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粤方言“着”(阳入)的多功能性及其探源*

2019-11-13 12:26林华勇陈秀明
语言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客家话北流补语

林华勇 陈秀明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提要与广州、廉江等粤方言相比,广西北流粤语“着[ɛk21]”(阳入)的功能要丰富得多,可做“遇,受”“用,要”义动词、义务情态动词、被动标记、动相补语和实现体标记。结合语义地图模型、语法化等理论方法,通过与广州话、廉江话、早期粤、客方言以及北流周边粤语、客家、平话、桂柳官话及壮语的比较,认为:“着”(阳入)语素表示“用,要”、义务情态、被动标记、实现/经历体标记等多种功能,是广西语言/方言接触形成的一项区域性语法特征。

1 引言

(1)广州:烧(得)着。((能)烧着。) 【“燃烧”】

廉江:着嘚[tɛ21]。(点燃了。)

(2)广州:遇着你真系好彩!(遇着你真幸运!反话。) 【“到,见”】

(3)广州:好心着雷劈。(好心遭雷劈。) 【“遇到,遭受”】

廉江:着风(受风) | 着年着节,着春(应时节,应季)

(4)廉江:错抑试=[t5si33]着?(错还是对?) 【“正确”】

(5)廉江:嗰只嘢着几多钱?(这个东西值多少钱?) 【“值”】

为什么广西北流粤语的“着”(阳入)具有如此多的功能?其来源如何?本文在对其多功能性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尝试重构其语法化路径,并结合周边的客家、平话、桂柳官话、壮语等语言/方言,探讨广西北流粤语“着”(阳入)多功能性的形成问题。本文的研究事实再次说明,广西是个研究语言/方言接触的理想场所。

北流(县级市,受玉林市管辖)地处广西东南部,东面与容县毗邻,南面和粤西茂名接壤,西北面和广西兴业、桂平相接。北流粤语属粤方言勾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与当地客家话有密切的接触关系,且较为强势。本文的北流粤语指的是市区及周边乡镇的土白话。(1)北流粤语有9个声调:阴平55,阳平31,阴上33,阳上24,阴去51,阳去21,上阴入55,下阴入51,阳入21。

2 “着”的动词用法:语义演变

2.1 着1:“遇,受”义

“着1”表“遇,受”(遭遇,遭受)义,是非自主的行为,带有不愉快的色彩,可以分为“着1a”和“着1b”。“着1a”后可接体词性宾语,也可接谓词性宾语。例如:

(6)样米着虫咧,冇吃得咧。(这些米遭受虫害了,不能吃了。)

(7)着咧咁多次都冇醒在。(遭遇了这么多次都还不醒悟。)

(8)阿姐从来冇着过批评,你就着过无数次。(姐姐从来没被批评过,你就被批评过无数次。)

“着1b”后一般接谓词性宾语,通常表示由于外界因素促使事件主体被迫施行某动作行为,而事件主体在主观上带有一定的不情愿。例如:

(9)冇位置坐咧,着徛紧。(≈没位置坐了,得(2)这里“得”的意思接近“挨”(遭受),表示遭受、遭遇了某种行为。站着。)

(10)去早过头,阿明着等咧好耐。(≈去太早了,阿明等了好久。)

(11)车坏开咧,我着行做去学校。(≈车坏了,我得走路去学校。)

“着1b”前可以加否定词“冇”。例如:

(12)我冇着等有几耐就轮到我咧。(≈我没等多久就轮到我了。)

“着1a”和“着1b”二者存在区别:第一,“着1a”句的主语是受事,“着1b”句的主语是施事,如例(8)的主语“阿姐”是“批评”的受事,例(10)的主语“阿明”是“等”的施事;第二,“着1a”可以带“咧”“过”等体标记,是句子的主要动词,而“着1b”不带体标记。两者具有“遭遇,遭受”的语义,暂归到一种语义中去。

“着1”的语义特征记做[非自主,遭受],句法特征为[~+NP/VP非情愿]。

2.2 着2:“花费”义

“着2”表“花费”,是指客观情况下或情理之中需要花费/用钱,带有较强的情态意味,用于表花费金钱,不表花费时间。例如:

(13)买同样个嘢,为乜你着个银纸比我哋个多?(买相同的东西,为什么你花的钱比我们的多?)

(14)你买门票着咧几多银纸?(你买门票花了多少钱?)

(15)今日超市打折,买咧咁多嘢都冇着有乜银纸。(今天超市打折,买了这么多东西都没花多少钱。)

(16)入去参观着银纸个。(进去参观花钱的。)

例(13)“你着个银纸(你花的钱)”是关系小句;例(14)“着”后跟实现体“咧1”(“了1”);例(15)的“着”受否定词“冇”限制,并且后跟“有”,“着有NP”结构是北流粤语常见的“V(C)有NP”结构,用来肯定事件的现实性;例(16)“着”后的名词做宾语。以上说明,“着”作“用,要”解时仍是个典型的动词。

“着2”是非自主地花钱,不能用于表自主花钱的句子。例如:

(17)*细佬着咧老豆好多银纸。(弟弟花了老爸好多钱。)

(18)*我有大把银纸,随便着,冇使忧。(我有大把钱,随便花,不用担心。)

(19)*要着几多银纸至买得到苹果手机?(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苹果手机?)

“着2”排斥同义的“要”等动词。例如:

(20)入去参观(*要)着银纸。

“着2”的语义特征记做[情势需要/非自主,花费],句法特征为[~+NP]。

2.3 着3:义务情态动词

放在VP前,表示情理上或事理上的必要或应该,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得(děi)”。例如:

(21)学校领导要来检查,下午着搞大扫除。(学校领导要来检查,下午必须搞大扫除。)

(22)名单明日就着交上去咧。(名单明天就必须交上去了。)

(23)你着讲畀佢听至得。(你必须告诉他才行。)

(24)佢比你大一辈,你着吆佢阿叔。(他比你大一辈,你应该叫他叔叔。)

(25)我着谂多阵至决定得到。(我得多想一会儿才能做决定。)

(26)你着快粒咧,咩就迟到咧。(你必须快点了,不然就迟到了。)

“着3”前不能加否定词“冇”(与“着1b”不同),如若上述例子要换成否定式,要用“冇使”(不用,不必)表示。例如:

(27)名单冇使/(*冇着)交上去咧。(名单不需要交上去了。)

(28)冇使/(*冇着)咁快个,大把时间。(不必那么急,大把时间。)

“着3”的语义特征记做[非自主/情势需要,义务],句法特征为[~+VP]。

“着1b”和“着3”有相似之处,如都出现在VP之前。但两者还是有别:第一,“着1b”不可用助动词“要”替换,“着3”可以。例如:

(29)a.着老师罚,佢着1b徛紧上课。(≈被老师罚,他得站着上课。)

b.#着老师罚,佢要徛紧上课。(被老师罚,他要站着上课。)

(30)着3(/要)讲畀佢听。(得/应该讲给他听。)

例(29)a和括弧内普通话译句的意思不完全对等,译成“得”并没有将“不情愿”的意思表达出来。广西有些方言的遭受义动词是“挨”,当地人将“挨”迁移到普通话中,出现“挨等了很久”“挨站着”这样的普通话句子。“挨”和“着1b”一样,表达的是“遭受”“不情愿”的意思。如“着1b”替换成“要”,句子就没有了不情愿的意味(#表示句子能说,但意思变了)。

第二,“着1b”前可加否定词“冇”,“冇着1b”表示不用“遭受”做不情愿的事了。例如:

(31)明日冇着去学校咯!(明天不用去上学咯!)

(32)自己搬张凳去,就冇着徛紧咯□[wɛ21]。(自己搬凳子去,就不用站着了。)

“着3”前不能加否定词“冇”,如例(27)-(28)。

3 被动标记:动词前发生的语法化

“着”在动词前语法化为被动标记(记为“着4”),构成“NP1+着+(NP2)+VP”结构。例如:

(33)佢着老师批评咧一朝。(他被老师批评了一早上。)

(34)件衫着风吹趄开咧。(那件衣服被风吹跑了。)

(35)句话着佢讲中咧。(这句话被他说中了。)

(36)佢作弊着老师当场捉到。(他作弊被老师当场抓住。)

施事NP2有时可不出现,这与广州话的“畀”不同。例如:

(37)样衫裤着淋湿齐开咧。(衣服都被淋湿了。)

(38)我着偷过好多次。(我被偷过好多次。)

VP通常不能是光杆动词,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只有少部分单音节动词可以不受这个限制。例如:

(39)讲出去怕着人笑。(说出去怕被人笑话。)

“着”字被动句表达的通常是不情愿发生的事情,表积极意义的句子一般不用“着”,要用“得”。例如:

(41)阿红得(/*着)评为“三好学生”。

其他被动标记“畀[pi33]/分[fn55]”和“被[pi21]”不如“着”常用。北流粤语最常用的被动标记为“着”。“被”仅限于高语体使用,而使用“畀/分”做标记时,施事必须出现且一般指人。例如:

(42)你要识得自爱,冇使畀(/分)人□[nok55]睇得咁衰。(你要懂得自爱,不要让别人看不起。)

(43)a.答案畀/分佢猜中咧。(答案被他猜中了。)

b.*部车畀/分偷开咧。(车被偷了。)

(44)阿明被评为“三好学生”。

“着4”的语义特征记做[+非自主,被动],句法特征为[~+(NP)VP非情愿]。

4 动词后发生的语法化

4.1 着5:动相补语

“着5”做动相补语,多出现在复句或连谓句中,一般不用于简单句。描写如下:

1)表示产生了某种结果或影响,通常是消极的。例如:

(45)佢切着只手儿,出咧好多血。(他切着手指,流了好多血。)

(46)今日搭着你个车系我够衰。(今天搭到你的车是我倒霉。)

(47)吓着我,只猫突然间溜出来。(猫突然跑出来吓着我了。)

(48)衰着咧,饮水都着□[kh33]。(真倒霉,喝水都被呛!)

偶尔可以是积极的结果。例如:

(49)好彩你碰着我呦,咩你就麻烦咧。(幸亏你碰到我了,不然你就麻烦了。)

(50)你娶着佢系你个福气。(你娶到她是你的福气。)

“V着”不受否定词“冇”的限制。“冇V着”中的“着”并非动相补语,而是体助词。例如:

(51)你冇吓着我。(你没吓我。)

例(51)的“着”是实现体助词,“冇吓着”否定“吓”的动作具备现实性,即“吓”的动作并未发生。如要表达“没吓着(zháo)我”,要说“冇吓着到我”。“V着5”只能用于已然句,不用于未然句。例如:

(52)*望路,冇要撞着扇门。(看路,不要撞到门。)

2)表示受影响义,某一动作一经发生就会引起相应结果的出现。例如:

(53)只脚受伤咧,郁着都痛。(脚受伤了,一动就疼。)

(54)佢人好讲,有乜事喊着佢都会来。(他好说话,有什么事喊到他都会来。)

动相补语“着5”和动词结合紧密,没有可能式。例如:

(50’)*你娶得着佢系你个福气。(你娶得到她是你的福气。)

“着5”的语义特征记做[+消极,(+积极),+结果],句法特征为[V+~,复句/连谓,已然句]。

4.2 着6:实现体助词

“着6”黏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过程处于事实状态之下(刘勋宁1988),只用于已然句,属完整体。例如:

(55)阿红个面冇红着。(阿红的脸没有红。)

(56)荔枝子啱熟着三分一,冇得摘在。(荔枝才熟了三分之一,还不能摘。)

(57)a.今日出着两分钟热头就落水咧。(今天就出了两分钟太阳就下雨了。)

b.*今日出着热头。

(58)a.我淋着菜呦,冇淋着花。(我只浇了菜,没浇花。)

b.*我淋着菜。

(59)偷偷望睇佢睡着觉未曾。(偷偷看一下他睡觉了没有。)

(60)你写着齐作业冇?(你有没有写完作业?)

(61)佢明日仲冇来着个话,就取消佢个资格。(他要是明天还没有来,就取消他的资格。)

例(57)-(61)的“着”用在动词之后;例(55)-(56)的“着”用在性质形容词后。例(56)-(58)的“着”表示主观限量,分别表示“才”“只”“就”,不用于简单句。“着6”紧跟谓词之后,没有“VO着”和“VC着O”,例(59)、例(60)不能说“睡觉着”“写齐着作业”。“着6”只关心动作或性状是否发生了,并不关心过程是否完成。

“着6”的语义特征记做[+实现,-结果],句法特征为[V+~,已然句]。

5 “着”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路径

5.1 多功能词“着”(阳入)的语义句法特征

为更方便地观察“着1-6”的联系与差异,将上述“着”的语义特征及句法特征列举如下:

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

“着1” [非自主,遭受] ~+NP/VP非情愿

“着2” [情势需要/非自主,花费] ~+NP

“着3” [非自主/情势需要,义务] ~+VP

“着4” [非自主,被动] ~+(NP)VP非情愿

“着5” [消极,(+积极),+结果] V+~,复句/连谓,已然句

“着6” [实现,-结果] V/A+~,已然句

从语义特征上看,“着1-5”的语义都较为主观,都反映出非自主或消极的情态,语义上具有连续性。“着6”的语义相对较为客观,但仍可表“主观限量”。从这个方面说,语法化的结果不一定就是主观化。从句法特征上看,“着1-4”都在其他成分之前,与“着”的动词性有关;而“着5、6”紧跟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和“着5”相比,“着6”的语义更虚,语法化程度也更高。下面具体谈演变过程。

5.2 “遇,受”义动词(着1)>被动标记(着4)

和普通话“被”类似,“着”由“遭受”义动词语法化为被动标记。例如:

(62)样地豆着虫咬咧。(花生遭/被虫咬了。)

例(62)-(63)的构成是“着+NP+VP”,“着”既可以分析为“遇,受”义动词,也可重新分析为被动标记。“着虫”(遭受虫害)、“着□[k55]”(受骗)已有词化的倾向:

(64)样地豆着虫咧。(这些花生遭受虫害了。)

5.3 “遇,受”义动词(着1)>义务情态动词(着3)

义务情态动词表示情理上或事理上的“必须/应该”,动作的执行常常带有强制性,句子主语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受事(朱德熙 1982)。以下例句可以看出北流粤语“着”由“遭受”向“义务”演变的过程:

(66)冇位置坐咧,着1b徛紧。(≈没位置了,得(3)这里“得”的意思接近“挨”(遭受),下例(67)同。站着。)(遇,受)

(67)偷嘢着1b去劳改个喔。(≈偷东西得去劳改的哦。)(遇,受)

(68)感冒就着去打针。(遭受/义务)

(69)佢比你大一辈,你着3吆佢阿叔。(他比你大一辈,你得叫他叔叔。)(义务)

(70)佢始终都系你大佬,你着3回去睇睇个。(他始终都是你大哥,你应该回去看看。)(义务)

例(66)-(70)“着”由“遇,受”向义务情态演变,事件主体都是迫于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去承受某事,只是道义情态的外部因素通常是有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可能是道德、法律规则等,或者是某种内在动力(Loyns 1977:823)。例(68)是演变的中间状态,可两解。

由“需要”语法化为必要性情态标记是常见的语法化路径,Heine & Kuteva(2002)列举了英语、巴斯克语(Basque)、豪萨语、阿科里语(Acholi)等语言的相关语法形式由“NEED”到“OBLIGATION”演变的例子。但考虑到北流粤语的“花费”义后面是NP,语义上“花费”跟“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暂排除“花费”与义务情态之间的直接关联。

5.4 “遇,受”义动词(“着1”)>“花费”义动词(“着2”)

“遇,受”义做“遇到(某节气、节日)”(即“正值”)义解时,可进一步引申出“值”“花费”的用法。例如:

(71)廉江:又冇着年着节,点得新衫裤着咧?(又不正值节日,怎么能有新衣服穿呢?)

(72)北流:着两蚊纸。(花两块钱。)

廉江:着两蚊纸。(值两块钱。)

(73)北流:买咧咁多嘢都冇着有乜银纸。(买了这么多东西都没花什么钱。)

廉江:买嘚咁多嘢都冇着乜银纸。(买了这么多东西都不值多少钱。)

北流的“遇,受”义少了例(71)廉江话的说法,例(72)-(73)廉江、北流的“着”用法、意义都接近,因而可以认为北流的“花费”义、廉江的“值(多少钱)”义,由“遇,受”义进一步引申所至。

至此,“着”的语义演变或语法化路径暂构拟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着”位于动词前的演变路径

5.5 “遇,受”义动词(着1)>动相补语(着5)>实现体助词(着6)

先看以下例子:

(74)佢切着5只手儿,出咧好多血。(他切着手指,流了好多血。)

(75)你娶着5佢系你个福气。(你娶到她是你的福气。)

(76)外低出着6热头未曾?(外面出太阳了吗?)

做补语时“着”前的“V”的语义类型大多包含[+接触]的语义特征,诸如“切”“搭”“碰”“娶”“抢”等。这些动词与表“遇,受”义搭配,“V着”表示这些动作接触进而“遇到”NP,“着”就由“遇,受”义演变成动相补语,表示动作的终点。当动词的类型扩大到没有[+接触]语义特征的动词,如“吃”“起”“洗”“开”“出”等,动相补语就进一步虚化为实现体助词。

此外,北流粤语还有以下有歧义的句子。例如:

(77)我犯着你啊?(我招惹到你了吗?/我招惹你了吗?)

“犯”的动作性较弱,带有抽象的“接触”义。如果强调动作造成的影响,“着”为补语;如果强调动作的实现/发生,“着”为实现体助词。

综上,北流粤语“着”的语法化路径可以构拟如图2所示。

图2 北流粤语“着”的语法化路径

近代汉语的研究中,“着”由“附着”义演变出结果补语或动相补语的用法已有一定的共识(蒋绍愚和曹广顺2005:212;吴福祥2015:261)。而“附着”与“遇,受”义非常接近。广西平南的国安粤语中,“着[ɛk21]”仍可作为“附着”义动词使用,“着”的用法与北流粤语几乎平行。例如:(4)广西平南国安粤语的例句由黄明阳先生(男,平南国安人,27岁,研究生学历)提供。

(78)“附着”义动词:你手割伤开,唔要着水先。(你的手割伤了,先不要碰水。)

(79)“遇,受”义动词:佢着过几嘢。(他中过几次招。)

(80)“用,要”义动词:买门票着开一百文。(买门票花了一百块。)

(81)义务情态动词:明日我着去开会。(明天我得去开会。)

(82)被动标记:花生着虫咬开了。(花生被虫子咬了。)

(83)动相补语:佢渌着手了。(他烫着手了。)

(84)实现体助词:晏昼我冇吃着饭。(中午我没吃饭。)

比较例(78)和例(79),“着水”意为“碰水”,“碰水”与“遇/受水”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因此,可考虑将“附着”义与“遇,受”义合二为一。北流、国安粤语“着”(阳入)的概念空间及其分布如下:

图3 北流、国安粤语“着”的概念空间

6 “着”的多功能性探源

北流粤语“着”的多功能性和广州、香港等地粤语迥异,但和当地客家话(见下文)及周边粤语(如国安粤语)的“着”却有较高平行性。如果这些多功能是粤语本身具备的,那么应该可以从早期语料中找到佐证。目前发现的早期粤语语料主要以广州或香港粤语为主,虽然与北流粤语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早期语料保存了较多粤语的古老成分,仍可以作为参照对象。同理,下文所用早期客家话材料也是如此。

6.1 早期粤语的“着”和北流粤语“着5”的来源

通过对早期语料的归纳整理,我们发现早期粤语的“着”(阳入)做动词时,可以有“穿着”“燃烧”“遭受”的意思,做形容词时是“恰当,正确”的意思,还可以用作动相补语。早期粤语语料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早期粤语口语文献资料库”和“早期粤语标注语料库”。分别举例如下:

1)“燃烧”义动词

(85)我点着灯咯。(我点着灯了。)(《1872 马可传福音书》第八章第二部分。为语料库中的例句出处,下同。)

2)“恰当,正确”义形容词

(86)呢件事论起嚟系佢唔着。(这件事说起来是他不对。)(ProgressiveandIdiomaticSentencesinCantoneseColloquial1931,第四十九课)

3)“遭受”义动词

(87)张天师着鬼迷。(Cheong teen sze infatuated by demons, not withstanding his astrology.The language of self regret for having done some foolish thing.)(《土话字汇》1828:SECTION ⅩⅤ)

(88)有银着银累无银得觉睡。(He who has silver has silver anxiety; he who has no silver may soundly sleep.)(《土话字汇》1828:SECTION ⅩⅦ)

4)动相补语

(89)我在街上偶然逢着佢。(I met him by accident, or accidentally in the street.)(《土话字汇》1828:2)

(90)我父亲切着手指。(EasyPhrasesintheCantonDialect1877,第二十课)

早期粤语的“着”(阳入)可以表示“燃烧”“遭受”“恰当,正确”及动相补语,但没有“花费”义动词、义务情态动词和实现体助词的用法。这说明,“着1”“着5”是粤语的固有用法,而“花费”义动词、义务情态动词、实现体助词则可基本排除源自早期粤语。

6.2 北流客家话和早期客家话的“着”

本文所说北流客家话是指北流西埌镇客家话。(5)北流客家话的例句由陈孚经先生(男,北流西埌镇人,57岁,高中文化)提供。分别举例如下:

1)“燃烧”义动词

(91)一点就着诶嘅。(一点就着了的。)

2)“恰当、正确”义动词/结果补语

(92)件衫冇着得着诶,买过件新嘅。(这件衣服穿不合适了,重新买件新的。)

3)“遭受”义动词

(93)着过一摆就知错诶。(遭受过一次就知道错了。)

(94)去得太早,着等开好久。(去得太早,等了很久。)

4)“花费”义动词

(95)着银纸买嘅,保管好来!(花钱买的,保管好!)

(96)买车票着开几多银纸?(买车票花了多少钱?)

5)义务情态动词

(97)明朝日你着去讲分佢听正得。(明天你得去告诉他才行。)

(98)你着勤粒正考得上大学在。(你得勤快点才考得上大学。)

6)被动标记

(99)佢在学校着人家打。(他在学校被别人打。)

(100)阿弟又着喊去帮做工。(阿弟又被叫去帮干活。)

7)实现体助词

(101)等着个两分钟你就讲厌诶!(才等两分钟你就说烦了!)

(102)你今日食着家伙冇?(你今天有没有吃东西?)

和北流粤语不同的是,“着”不能用作动相补语,而得用上声的“倒[tau23]”。例如:

(103)a.*佢跌着只脚,冇去得学校诶。(他摔着腿了,去不了学校了。)

b.佢跌倒只脚,冇去得学校诶。(他摔着腿了,去不了学校了。)

要分析北流粤语“着”和北流客家话“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了解早期客家话“着”的用法。以下是早期客家话“着”(阳入)的用例:

1)“燃烧”义动词

(104)点着一条细细个洋烛火又搁竟就去睡。(点着一条小的洋蜡烛就去睡觉。)(《启蒙浅学》1879:一百八十)

2)“恰当,正确”义形容词

(105)盲佬系好凄凉,爱思量佢正着。(盲人好可怜,要关心他才对。)(《启蒙浅学》1879:一百零九)

3)“遭受”义动词

(106)今下看倒就着惊。(现在看到就受到惊吓。)(《启蒙浅学》1879:一百四十一)

(107)脑系着里伤,人就好危险。(大脑要是受伤,人就很危险。)(《启蒙浅学》1879:六十九)

4)义务情态动词

(108)佢着唔着捉稳这条关涉其生命介索麻。(他应不应该抓紧这根事关生死的麻绳。)(《客话读本》1936:第二册第152课)

5)动相/结果补语

(109)佢话:“两条路都去得着,不过这条路过近,该条路过远。”(他说:“两条路都去得到,不过这条路比较近,那条比较远。”)(《客话读本》1936:第一册第97课)

早期的《启蒙浅学》和《客话读本》两种客家话课本(6)根据庄初升和黄婷婷(2014),《启蒙浅学》(1879)所记主要是香港新界的客家话。据石佩璇和杨靖雯(2016)推测,《客话读本》(1936)所记主要是粤东五华地区的客家话。中,“着”没有“用,要”义,也不能充当被动标记和实现体助词。这些用法暂排除是客家话的固有用法。

6.3 周边方言“着”、壮语tk8的多功能模式

如果“用,要”义动词、义务情态动词、被动标记和实现体助词都不是粤语和客家话本身固有的,那么这些用法来自何方?我们搜集了广西境内其他汉语方言和壮语的材料,发现除了北流客家话和前文提到的平南国安话的“着”具有平行的多功能模式外,广西宾阳平话、桂柳官话和武鸣壮语的平行语素也具有多功能性,与北流粤语大致平行。

(110)“附着”/“遇,受”义动词:你个手着伤了,先唔要着水。(你的手受伤了,先不要碰水。)

(117)“燃烧”义动词:一点就着了哩。(桂林市区/永福,刘玲调查提供)

(118) “花费”义动词:哪有恁好的事,吃饭没着钱? (哪有这么好的事,吃饭不花钱?)(桂林永福,肖万萍2010a)

(119)义务情态动词:明天你着来。(明天你得来。)(桂林永福,肖万萍2010a)

(120)结果补语:猜着了。(猜到了。)(《柳州方言词典》1995:109)|这件衣服穿不着了,再买件新哩。(桂林市区,刘玲调查提供)

(121)实现或经历体标记:没讲着。(没说。)(《柳州方言词典》1995:109)|才等着两分钟你就讲烦了。(才等两分钟你就说烦了。)(桂林永福、柳州融安,刘玲调查提供)|要借钱的事他和我讲着。(要借钱的事他跟我说过。)(桂林永福,肖万萍2010a;柳州融安的说法同,刘玲调查提供)(11)此处的“经历体”“实现体”暂合并到一起,原因是经历、实现或完成体的意义相近,如“讲过”“讲了”。

桂柳官话除了“着”,语素“捱(挨)”也具有类似用法。例如:

着 狗 咬 只 羊 那 死 去

(狗把那只羊咬死了。)(李方桂 2005:48)

(127)“致使”义动词:(13)tk8后接的VP通常是不愉快的事情,与“遭受”或“遇,受”有相通之处,据此暂把“致使”与“遇,受”相联系。kau1tk8te1tai3h1.

我 把 他 弄 哭了

(我把他弄哭了。)(林亦2009:13)

明天 我 得 去 买 菜

(明天我得去买菜。)(潘立慧2014:55)

(129)被动标记:kau1tk8te1da5.

我 被 他 骂

(我被他骂。)(林亦2009:10)

(130)结果补语:ha:p10tk8le4au6ha3p4mo:i2te1o5ha3bi3lk8a:u1te1ip8lo2pi3.

(八字)合 对 了 就 让 个 媒人 那 送 给 边 女孩 那 十 筒 饼

(八字合对了,就让那个媒人给女孩那边送十筒饼。)(张均如等1999:862)

6.4 “着”(阳入)/tk8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地图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把北流、国安粤语、北流客家、宾阳平话、桂柳官话、武鸣壮语以及引言中广州、廉江粤语中“着”(阳入)及其平行语素tk8的功能归纳如下页表1。

黎奕葆和钱志安(2018:699)把广州话的“瞓着”“遇着你真系衰”的“着”(阳入)分别归入动相补语和“巧合动词后缀”,本文都看成动相补语。

根据语义地图模型的邻接性要求(contiguity requirement),把上述方言“着”(阳入)的概念空间排列如图4所示。

图4 “着”(阳入)的概念空间(局部)

需说明,本文所考察方言不明显存在“放置”、介词等功能,图4的概念空间只是局部的,主要基于西部粤语等汉语方言及壮语。若加入粤东闽语的情况将如何?以粤东揭阳闽语“着”(阳入)为例,揭阳闽语有以下功能:(黄燕旋博士提供)

(131)“燃烧”:火着了。(火着了。)

(132)“遇,受”:着瘟(中了瘟疫)|着惊(受惊)

(133)结果/动相补语:摸着幅墙。(摸到一面墙。)

(135)义务情态动词:汝着去蜀下。(你得去一下。)

表1 各地“着”(阳入)等语素的多功能性

武鸣(壮)宾阳(平)桂柳(官)北流(客)北流、国安粤廉江(粤)广州/早期粤早期客燃烧--++-+++恰当,正确-----+++致使++------遇,受++++++++花费,值++++++--义务情态+++++--+被动+++++---结果/动相+++(+燃烧/合适)〛+(+入睡)++实现/经历-++++---

揭阳话不存在“致使”“花费,值”义动词及被动标记的用法,基于表1的揭阳闽语等汉语方言的“着”(阳入)及壮语的相应语素的多功能性表现如下页图5、图6所示。

通过图5、图6可见,广西境内北流客方言、宾阳平话及桂柳官话均比北流、国安粤语多了一种功能,或多了“燃烧”义,或多了“致使”义。可以说,广西境内方言“着”(阳入)语素的多功能表现较为一致。以武鸣为代表的壮语也只是少了实现体标记这一项。考虑到“着”(阳入)在汉语史上的多功能性表现,可以认为,武鸣壮语tk8的多功能性应由接触而得,不光借了tk8(着)这一语素形式,而且把tk8这一语素的多功能性也借到了壮语中去了。

早期客家“着”(阳入)的功能以《启蒙浅学》《客话读本》为例,多了义务情态动词的用法。而粤西的廉江粤语则多了“花费,值”义动词(“着几多钱”)的用法,该用法可视为粤西与广西粤语(合称“西部粤语”)的共同特征。如果再考虑揭阳闽语、早期客家方言都存在义务情态动词的情况,广东与广西方言在“着”(阳入)的多功能性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广东方言普遍存在“燃烧”“恰当,正确”义,而广西方言普遍存在“花费,值”“义务情态”“被动标记”及“实现体标记”的用法。相对而言,“致使”(或“使役”)用法在广东的方言中则不大普遍。

图5 揭阳(闽语)、北流和国安(粤)、北流及桂柳官话“着”(阳入)的语义地图

图6 宾阳平话“着”(阳入)、武鸣壮语tk8的语义地图

图7 廉江、广州话及早期粤语、早期客家“着”(阳入)的语义地图

7 结语

从以上各地“着”的语义地图可看出,“着”义语素(阳入)的“花费”“义务情态”“被动标记”“实现/经历体标记”功能是广西汉语方言及壮语(tk8)较为普遍的语法特征。通过与广州话、早期粤语、早期客方言“着”(阳入)的语义地图比较,可以推测:

1)北流粤语“着”(阳入)的多功能性中,“遇,受”“结果补语”用法是早期粤语等汉语的保留;

2)而“花费”“义务情态”“被动标记”则可能是受桂柳官话或客家话的影响;

3)从共时平面看,“实现/经历体”用法可能是广西客家、桂柳官话及北流粤语等汉语方言通过语法化(动相/结果补语>体标记)共同创新的结果。

广西语言接触区域内的一些平行语法现象,如“持执”义动词、“给予”义动词、“去”义动词在汉语方言和壮语方言中的平行多功能现象(覃东生2012;郭必之2014等),已经证实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本文对多功能词“着”(阳入)的考察,进一步说明这一区域的语言/方言接触非常活跃,很值得进一步考察。

本文借用语义地图去比较不同方言/语言的“着”(阳入)的功能,通过语义地图的边界直接显示其功能差异,并联系早期粤、客方言的情况帮助观察不同功能的可能来源。实践证明,语义地图模型可以与语法化、语言/方言接触结合起来使用,其好处是一目了然,便于后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

猜你喜欢
客家话北流补语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有趣的客家话
石板滩客家话与成都话的对比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浅谈广东惠州客家方言的变调
北流河故事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