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观探析

2019-11-14 17:05王婷婷彭忠信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文明群众

■王婷婷 彭忠信/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主体观。

一、生态文明是人民生活福祉的新期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我国的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不够高,因而采取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尤其是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更加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也造成不利影响,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出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状况,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我们应该把它摆在重要位置和议事日程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不再局限于对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追求优美的环境也成为当下人民渴望的生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认为,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极大提升,温饱问题解决了,人民对生态文明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福祉的新期待。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蓝天、地绿、水净成为人民生活福祉的新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新时代人民对生态文明生活的新需要,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的生态需要,就必须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土地流失,归还农业更多良田,给自然更多修复的空间,秉持有污染早治理,与自然共发展的新目标,用创造生活之美和环境之美来铸就民族精神之美,提高人民获得感,为后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新追求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幸福,就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非常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指数。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我们党能否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要、新期待、新要求,则是一个新的严峻考验。

面对新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从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坚持党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环境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生活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和精神需求,还有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我们党为人民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活环境,便成了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新的工作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新追求。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金钱无法替代的,只有积极回应人们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盼,切实牢记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宗旨,坚持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服务目标,才能真正彻底做到为人民谋幸福。

当然,在生态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价值追求。过去有些领导干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搞地方保护主义,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只求GDP,忽视保护环境,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不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做法都是不行的,都必须坚决涤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每个党员干部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重要位置,开拓创新,奋发图强,通过生态建设造福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企业管理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使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把建设美丽中国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有找对方式方法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回应人民的愿望,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是一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又是有赖于能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有办法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要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秉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积极顺应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积极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当中。良好生态不仅可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识,同时以人民为主体的观点也是衡量政治观点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强化人民主体意识,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的必然途径。

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群众工作方法。对各类建设项目首先要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把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环境隐患解决在决策之前。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宏愿,还必须强化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及生态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使其形成统一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共同的生态建设合力,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驱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落实群众监督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多方协调,加强监督,尤其要激发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要建立起生态建设的有奖举报制度,让人民群众利用微博、网站、热线等来确保相关信息的流畅,确保监督的有效化。对人民群众提出的环境保护意见要及时征集归纳,对一些好的建议要及时采纳和吸收。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利用信息机制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公开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各类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同时也能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和信息,让人民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也能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文明群众
请文明演绎
多让群众咧嘴笑
漫说文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对不文明说“不”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