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的美学观

2019-11-13 13:03
鸭绿江 2019年24期
关键词:灵光本雅明艺术作品

何 鑫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现代具有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博士论文《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以后,本雅明不得不离开学院。而现在,他被视为20 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里面收录了《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四篇数万字精炼的文章,体现了本雅明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在摄影术发明之后,面对摄影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艺术市场,有人给予摄影这门现代艺术强烈的抵制,对此本雅明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以“灵光”一词贯穿全书,辩证的阐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摄影以及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本雅明以一种自由的写作手法,没有传统论文结构上的条条框框,却也给了我们清晰地思想脉络。

一、本雅明的美学观

1.本雅明对摄影艺术的解读

1.1 摄影的发展与作用

摄影首先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在《摄影小史》的开头本雅明将摄影发明的时代与印刷术的起源时代做了比较,作者开篇写到“摄影的滥觞时期,烟雾飘杳,但并不比笼罩在印刷术起源时代的迷雾浓。”这项技术被发明不久之后就开始得以运用,人们对于如何把影像固定住的方法早在达芬奇的时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将这项技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名片格式的肖像照确立了摄影在工业时期的地位。本雅明将摄影的历史做了回顾,指出人们忽略了伴随摄影兴衰的历史问题或者说是哲学问题。摄影在早期被一些人所抵制,文中指出“一份具有沙文主义倾向的小刊物《莱布尼茨报》就是个例子这份报纸便认为应当及时对抗这项来自法国的恶魔技艺。”当时的艺术是高踞神坛之上的,而人类的形象被机器固定住的事实,人们认为是亵渎了上帝,只有虔诚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小心翼翼的复制出上帝的面容。本雅明对此观念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他称其为“庸俗的‘艺术’观”。本雅明毫不回避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带来的变化。

首先本雅明肯定了摄影这项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摄影被广泛运用在各种人类活动中。摄影影响了画家的作画方式,画家在进行艺术创坐时,不需要直接对着自然景观为模拟对象,拍摄相片的目的是帮助画家作画。而摄影对于科技产生巨大的价值远远大于对于绘画的价值。借着摄影技术将我们人眼所看到的东西客观的反映出来,它能够将一秒的瞬间凝固住,借着摄影,人们开始注意到那些无意识的视像。对这些视像的要求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被广泛运用到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其次本雅明承认了技术的进步给艺术带来的变化。摄影术拉近了我们与传统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摄影技术将艺术作品大量复制,把原先的艺术拉下神坛,让艺术制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原作被无数次的复制之后,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被拉近了。如果说传统的艺术作品强调了作品此时此刻独一无二的特性——即本雅明所谓的“灵光”,那么通过摄影所大量复制的艺术品相对而言缺少了这样的“灵光”。然而当一幅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品出现的时候,我们对照片的无数次复制就不会存在哪一张照片是有独一无二的“灵光的问题”。

1.2 摄影艺术与传统绘画

摄影的发明无疑对传统绘画带来巨大影响。罗兰•巴尔特说:“摄影的本质(如果有的话),只能是新奇,摄影的出现本身就是新奇事物的降临”这种新奇之物的降临为绘画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改变。摄影的发明成为了画家辅助绘画的一种工具。画家利用照片代替了实际的景物,照片代替了眼睛所看到的直观感受。《摄影小史》一文中本雅明将肖像绘画与肖像照片进行了对比。照片与肖像画相比,照片给人的真实感更加强烈。本雅明的解释是“肖像画若留在自己家里,隔了很久要打听画中人物的姓名身份,总是不难。可经过两三代以后,探知姓名的好奇心变淡了,画像如果还在,能见证的也仅仅是画家的技艺。可是相片隔了数代以后再观看,却让我们面临一种新奇而特别的情况……”照片对真实的再现很快被运用到报纸上,成了新闻的载体。

摄影本身作为艺术的公用与传统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摄影家所形成的摄影艺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的好坏,本雅明将画家和摄影家比喻成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画家的素描调色就如同小提琴家的塑音,摄影家与钢琴家都需要采用受制于限定法则的机器。因此画家摄影师的区别在于画家不受技术的限制,而摄影很容易受到技术的限制。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解读

本雅明认为美学并不是自律的,美学或多多少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机械时代的艺术品不在属于少数人,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会改变,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开始显现。机械复制品的大量涌现将大量原作送到我们的眼前,机械复制时代的作品经过放大缩小等处理还可以将原作中我们原来凭肉眼无法察觉的角度呈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1 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艺术

摄影技术的发展带来电影艺术的兴起,电影艺术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本雅明强调电影的商业价值,但是他反对资本主义对电影的控制。它是由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师和相关技术所共同完成的相关复杂的精神性活动。在电影中人们最终通过屏幕看到的所发生的一切,是通过剪辑等众多手法所完成的,不同于传统的舞台剧那样演员所呈现的一切都会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电影拍摄片场的特别之处在于摄影机取代了观众的位置,在此情况下,演员的“灵光”势必要消逝,所扮演的角色的“灵光”也跟着消逝。

2.2 电影艺术对传统美学观的影响

本雅明说“艺术作品可借机械来复制:这项事实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看法。一般大众看毕加索的绘画,会有很保守落伍的反应,可是看卓别林的电影有变得十分激进”。其原因是电影带给大众的娱乐性,人们带着娱乐的精神观看电影,批评的精神自然就会减弱。绘画的欣赏是单独的,而电影适合观众群体性的欣赏。电影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观看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电影是艺术性的,但对观影的大众来说,群众性的欣赏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轻松地娱乐。另外,电影强调给观者带来震惊感。电影通过蒙太奇或是特效、剪辑拼接等科技手段,向观众呈现的是完美的视觉效果,紧凑的情节安排。这样的观影模式使观众无暇思考,观众的情绪被带进电影情节中,因此传统的感知方式就此被改变了。艺术通过电影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这是传统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艺术从此也具有了一项新的功能——娱乐大众的功能。

二、对“灵光”一词的理解

本雅明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多次提到“aura”一词,对于这个单词有多种译法,许绮玲给出的翻译是“灵光”,那么对于“灵光”一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对此本雅明在书中写到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灵光?时空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旁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而后面本雅明写到“艺术作品一旦不再具有任何仪式的功能便只得失去他的“灵光”由此可见,本雅明以一种诗性的表达阐述了他的“灵光”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但是我们隐约能感受到本雅明灵光的含义。我们感受到“灵光”是在摄影技术被发明之前大量复制品还没有涌现到我们眼前,来自传统艺术作品,每一件原有的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灵光”是每件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的属性,灵光与美之间有着相同性人们感受“灵光”其实是对美的崇拜。艺术品让人觉得崇拜是人们觉得它是美的象征,而传统的美学思想中画家或是雕塑家也是将美的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抹去了艺术品的崇拜价值,艺术品从其祭典仪式功能的寄生角色中得到了解放。艺术的神学观被颠覆,这里本雅明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倡导艺术的存在要有它的社会价值,艺术从崇拜仪式的价值中释放出来,更多的又有了另一个价值——展演价值。展演价值又给艺术带来了艺术品的艺术功能。而人像照片的存在使得艺术品的崇拜价值依然存在,直到有人拍出了空无一人的街景时,这种局面才有所转变。“灵光”的终结对于我们的艺术观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将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艺术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也不单单只表现“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拍摄的照片中有饥荒有疾病,体现了现当代艺术对一些事物的思考,艺术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摆脱“灵光”得到了解放。

结语

以上的阐释表明本雅明将我们的艺术从传统艺术文化带入一种大众文化。科技的力量带来传统艺术的变革,艺术品被人们从神坛上拉下来,退却了“灵光”,更贴近世俗,“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艺术的价值也不仅仅只有崇拜价值,对此本雅明是矛盾的,本雅明既有对灵光消逝的惋惜,认为灵光消逝的也有古典艺术的传统韵味,不希望艺术是完全为“现实而艺术”,一面又乐观的对待大众文化,热情的迎接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本雅明发散式的行文中展现了他对机械时代艺术积极的态度,为我们面对现当代艺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猜你喜欢
灵光本雅明艺术作品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