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2019-11-13 07:42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道家万物小说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此情可待》讲述了明朝末年两个普通人——道生和兰英的爱情故事。小说体现出很多的道家思想,描写了道士的生活。程抱一青睐道教文化,他的笔名“抱一”就和老子的“营魄抱一”相对应,主人公道生的名字于“道生一”相呼应,兰英又有兰花的高雅意味。程抱一在小说中有大段的解释道家哲学的文字,还有道生和外国传教士讨论基督教的对话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此外,程抱一写作《此情可待》时,他的目标读者是法国人,面对的是法国现代社会,因此在他小说中展现的是嬗变了的道教。

唐毅分析了《此情可待》中“道”的意象特征,但作品局限在道的意象符号上,没有深入探究其中的道家思想。此外,如何从道家思想的角度去解释《此情可待》的核心“爱”?

1 “阴”的视角

程抱一把女性称之为“原谷”,推崇其地位。“天地之间只有一个奥秘,女性的奥秘——道家称之为原谷,向无边无垠开放的取之不尽之谷——它使你乐意忍受一生的冰冻严寒、饥渴、分离于等待。” “‘阴’被比喻为一个山谷,既是一个收纳的地方,也是一个孕育繁殖的场所。它有香气、有光、有回声,就像树在生长中间和露水及风嬉戏,也像溪水蒸发了变成雾和云,然后再化成雨落回地面,重新充实源头,完成一次大循环。”在小说中,道生出场时只是半个道士,他会医术和占卜之术,但是道生的水平仅限于术,他虽然听了他的师傅老道士讲道,但是却没有对这个世界有非常深刻的本体论的思考,是与兰英的爱情让他真正悟道,变成了一个懂得万物道理的智者。对于道生来说,兰英不只是肉体凡胎的女人,她更是“超凡又进化了的人”,像是一个观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道生的神。正因为女性是“原谷”,是信仰,所以兰英是道生的起点,也是他的归宿,是支持他向上、防止他堕落的力量,在年过半百之后,道生仍然想回到兰英身边。道家重视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就是阴阳二气,“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道德经》)老子在这里强调了阴的重要性,认为阴是天地的根源,绵绵不绝,是万物的母亲。女性就是一种阴,女性是人类繁衍不可缺少的一半,是生命的起源。

道生还思考了女性的本质问题。女性是美的,女人的身躯体现了自然的神奇,是一幅景色。“看风景时,不能只注目一些可见可触的实物,而要欣赏从它们之间散发出来的那经由风与雾传布的冲虚之气、精华之味。” 所以道生悟出了女性之美在于精气。世间有很多女子的形态,但这只是外表的,不是内在的。“气者,身之冲也”(《管子》)即人的形体都是气组成的。郭象提出“冥而忘迹”,认为大道不在客观世界的形体之中,而在主观精神世界。所以女性大美之处,是从内发出来的精神之气,是内在的心灵美,真美来自内心深处,它不停地涌向美,和王弼的“得意忘象”相呼应。

程抱一在《此情可待》中采取了阴的视角,道生和兰英的命运坎坷被动:道生被赵家二少爷陷害,兰英被迫嫁人。但是他们两个都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得以在30年后重逢,正是“天之无恩而大恩生”(《阴符经》)。此外,在小说的最后,道生救活兰英,兰英帮助老孙赎回顺子,顺子和老孙同情道生,让他和他们住在一起,这些人物之间形成了一个环,体现了道的永恒性和一次性。

2 “气”的变化

道生在小说中对于“气”的思考非常精彩:“万物都相互维系,人间征兆和乾坤征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庞然整体中,维系一切的既非绳索,亦非链条,而是浩然元气。是它主宰一统和变异啊!是的,混沌之初,元气分为阴、阳、冲虚之气,由它们交互激荡才滋生了天地、万物。神乃气之最高境界,《易经》不是说:‘阴阳不测是谓神?’神圣之气,它才是真正的准则,使它保证大道和谐运行,是它保证‘生生不息’。”气是世间万物的源头和主宰。阴、阳、冲虚之气就是“道生一,一而二,二生三”中的“三”。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万物都是“气”的变化,人也不例外。道无所不在,气也无所不在;气生生不息,万物运动变化。当气凝聚时,人就活;人死了,只不过是气散了,所以庄子看破生死。“神”在庄子看来是一种精神,表示神秘莫测,是道的具象表现,神主宰了气的变化。至于人,“人身不只是血肉之躯,它也是气之凝聚。身与身之间亦是神气维系的呀。”人也是由气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气的关系,也就没有高低贵贱身份之别了。这里就反应了庄子“万物齐一”的齐物论,天地万物之间都可以等量齐观。

齐物论齐是非,也齐生死。“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列子》)道生和西方传教士讨论了“生死”这个命题,“道家相信魂魄不灭,是因为人死后,他的魂归天,魄入地,最终是反于道。道既长存,灵魂因而不灭,那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基督徒)相信每个人的精粹是他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并不从属于他的身体。身体可以死亡,灵魂却永远生存。”程抱一把道教的魂魄类比于基督教的灵魂,提出了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魂魄或者灵魂永存的观点。两者虽然对人死后灵魂的去向问题有着不同意见:前者认为归于道,后者认为入天堂或者地狱,但是他们都赞成人的灵魂在死后能脱离躯体而永存。

这种齐物论还体现在福祸相依的思想上,道生的命运曲折,体现了这种命运无常,福祸相生的思想:在和心上人对视一眼的喜悦之后,等来的是流放和苦役,在漂泊无依30年之后却又和兰英相逢,相逢之后却又遭变故,分离两地。正呼应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自然与“无为”

《此情可待》中有许多关于道士生活和道观的描写:道士们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喜欢简朴的住所,不喜欢过多人为的装饰,道观大多在冷清的地方或者在山上。兰英在康复后,也开始打理家里的花园,因看到花朵树木欣欣向荣而喜悦。她的命运和花园的命运一样,经历了再生,她类比植物和人,思索人的来这个世界干什么,她顺应四时变化来准备吃食。这些都体现了反璞归正,崇尚自然的思想。嵇康提出“任自然”,认为自然和人是一体的:“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也。”

“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 (《老子河上公章句》),人道源自天道,两者相一致。自然的规律和人世间的规律从本源上讲有相通之处。小说中道生评价了水的神奇:“分量适当,水就保障他们的幸福;不足或过多,水就闹起旱灾或水灾。”他将百姓比作是水,讲了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为老百姓的梦想是和谐生活,但是他们也能揭竿而起。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比做成道,主张无为,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因顺人民才能治理好国家。

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是道,既然万物已经存在了规律,那么人就要无为,顺应道就可以了。道生在劝秀才放弃科举的时候说,“科举并非天意,它是人为的。”,充分体现了顺应天意,反对人为的想法。道生会占卜术,但是他知道占卜的原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包括道家的医术,效果如何全听天命。道生表现出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由衷地首肯”。《此情可待》这个中文题目中的“待”也是无为的体现。

至于自然在何处?道生提出:自然在人的心中,“自然不是往身外去寻,企求一点外来的肤浅反应。而是要深入内心,挖到银子,挖到泉源。活过的、受过的东西从那里喷涌出来的才是至上珍宝。”他看出女性的本质不是形形色色的外表,而是内心喷涌出来的美。这种美只能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存在于的精神世界。呼应了郭象提出的“冥而忘迹”:万物众形不过是“迹”,要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冥”的境界,道不在客观,而在于主观精神世界。

4 小说中道家思想的嬗变

《此情可待》的目标读者是法国人,程抱一借道生之口介绍了“以道御术,术以得道”的深刻思想,同时也致力于批评现代法国社会的爱情观。程抱一写作一个古老的、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是对法国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反思,也反应了女权主义在法国的高涨。

小说提出了“程式爱情”,事实上道家不推崇情欲,主张去欲和节欲。但是程抱一却讲述了一个道士的爱情故事,小说中讲到“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意思是“青山属阳,可能是指男人,他好像自远处向女人唤了一声:‘我走了,我全身如青山留在你的身边啊!’;白云属阴,可能指女人,她好像在喃喃低语:‘我留此,我全心如白云伴你同行啊!’如果再挖掘一下,又会挖出更深的至理。青山与白云的关系不是缠绵无尽么?云生自山谷之心,升向高空,降落为雨,使山不断保持青葱,就这样,山孕育云,云孕育山,它们相拥相抱,难分难舍。” 这是道家的思想的嬗变,是一种深受道家影响的爱情观,天真自然,永恒无限,是道生和兰英的爱情写照。他们属于精神恋爱,最亲密不过手与手的触碰和抚摸,这是对现代法国社会重欲的、失去纯真的爱情观的批评。小说中道生和西方传教士的对话表现出中西宗教文化的对撞。程抱一借此提出了一种融合中西的爱情观:“真爱永存”,真正相爱的人是永生的,跨越生死。这种“爱”来自于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和道教的魂魄观念和大道永存的观念相结合,是一种更加自然神圣的爱。“爱”的观念扩充了对道的解释,真爱不灭,那么爱也是道的一种表现,是气的一种形态,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之一。

此外,程抱一非常重视女性的地位甚至偏袒女性。《此情可待》中没有反面的女性角色,作者认为女性的心机手段是形式所迫,从妓院里救出的顺子能出淤泥而不染,更不用说兰英这个“原谷”一样的存在。作者这般对女性的认可,和传统道家讲究阴阳相生有所不同,很有可能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猜你喜欢
道家万物小说
万物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万物构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我来添画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