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数据时代的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19-11-13 04:38施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

摘 要 大数据可实时跟踪分析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量化意识形态教育成效,将大数据嵌入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无疑是意识形态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开辟了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重大转型。本文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的价值出发,阐述了大数據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树立大数据网络意识形态思维、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措施,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网络意识形态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指将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有关信息的收集、筛选及评估,以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成果优化。这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搞好网络阵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更是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引领力和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1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

一是基于学习数据挖掘分析,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其动态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量化大学生网络思维行为,实现"从小抽样向大数据转变"。如对于“MOOC”在线教育平台,可统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微课、测试、网络学习报告等学习数据,包括对文本、视频、图片等资源的浏览、点赞、转发、评论、分享等数据的收集、挖掘、分类及分析,定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实时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是通过学生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的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动态反馈质量评价与价值传播成效,即时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动态和价值取向,准确地做出预测和判断,实现学生的反馈意识形态教育和评价方法的创新。精准定位分析学生意识形态状况和学习成效,进而为预判性、个性化及分众化的教育实践创新提供对策和路径,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堂师生互动。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为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与途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最新的教学信息及体验为学生感知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更为直接、全方位的理解,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网上大数据,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网络行为大数据获取困难。大数据具有大规模,多类型,高速,低密度的特点,使意识形态教育者难以准确获得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的"价值数据"。一方面,在数据收集阶段,数据的价值是不均衡的。由于缺乏对各种类型数据的识别和判断,收集了大量错误和有害的数据信息。分析和传播这种垃圾数据会导致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上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碎片化”和“巨量化”的大数据的采集、规整、利用成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难题。大量数据导致了价值信息的“模糊化”,这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中对认知主体行为系统的难度。

二是大数据规整分析能力有限。大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拆解、分析、整合大数据,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高职学生网络言行数据量多面广,且呈现碎片化、复杂化、多样化和多源化特点,若想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意识方面的动态,就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这些复杂的数据本身相关,但它们杂乱无章,这使得数据的识别,分析和整合困难,为了准确地识别并有效地细化大量的这些数据,需要大量的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和技术团队。

三是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乏力。在大数据、互联网和其他网络的新媒体环境,人人都是自媒体,都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舆论引导,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信息资源,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各种社会趋势特别是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主流意识形态遭遇不同程度的交流和发展的挑战。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多元主体在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参与程度有限,高职院校党委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面临多方挑战,作为形态建设主力军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群体,整合校内网资源共建网络意识形态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协同推进体系保障不够完善,高校难以形成系统性、全局性、常态性保障机制,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投入和保障也十分有限。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已进入以数字化、多元化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和建设,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3.1树立大数据网络意识形态思维,善用网络推送技术

大数据是分析、建构和评估意识形态行为的有效工具,可实现意识形态行为数据的可视化。为树立大数据网络意识形态思维,善用网络推送技术,首先要建立以数据为本的概念,基于互联网载体,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管理和学习数据开发、挖掘和(下转第38页)(上接第5页)应用,精准传播涵盖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内涵的时代信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工作小组,加快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团队培养。同时,通过各种数据源,构建服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数据库,探索云计算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健康发展。

3.2协同推进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协同推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多元参与共建网络意识形态,高校多元主体间要形成联动,打破部门分散独立现状,形成大数据平台交流、互动和协作的工作氛围环境,进一步确认各方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责;二要切实整合校内各类资源,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维度相关数据材料的提取、融合和梳理,这其中不仅涵盖了大学生的日常动态和意识变化,也包括了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的定量研判,进而协同规划制定科学化和精准化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案。

3.3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

大数据时代,要有效融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大数据强大的连结能力,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能力。一是以高职院校慕课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网络化专业能力教学,促进能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学科的吸引力、传播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二是适应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建立以学生现实需求为核心的各类学习数据分析和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推进以图文、影视、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载体的建设,开展针对性、定制式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教学;三是综合运用社交媒体、翻转课堂、云课堂等主流交流平台,对公共舆论事件及社会热点走势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传播群体,科学研判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实现价值引领,提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与效果。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网络交流和沟通媒介,使网络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又一重要渠道和定位。始终贯彻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学生的根本需求,将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多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的实施手段,选择符合师生利益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DJ 1814)。

作者简介:施文(1992—),男,福建福州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怀杰,吴满意,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6(05):75-79.

[2] 林于良,刘广登.大数据时代青年意识形态教育技术路径[J].教育评论, 2018,228(06):91-94.

[3] 唐金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35(03):21-24.

[4] 粘安庆.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8(06):32-33.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