,此思考过程不易,区域地理信息量大,无法精准地想到有效关联点和区域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将区域所涉及的知识融入考题,并内化于学生大脑,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是值得教师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二、对接考情

分析近年的考题和考纲,高考试题的立意已悄然发生变化,即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学科核心素养”已在考题上“软着陆”,以“素养立意”串联某个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对某个区域的认知状况,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基于情境材料的地理分析能力,等等。对以上能力的考查,往往都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提出自然或者人文环境方面的问题,以达到选拔人才的要求,所以提升高二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在高中阶段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要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表征,重新审视并整合教材内容,领悟考题的变化。就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言,涉及的知识点多,考点多,教和学的困难也多,如何突破教和学双困瓶颈,值得大家思考。因此,“破空”不仅要明教学现状,还得知考情。

1.理解高考大纲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试题考查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目标也有明确的规定。高考考查的范围和深度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学要向初高中的课程标准靠拢,向考纲和考试说明靠拢。

2.分析历届考题

从历届高考试题来看,非选择题部分试题大部分都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表是新课标全国卷非选择题部分(不含选做题)的区域地理考点统计情况。

结合统计表、历届考题及参考答案,不难发现区域地理涉及考点多(各个考点还可以细化),对考生提出高标准要求。再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说明,可知全国卷命题以“依纲不依本”为准则,“借图发挥”,考题凌驾于课本之上,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区域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程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向课标靠拢,向考綱和考试说明靠拢,向核心素养靠拢,不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以变应变的能力。

三、用好思维导图和翻转课堂教学这两把“刀”

教师应根据“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变化,认真领悟新高考;同时,总结历届区域地理教学的教训和经验,从“要点式→框架式→问题式→发散式→思维导图法和翻转课堂并重式”这个过程来看,巧用后者,可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上更加高效,既可让学生走出困境,又可让教师摆脱困扰。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社会各界都有自己的解读,并形成与之匹配的标准,针对各章节知识的学习,还提出了新方法、新举措。就高二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而言,既要按义教标准,又要高于此标准,切实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确立世界区域地理教学思路,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升地理实践力→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理解和感悟人地关系状况的思维过程。

1.第一“刀”──巧用思维导图这把“刻刀”

整合不同版本的素材,巧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就中学阶段的教和学而言,巧用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效果显著,让学生通过“一张白纸”实现对知识的记忆、迁移和运用,使学习效率更高。

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有如下好处:

第一,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把某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各要素联系在一起,即将区域图与知识点巧妙对接。

第二,通过一个区域的学习,学生就能自主学习其他区域,举一反三,使学生的学习力得到提升。

第三,学生摆脱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束缚,做到学习的系统化和自主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对某个区域的认知更全面、更深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巧用思维导图,学生可无限发散,也可收放自如,还可进行区域对比,找到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关联点,实现空白区域图与各地理要素的自然结合,“刻”出自己的知识框架。用好思维导图这把“刻刀”,学生既能巩固区域认知,又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还能理解人地关系,最后突破“空对空”的双困瓶颈。

2.第二“刀”——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这把“砍刀”

综合不同素材,区域地理分区大致可以分成12个区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有限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在教法上更不能千篇一律。回顾历届世界区域地理教学效果,对比本届教学情况,笔者发现翻转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很好地继承了问题式教学的优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教学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下学生搜集素材,认真备学情、备思路、备考点、备问题等,课堂上充分展示“教师风采”。下面以“拉丁美洲”的教学为例,阐述翻转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第一步:分组与分工。每组以八位学生为宜,并给每组分配教学任务。

第二步:研讨。教师加入小组内部,共同研读考纲和考情,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能从一般到特殊,分析特殊地理事物,如巴拿马运河位置的重要性,巴西为什么迁都到巴西利亚)。

第三步:备课。八人小组进行分工,两人准备区域自然环境,两人准备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两人准备区域环境问题和热点问题(或者特殊问题),两人协调,整合知识点和定稿,并最终确定授课人员。在备课这个环节,一是充分利用教师的备课资源,例如大学教材、现有教学参考、图书室资料和教师的意见;二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查阅网上资料,借鉴他人教学过程,如国内外对同一个区域的不同教法等。

第四步:试讲。教师加入团队,认真打磨。

第五步:课堂展示。

第六步:教学反馈和总结,并传达到下一个教学组。

通过以上环节,各教学小组经历了“准备→展示→反馈→总结→传承”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而是一名积极思考并融入学生群体里的“学生”,而学生通过准备,不仅熟悉知识点,还能设法让同学们理解和运用,使自己融会贯通,真正达到了“自己会学还不算会,教会他人学才算真的会”的高境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世界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尝试和运用,再难的区域也能被翻转课堂教学这把“砍刀”砍开其大门,具体好处如下:

第一,发现问题在课前,而不是在课后。学生通过准备,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解决“知识点繁多,找不到重点”的问题。

第二,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可发现知识盲点,无形中便能“心中有图”。

第三,有助于学生领悟考纲,领悟考题的立意,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第四,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教师摆脱不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的困扰。

综上,在新理念、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效率,我们必须向核心素养靠拢,领会课标,清楚认识考纲和考试说明,带着学生领悟考题,精准分析,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信手拈来,为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和学铺平道路,为高考做好准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猛.思维导图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  呂凤秀,梅国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地理教学,2017(16):30-34+4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区域地理知识迁移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