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9-11-13 06:26刘敏敏
求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界手稿异化

刘敏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其中,《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当今社会探寻人与自然和解之路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思路。

01 写作背景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观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之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以及自然的考量建立在批判吸收这些先哲思想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虽然指出人与自然相互统一,但两者统一于绝对理念。如果遵循此观点,那么,人与自然就是自我意识的外化,不仅自然处于被主体的自我意识宰制的状态,而且人必然会以缺少客观性与现实性的主体性状态自居。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虽然对人与自然相统一持肯定态度,但却认为,感性直观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这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虽然肯定了人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与主体,但在他的视野中,自然的特质是纯粹与抽象,那么,人也仅仅是一种停留在生物学层面上的感性存在。这种思维逻辑导致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倾向于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进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作用。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中不断超越,在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时,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阐释。

02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不仅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桥梁,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考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也是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阈。

1.自然视野下对人的考量。马克思表达了自然具有先在性的特质,对自然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从地质构造与生物学层面证明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阐释了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重要性,因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与精神产品。此外,从实践角度讲,精神产品是人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这说明,即使是完全的抽象思辨,也必须依赖于作为生物性个体而存在的人发挥作用。当然,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体,以特有的方式对自然产生作用时,它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动物带来的影响,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所以,自然界中的人类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受制于自然界,而且人又是能动性的个体存在,人类进行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使得自然作为劳动对象在人类历史中呈现并得到确认。

2.人本质视野下对自然的把握。首先,在人的本质规定性中,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是制约人主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并非为原子式的个人,而是在社会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所以,人类欲消除自然界带来的制约性影响,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这是通过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来体现、确认自己生命的过程,是对人本质规定性的肯定。其次,人是自然界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人的本质必须从自然中得到确认。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提出自然必然是人化的自然,即人与自然彼此互为对象,对象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得以连接的纽带。人在对象性实践中,依照自己的现实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对自然加以认识与改造,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自然对人本质属性认可、转化为自然一部分的过程,这种被赋予了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然又通过“自然界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把人的本质再次表现出来。

3.人与自然于实践中实现统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桥梁的实践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实现了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在自然界中索取;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客观实在的两类事物,一方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证明另一方的存在,所以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下,自然界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外在力量,即人根据自然界特有的规律、根据人自身需要对自然界加以认识与改造。这种需要的产生不是来源于人与自然的其中一方,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合力,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彼此需要的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关于“对象性关系”蕴含的应有之义。

4.异化劳动视阈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劳动者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维度进行考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极易产生异化自然。从应然角度看,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本身,劳动者从中得到承认,在生产过程,由于不存在外在压迫,人们劳动应是幸福的;但从实然角度看,该劳动已不是自我确证与满足,而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人类遵从内心本质力量丧失的过程,是作为确证人类本质的自然消失的过程,于是这样的自然仅是一个工具化、异化的自然。在一个以“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特征的社会里,会产生对社会需求的失控,充斥着人类对自然无限的欲望,而真正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应是以需求而不是以欲望为主导,因为欲望无限,需求则合乎理性。

03 当代价值

《手稿》中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这并不代表理论生成问题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一时期的现象,同时也不代表我们国家在发展中不会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理论所带来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离不开生态教育,以知促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应有之义。《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辩证的方式一方面证明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从人的本质视野出发认识到,自然界在对人的本质属性确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证明人与自然界绝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因盲目改造自然而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的问题,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正确的自然观未能深入人心,因为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自然保护意识对每个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状态的自然观依然萦绕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消除这些极端自然观,需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加以重新认识,需要进行全新的生态教育。一方面可以把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教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另一方面,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形成保护环境的现实行動,即不仅将其作为道德层面的追求,还要把环境保护当作法律层面的义务,意在促进人们把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在《手稿》中,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人与自然关系对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作用的结果。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面临环境恶化的境况,虽然还未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带来的影响,但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影响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调整解决。一方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此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时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精华,夯实理论基础,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今时代下的指导作用,把生态理论与现实生态问题相结合,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自然界手稿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