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里的解放

2019-11-13 19:23姜成娟
山东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沂蒙

姜成娟

2018年11月,我在天蒙山上,听到了《沂蒙山小调》。这里,是《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

先是一个人唱。

在秋雨中,当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人宋守莲的歌声响起在秋雨群山中,当她一开口,我的脑中便如雷击!

我从来没有听到那样的歌声。它野腔野调,每一字句,都是活的画面:大片高粱谷子,我熟悉无比的碎石矮墙,沂蒙人的独轮小车,那做军装、送情报的,就是我熟悉的张维兰、崔立芬……她们是一群90多岁的老党员,——那不是歌声,那是沂蒙女性的无限宽博胸怀,完全坦然,凛然正气,以及坚忍无可摧毁!

后来,上到山顶,又听到歌声,那是很多人在唱。那是一群当地乡亲,我多么熟悉的乡亲——如果我不上学,就是她们的样子——而当时,8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在沂蒙山区发动群众时,群众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静静地听着,雨雾中,我的眼泪滂沱而出!

——我流泪的原因,是,在这么多年后,曾做出巨大牺牲捧出新中国的沂蒙老区人,依然在这里唱着同样的歌!依然是这个国家最坚定的基础啊!

我向她们走过去。此前,我和老乡们没有见过面,这是我们第一次见。然而,我们没有丝毫陌生,如同久别重逢。她们拉着我,很自然地,我们一起唱起来。我们手挽着手,如同当年的抗大一分校学员和群众在一起,一首接一首,我们唱《映山红》,唱《国际歌》,唱《十送红军》。

放声歌唱,这就是放声歌唱!八十多年了,沂蒙人,就是这么放声歌唱的呵!

在酣畅的歌唱中,我想到了两个字:解放。

《沂蒙山小调》的调子是非常轻快明亮的。它散发着自信与愉快。那么,在1940年,为什么能够诞生这样的作品?

——因为那个时候,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大多数普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解放。

这个解放,并不仅是指沂蒙人做出巨大贡献的解放战争,也不仅仅指这里的农民获得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它有着更加深刻的涵义。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宣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如果不是对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根据地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不是在四年的时间里,和300多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90多岁的老党员长久在一起,我无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沂蒙人。我不敢轻易用解放这个词语来形容破衣粗服的沂蒙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没有能力进入政治领域的奴隶在他看来不属于“人”的范畴。

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沂蒙山区的农民之所以能够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并不是有人逼迫的,而是自愿的,而且他们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人。

是共产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人。他们全面参与民族的救亡事业,不再是一盘散沙,不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他们是人。他们的精神必然是明亮的。

天蒙山上的沂蒙山小调纪念馆,石屋木窗,碎石矮墙,那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景象。这样的木格窗棂下,我以及无数沂蒙女儿穿着红褂子绿裤子长大。秋雨潺潺,山水清澈,白石崚嶒,白石屋村的一间石屋里,诞生了《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就是这种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沂蒙人民与革命结合创造的伟大红色文化代表。

沂蒙精神的实质是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如果没有群众本身的解放与觉悟,是做不到的。而群众的解放,与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是直接相关的。

所以,沂蒙是群众与党血肉相连,是牺牲与大义,也是解放。沂蒙山区农民得首先自己得解放。然后,解放了的农民,心甘情愿地用小米、地瓜、独轮车,以及生命与全部,去支持他们自己的组织共产党与自己的军队——解放军,最终,把自己的组织送进了中南海。

1940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成立29年,距离中共山东省委重建4年,距离八路军115师到山东2年,共产党人在山东29年的艰苦工作与星星之火的点燃,沂蒙山区的农民终于从心里喊出了这样的声音: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

当家里只有四面土墙一个土炕的沂蒙人民,把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当沂蒙山的女儿发出谁第一个参军,我就嫁给谁的誓言,当叫张相禄的共产党员被鬼子铡七铡刀而不吐露党的秘密,当沂蒙山的普通少妇在鬼子的枪下认走共产党员而宁愿自己的丈夫被鬼子抓去……

共产党人已经与人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民族的铜墙铁壁已经形成。

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战胜这样军民团结如一人一心的民族!

在南京读大学时,有人问:为什么解放后这里有这么多你们山东来的干部?

那是因为,山东,在这个国家政权的创建中,发挥了特殊巨大的作用!

1947年,国民党重兵进攻山东、陕北根据地。为什么重点进攻这两个地方?因为:延安是共产党的政治根据地,沂蒙是共产党的军事根据地,胶东是共产党的经济根据地。胶东和沂蒙均属于山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的分量上,三占其二!这个是偶然的吗?绝对不是!

所以,国民党大军压境山东,所以,山东军民上演了气壮山河、永远光照史册的史诗!

在抗战时期,是没有沂蒙这个概念的。它的形成,是在1947年。这一年,滨海军区、鲁中军区、鲁南军区撤销,原滨海、鲁中、鲁南根据地合为大鲁中南区,这就是八百里沂蒙的概念和范围。1947年到1949年期间,山东根据地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南下,到新的解放区去开展工作,这就是南下。这也是为什么在江浙有大批山东籍干部的原因。

1945年罗荣桓没有带到东北的20多万山东部队,在新四军进入山东后,编入新四军序列,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多人,而华东野战军几十万人,加上国民党部队,在山东腾挪作战,他们要吃,要养伤,要住,都是由山东群众承担。

所以,陈毅说:我就是睡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山东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一句话,毫无夸大。没有人民,没有人民的全力支援,哪里来的胜利?

所以,看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再对任何权力、钱有任何仰视与媚附。而会发自内心地对那些牛衣粗服的最普通的农民,生发出最真诚的亲切和敬意。

天蒙山景区是由山东一个国营企业开发的。有担当的优秀国企与曾以鲜血捧出新中国的这片土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共同体。

把每一个基层建设成劳动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文化共同体,把人民组织起来,已成为新时代语境下迫切的需要。在今天,在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光荣与使命,必当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辉。

当我从沂蒙山来到南京,当我一个人在食堂里看电视剧《沂蒙》泪流满面,我开始思考我的来路和地域文化。所以我回到山东,回到沂蒙。永远,骨头里是沂蒙的石头,永远,血液里流着沭河水,永远,这血液是鲜红的!

什么是传承?什么是继承?什么是生生不息?

沂蒙山的石头会告诉你。沂蒙山小调会告诉你。我,会告诉你。

什么是,不能忘记!是,永不能忘记!沂蒙!

新中国从哪里来?天高地厚,树高千尺,根在井冈山,根在延安,根在沂蒙,根在西柏坡,根在土地,根在基层,根在人民!

我在2018年天蒙的雨中倾听。

《沂蒙颂》里唱到: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

正是为了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正是为了人民求解放,烈士们才会欣然赴死,视死如归!沂蒙人才会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张凤臻教过我一首歌。其中有两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在乡间为老党员奔走修缮房屋时,在村里为困难群众如何脱贫焦虑时,尤其是,当我送走一个又一个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时,当他们越来越少而遗忘了那个时代的人越来越多时,我时时在脑海里反复哼唱。那两句歌是:

求什么,求解放

求什么,求解放!

求解放!

猜你喜欢
沂蒙山小调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和声小调音阶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