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

2019-11-12 13:17韩迎春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9期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

韩迎春

【摘 要】 目的:探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血清检测,对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MP-IgM阴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血清MP-IgM阳性IgM含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观察组)、92.50%(对照组):P值<0.05。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大环内酯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 R8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063-01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哮喘的一种类型,其特征为咳嗽、隐藏性咳嗽稳、过敏性哮喘等,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慢性咳嗽[1-2]。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内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等受体产生介质和增殖引发。肺炎支原体属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相关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为此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两者之间进行分析,讨论其相关性,以下是具体内容。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儿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出4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视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接受相同药物治疗。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研究。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1岁,平均(5.7±1.0)岁,病程3~22个月,平均(12.5±0.6)个月;

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2岁,平均(5.4±1.2)岁,病程4~23个月,平均(12.4±0.5)个月。

将上述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带入统计学处理,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能够比较:P>0.05。

1.2 方法 对上述2组患儿均进行血清MP-IgM检测,并使用血液抗凝法对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检测[2]。使用ELISA检测法检测IgM水平。观察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采用红霉素(20~30mg/kg)+生理盐水(150ml)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的两周以后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天1次,连续用药5天[4]。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样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每天2次,每次1粒,同时服用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治疗,间隔8小时服用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MP-IgM阴性率、嗜酸粒细胞数量以及IgM水平,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采用t检验。将所得结果均带入SPPS23.0版中,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儿MP-IgM阴性率 观察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阴性率为47.50%(19例)低于对照组62.50%(25例),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值<0.05。

2.2 对比2组患儿嗜酸粒细胞数量、IgM阳性含量 观察组患儿IgM水平呈阳性与对照组比较:P值小于0.05,而且观察组嗜酸粒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值<0.05(详细见表1)。

2.3 对比两组患儿总有效率 观察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总有效率为95.00%(显效例数26例、有效例数12例、无效例数为2例),高于对照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总有效率92.50%(显效例数为24例、有效例数为13例、无效例数为3例),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卡方值=0.2133 P值=0.6441。

3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合并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往往会导致其病情加重,导致呼吸道炎症进一步严重,因此有关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当机体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被破坏,患者出现应激性反应,在白介素作用下,血清中的IgM水平显著上升,而白介素2、干扰素被抑制,进一步导致IgM水平升高,并与机体内嗜酸粒细胞相结合。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进入机体后,会导致呼吸道发生细菌性感染,并使得呼吸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免疫能力,使得患儿肺部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变异性哮喘发生。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够对肺炎支原体产生抑制作用,而且不会影响到患儿生长发育,因此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在,总有效率均高于90%,观察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性无意义:P>0.05。观察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IgM阴性率低于对照组患儿,而且观察组患儿血清中IgM阳性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支原体增长,并改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胡晓玲.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业,2015,24(23):157-159.

[2] 徐湘.小兒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1):125-126.

[3] 叶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探讨[J].当代医学,2017,23(9):20-23.

[4] 申宛冬.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7):70-71.

猜你喜欢
肺炎支原体感染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支气管镜注射布地奈德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299例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