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想去双柏

2019-11-13 20:43◎李
金沙江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哀牢山火神彝族

◎李 刚

据说,在很早以前,这个地方有两棵高大的树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双柏双柏地叫起来,于是,就有了双柏这个县名。

有位诗人说,双柏,是挺拔的,挺拔着虎虎生威的山民;双柏,是碧绿的,碧绿着一脉纤尘不染的山水。

在我眼里,双柏,是神奇的,神奇在原始祭祀和远古的图腾;双柏,是原在的,原在着泥泞的稻场和烈烈的火犁;双柏,是多情的,多情在“你要来的噶”交杯酒的眼神里;双柏,是快乐的,快乐着人神共舞的大锣笙,快乐在爱情与艳遇的大山里。

一位双柏的文化人,在一部尚未出版的彝文古籍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有一个地方,森林像大山一样茂密,茂密的森林里有许多野兽,野兽中最勇猛的是老虎,它在族人中被称为百兽之王。这个地方是何名何地?这部彝文古籍中没有说。但是,根据彝文古籍中所提供的地理方位、山形地貌,有关专家考证,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双柏。

一部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诉说着双柏的古老神奇。

地处哀牢山腹地的双柏彝族文化,实际上就是以神性为主的查姆文化。从彝族文化的源头说起,“查姆”就是万物起源的意思,彝族相信万物有灵,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灵性,天、地、神是彝族世世代代信奉的主神。在这部《查姆》史诗中,彝人以玄幻的想象描述了天地万物的诞生:一只猛虎倒地后,它的头化为天头,它的尾化为地尾,它的鼻化为天鼻,它的耳化为天耳;它的左眼化为太阳,它的右眼化为月亮,虎须化为太阳的光芒,虎牙化为满天繁星;虎肚化为大海,虎血化为澎湃海水,肠子化为江河,虎皮化为大地,毛发化为森林。

在古代彝人社会里,彝人自称“罗罗”,“罗”就是虎的意思,虎就是他们的图腾,老虎、豹子作为傩的形象,登上了祭坛。在双柏,“笙”不再是一种乐器,而是舞蹈的形式,这就产生了大锣笙、老虎笙、小豹子笙等等傩舞名目,顽强地存活在哀牢山深处,至今双柏还原始地保留着6500多年前虎图腾文化,演绎着古老崇拜的活剧。

秘境双柏,是神奇而诱人的。在哀牢山深处曾经有“九隆神话”的哀牢部落,在那片绝域荒外的哀牢国地,曾居住着古哀牢国人,留下古哀牢夷生活的遗迹。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漫步在青山密林中,四处弥漫着山川大地的泥土气息,把我的身心回归到大自然;走进那篝火烈烈,笙歌动地的傩舞天地,那起起落落的舞步,把我的遐想拉回到遥远的时代;走进祭火、跳笙现场,看到那灼热的犁头从火堆里挑出,祭火人光着脚踩上去,用舌头去添冒着烟的火犁,那场面,震撼着我们的魂魄。

双柏的朋友对我说,来到双柏,一定要去法脿镇小麦冲走一走,那是一个偏僻的彝族山村,村子所在的山为虎子山,村子东面的山称为母虎山,北面的山叫公虎山。在村子东北山脚箐边的蛇洞田附近,有一块形似老虎的石头,称母虎石。村子南边的叫魂岭上,有虎子石。在村西通往法脿老公路的石闸门旁,有公石虎。每年正月法脿开街(赶集)这一天,小麦地冲人都要到公石虎前磕头,凡出远门的要专门祭祀,求虎神保佑。有专家考证,老虎笙就滥觞于此,每年的正月初八都要跳老虎笙。

藏在哀牢山深处的大麦地,也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大麦地峨足村的小豹子笙,一种祈福的祭祀傩舞在大山深处沿袭了数百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这里的彝家人都要跳小豹子笙,大人把小孩子装扮成小豹子的模样,全身赤裸,脸上身上画满了豹子的花纹,粽叶遮面,手持棍棒,从山头下来,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跳来跳去,从屋顶跳下来,又涌进各家各户和庄稼地里撵鬼祛病除害,祈求平安。

大麦地还是《查姆》的故乡,彝族创世史诗的彝文经典版本就流传在大麦地的彝族毕摩中。1958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发现的《查姆》就是大麦地的施学生毕摩翻译的。之后,大麦地又出现了一位叫方贵生的《查姆》传承人,他还珍藏着一部彝文《查姆》手抄经典,这部经典,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方贵生像保护生命一样保存着它,躲过了“破四旧”这一劫。神奇的大麦地,来过许多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成为世界旅游者踏访之地。

双柏,我要对你说,我来晚了,没有赶上祭神的日子。但,我赶上了法脿镇李方村的火把节。

当双脚踏进双柏,就闻到了火把节的气息,祭火、跳笙的场景使流岚落霞的哀牢山燃烧着火一般的激情。

哀牢山上,火红的篝火,遍野的碧绿,那红,那绿,使人陶醉。

那是一个让人心跳的夜晚。

2014年7月23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晚上,我们跟随着村民从县城一路朝李方村走去,崎岖的山路上,哀牢山泉水潺潺,和着沙沙的脚步声,乡亲们手执小火把,潮水般涌向锣笙源广场。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稻场,一下子就挤满了上千人。篝火烧红了天,火苗飘向石锣,我看清了石柱上的“锣笙源”三个字,才明白为什么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朝这里涌来,原来这里是大锣笙的发祥地。

铜锣撼动了山寨,火把映红了脸庞,踏地而响的娱乐大舞跳出矫健的舞步,迸发出粗犷与原始律动美;人神共舞的天地,热浪翻卷,烈烈焰焰的篝火,姑娘小伙燃烧的情感,在手牵手的舞步中和那迷人的眼眸里澎湃着。

夜幕下,我们从山上走下来,树林里发出一阵阵嬉笑声,我看见几个小姑娘从树林里蹿出来,后面几个小伙子在追,第一个追上去的小伙子紧紧地抱住一个姑娘,后面的小伙子朝前面小姑娘拼命地追……放眼望去,山上晃动着火把和电筒光,整座山成为年轻人追逐爱情的情场。

一路陪我们下山的法脿镇镇长杨辉对我们说,明天下午送火神更有意思,你们要来的噶。

那晚,深夜下了一场大雨,绿茵拥抱的山庄清新而宁静。

一觉醒来,阳光已铺满远处的山峦,云遮雾罩的村寨若隐若现。

一大早,大队人马就朝白竹山走去,上白竹山要经过一个山坡,当地人叫樱花坡,坡道两边长满马樱花树。一到春天的三四月,盛开的马樱花把樱花坡变成火红的一片。我们是在找野生菌的季节过樱花坡的,没有马樱花,却在这片山坡树林里找到了小朵小朵的野生菌,这意外的收获乐坏了这拨媒体人。过了樱花坡,眼前是一大片草坪,草坪上开满白色的小花,树上吊着些不知名的野果,宛若进入到世外桃源。草坪边上有一棵奇特的树,一棵树上长出两种不同的树,当地人叫“情人树”,大伙儿感到很稀奇,凑过去拍照。往前走,不觉之中,我们已经进入到哀牢山深处的原始森林,眼前是遮天蔽日、郁郁葱葱的古树林,脚下是松软的落叶,各种野花散发出馥郁的芬芳,大树上窜来窜去的小松鼠,还听到喜鹊、布谷鸟的鸣叫声。这天籁之音、自然之景连同我的心境一起回归到自然……

中午,从白竹山下来,大家动手把拾到的野生菌在农家乐洗干净,阿老表已经把土鸡炖熟了,放上鸡枞和野生菌,不一会,热气上来,香喷喷的,坐在松毛地的草墩上,美美地吃了一顿。

赶到锣笙源广场,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满满的。原以为,火把节只是晚上热闹,没想到这炎热的下午,来的人更多。我从人群中挤到最里面,一个个扮成祭祀图腾形象的彝家汉子在锣鼓声中亮相,跳笙(“笙”即舞蹈的意思)的一群彝家汉子将一个牛头高高举起,祭祀天神、地神、山神、祖先。毕摩念诵完祭祖经文之后,12个彝家汉子把毡子披在身上,装扮成老虎的模样,脸上绘彩,敲着铜锣,模仿着劳动的一切节奏,在雨后泥泞的场坝上粉墨登场:犁田、栽秧、薅秧、除草、收割、入仓……师公师母戴上木制的面具,穿草衣,着短裤,赤脚与跳笙的人们共舞。锣声铿锵急促,粗犷矫健的舞步,锣与人融为一体,发挥到极致,一招一式变幻无穷。人神对话的舞蹈场面,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些“发烧友”每个人都带来两个相机,轮番抢镜头,央视的记者也在摄像。我和同行的记者们围向老毕摩张成兴,66岁的老毕摩神气十足,有问有答,记性特好。我凑过去听他讲了个大概。哪朝哪代他也说不清,只是说,从前,有一位皇帝落难到李方村白竹山下罗婺部落时,罗婺青年用99窝马蜂击败追兵,使皇帝躲过了大难,并用苦荞粑粑蘸蜂蜜,给皇帝充饥。为感谢罗婺搭救之恩,皇帝想封罗婺为大臣,罗婺不愿,皇帝就与他结拜为兄弟,赠给他12面大锣,封他为大王,还下了圣旨,凡是大锣响过的地方都叫罗婺部落。罗婺人为纪念他,就敲起铜锣跳起舞蹈,这就是“大锣笙”的来源。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彝族罗婺支系过火把节都要跳大锣笙这一传统祭祀舞蹈,就是从李方村、者柯哨、双坝流传开来的。村里人举牛祭祀,围火起舞,从一锣跳到九锣,用锣声来诉说心中的苦情,表达所经过的磨难,驱恶除邪,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这样一直沿袭下来,老毕摩说得很玄,大家听了入迷。他还说,我们这里锣鼓一响,雨就来。还真灵验,头晚祭完神、跳完笙就下了一场大雨。这时的场坝上还是一片烂泥巴,跳大锣笙的彝族汉子已经跳了十多个套路了,越跳越起劲,根本不顾脚踩烂泥沾了一身。我踏着稀泥巴挤进人群中去抓拍,戴着面具的师公师母从我身旁跳着过来,一群大人和两个小孩跟在后面跳。在旁边的另外一位毕摩看我拍得很起劲,凑过来对我说,这场面还是这几年才看得到的,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并不把这些老辈传下来的习俗当回事,后来,这里就成了锣笙源广场,中央电视台的那拨人来这里拍过老虎笙以后,这几年,火把节、虎笙节的时候,外地人来的越来越多,还有老外也来过,村里的年轻人才发现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也跟着跳起来,还把小孩也拉来跳。

祭火、送火神精彩的场面还在后头。趁跳笙的队伍还在场坝,我们去村子里溜达,前面走来一群彝族妇女,有说有笑地忙着去广场上跳大娱乐舞。晌午才过了一会,只见一家农户已炊烟四起,我们走进去,主人正在忙着做饭菜,见我们来,立马给我们沏茶,寒暄几句,才晓得主人叫张国龙,今年轮到他们两兄弟筹办祭祀活动,像办喜事一样,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堂屋供桌上摆放着米、酒、肉、水果及香烛,锅灶上炒的炒,炖的炖,鸡肉、牛肉、小炒肉,大锅大锅的。一会儿,央视的记者也来了,央视节目组的是等着拍跳笙队伍进他们家的场景。不一会,大门外,大铜锣开道,一对师公师母领舞,逐户笙歌。到了张国龙家,全家老少笑脸相迎,跳笙者从院子里跳至堂屋,然后把锣置于堂屋中央,主人端上米酒,由领头的跳笙者吟唱彝族古歌。唱毕,乡亲们入席,主人把饭菜置于锣面上,逐桌端了去。

到了诵经、祭火神的时候了,跳笙队伍绕寨子一圈后,踏着松毛铺就的石台阶来到了师公师母图腾大广场。一位叫毕正良的毕摩诵完经后,只见他用长棍从篝火里挑起一个滚烫的火犁放在泥土地上。这时李华文、李兴仁两位彝族民间祭火人围着篝火跳了一圈,李兴仁用光脚板踩踏冒着烟的火犁,李华文用牙齿把火犁头叼起来,放下去之后,毕摩又挑起来,李华文又用舌头去舔滚烫的火犁。在场的人惊叫起来。央视女记者,一边用手摸着踩过火犁的李兴仁的光脚板,一边问他“烫伤了吗?”他说“没事”,毕摩在一旁说,诵过经后,有神保佑就没事了。

踩、舔火犁结束,跳笙队伍又围着一堆火在跳,女的在里边唱“啊伯嘞”(用彝语演唱的一种原始生态彝族民歌),跳开后又跳拢,最后从火上跳过去。祭火神的仪式结束,送火神归山。由毕摩手执火把领路,跳笙者鸣锣,队伍随后,向山上走去。

送完火神之后,一场丰盛的森林晚宴在洒满松毛的地上铺开了,老毕摩举着一个熟牛头,从主桌开始,一片一片划开敬客人。席间,我问老毕摩,这里的人对火神为什么如此崇拜?老毕摩说,我从小就听大人讲,祭火神是从远古就传下来的,每年栽完秧到了这个时候,村村寨寨就要扎火把,点起篝火,最初是拿着火把去庄稼地里烧,驱灭蝗虫,踩火犁、舔火犁是对火神的亲近,也是民间艺人的绝活,代代传下来的。我问这绝活还会传下去吗?老毕摩说,看来有点难。

回到县城的酒店,已是深夜,没有倦意。跳笙的锣鼓声、毕摩的诵经声,还萦绕在耳畔。

我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走进双柏,走进这片神秘的热土,这片诗意的秘境呈现给我的不仅仅是山险水秀,人杰地灵,更是古朴悠远,无限神奇。置身双柏笙歌动地的场景和那祭火仪式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看到,在这个彝人社会里,把远古祖先的图腾符号和陈述仪式演化为丰富完整的彝族虎文化,在世世代代彝族文化接力中,传承着以傩舞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我看到,雄浑的哀牢山,雄风卷扬,承前启后的彝族儿女,继承和发展创造着独具魅力的彝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社会怎样地发达与变迁,保留文化传统和美德的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民族。

猜你喜欢
哀牢山火神彝族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游到山顶的鱼(外一首)
火神山医院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听哀牢山(外一首)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穿行于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