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辉煌70年巡礼

2019-11-14 03:09文/辛
中国食品工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食品工业食品发展

文/辛 卫

从1949年到2019年,伴随新中国的成长壮大,中国食品工业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70年,中国食品工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经历沧桑巨变。70年,中国食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与时俱进,开创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食品工业积贫积弱发展缓慢

中国近代意义的食品工业, 始于清末进口制粉机械进行的面粉加工业, 不仅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且发展速度缓慢。

20世纪50年代,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基本属于传统作坊生产方式。仅在中国沿海一些大城市有少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食品加工厂,所用的设备几乎全是国外设备,而粮食加工厂情况略好于食品加工厂。

此阶段的工业化生产的粮食加工厂,主要是以面粉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为主。但同样,面粉厂所用的设备也几乎全是国外设备。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食品加工积贫积弱,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专门生产食品机械的工厂。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成立,

自此新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拉开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食品工业基础薄弱, 不仅发展起点低、发展缓慢, 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水平也很低。这一阶段全国食品消费都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 并以初级农产品消费为主, 加工食品消费比例非常低。

事实上,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食品生产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供应严重短缺。1952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仅有82.8亿元。年产值低下,食品供应严重缺乏,全行业投资严重不足,是当时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

20世纪50-70年代,食品工业发展开始提速

20世纪50-70年代,在国家发展中把握机遇的中国食品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全国各地新建一大批食品加工厂,尤其是面粉、大米、食用油的生产加工厂。在多数主要的粮食加工厂中,基本上实现了初步的机械化工业生产方式。但受当时国民经济和工业基础的条件限制,同期的食品加工厂尚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的生产方式,机械加工仅用于一些关键主要的工序中,而其他生产工序仍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

需要看到,当年正是源于新中国利用有限的资金,兴建了一批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才为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与此阶段食品工业发展相适应,国家专门加工生产粮食的企业和食品机械的制造厂,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

研究学者指出,中国机械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壮大,令食品机械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机械工业门类,从而保证国产食品机械制造基本满足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为此阶段实现食品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食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中国食品工业获得飞速发展,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

当期食品工业已有成绩单,并未让人感到乐观。相较1978年,中国食品工业增长仅有的6.9%的数字相比,1990年中国食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仅有25亿元人民币, 食品工业产品进出口额仅分别为44.7亿美元和71.1亿美元。从主要产品来看, 加工食品主要集中在糖、食用植物油、啤酒和卷烟上, 1990年分别仅有582万吨、544万吨、692万吨和3298万箱, 较1952年年均增长了2.4%、2.2%、2.6%、6.9%。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由于之前食品工业结构及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中国经济整体仍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200美元、400美元的低水平发展区间, 保障基本温饱的饥饿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在开放初期,食品工业没有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食品供应仍严重短缺, 大多加工食品均需凭票购买。

为满足全国人民实现温饱生活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食品工业首先着力发展有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其中粮油工业经过技术改造,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扩大。1985-1990年,大米增加年生产能力846万吨,面粉年生产能力增加1351万吨,植物油油料年处理能力增加598万吨。粮油生产增加,精米、精面、精炼油的比重提高。

1979年7月,中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1980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港合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随后几年,单一的国有经济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崛起壮大,民营企业服务居民、服务国家,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1981-1988年,中国食品工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先后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德国、丹麦、荷兰、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引进了一大批加工面粉、大米、植物油、肉类等为主的单机和生产线,从而将全国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在许多方面已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斐然。

1984年起,京、津、沪富强粉敞开供应,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屠宰和肉类加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屠宰猪、牛、羊的能力1990年比1980年增加5692万头,并增加了分割肉、肉制品、副产品加工的能力,冷藏库容量1990年比1980年增加130万吨。国家对制糖工业的发展予以充分关注。80年代初,中国调整经济政策,增加进口粮食来鼓励糖料集中产区发展生产同时,重点支持对制糖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建、扩建。

期间,为了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奶类产量及乳制品产量也迅速增加,使城市居民“喝奶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人民日报》在1989年国庆前夕报道说:“建国4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食品供应充足,丰富多彩,连续二三十年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各种食品基本敞开供应,我国食物供给基本满足了人民温饱型生活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食品工业支柱地位凸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遇, 加上20世纪80年代技术装备引进和加大投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食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特色日益明显,产业融合日益紧密,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食品工业的发展开始全面提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食品工业拉动第一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000年,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来了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期。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抵近1万亿元大关, 较1999年增长了35.6%, 进入了新世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超过1万亿元,2005年超过2万亿元, 2010年超过5万亿元, 2013年超过10万亿元, 15年间年均增速达19.3%, 大部分年份年均增速均超过15%, 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统计显示,200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835.3万吨,味精产量70万吨, 柠檬酸产量37万吨, 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28万吨,啤酒产量2231.3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产量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在此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9647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收入的10.3%,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40年,食品工业脱胎换骨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食品工业正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决策和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是快速发展,总量扩大,食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1978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472亿元,2017年,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4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240多倍。是国内外主营业务收入唯一超过10万亿元的产业。

统计分析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食品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之后,食品工业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1.27万亿元;2015年和2016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5%、7.2%, 与当年GDP增速基本持平。

40年改革开放,食品工业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是适应市场,促进消费,食品工业成为重要民生产业。伴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在产值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中国食品工业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新兴产品、创新品类不断涌现,中国食品的产品家族日益丰富和壮大。

根据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食品工业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4个大类、21个中类和64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众多细分产业和丰富的产品供应,有效保证了14亿人口对安全、营养、方便食品的消费需求。

三是创新升级,外资引入,中国食品工业诞生众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40年间,食品行业陆续涌现一批国有及民营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以及勇立潮头带领食品行业发展的成功者。外资食品企业和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外企或开展品牌营销,或投资建厂,或兼并整合,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进者。

四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中国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先后共修订食品安全法等10部法律法规,制订20余部食品安全部门规章,以及小作坊与食品摊贩管理性法规。

五是扩大出口,投资海外,开始布局全球市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不断融入国际市场,食品企业通过产品出口、文化输出、海外建厂或并购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等收购外企股权,开通了从海外产地到国内销售地的国际通道;双汇、张裕、伊利等通过并购以及战略合作,搭建了全球的资源体系,成为全球品牌运营商;茅台、五粮液等打入海外主流市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销网络,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新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进入新世纪, 中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 稳中求进,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已由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由“吃饱、吃好”向“吃安全、吃营养、吃健康”转变。

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营养健康需求, 必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世纪的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食品安全、国民营养健康、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再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15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14—2020) 》等规划,对营养健康产业发展进行系统部署, 绿色有机食品, 低糖、低盐、低脂“三低”食品, 方便食品, 营养补充食品等营养健康食品将会发展迅速。

伴随中国食品法规和标准已较为完善与健全,食品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中国食品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中国食品工业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均是第一大产业。从国际上看,中国食品工业是世界食品工业第一大产业;从国内看,在国民经济工业各门类中,食品工业列第一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衡量,都可以说,中国食品工业已创造了大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结论。如今的中国食品工业任重道远,要践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GDP到2020年翻一番,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5万亿元, 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全面提升,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新时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不仅是关键期、转折期,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机遇期。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食品安全问题社会非常关注,群众普遍期待,企业责任重大,党中央国务院更是高度重视,提出应把食品安全放到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地位对待。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食品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公开发布。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负责人指出:《意见》是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

该负责人强调,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的放心”。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

长风万里劲,正是扬帆时。我们相信,走过70年辉煌历程的中国食品工业,将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型的食品工业产业体系,进而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可替代的、更大的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食品工业食品发展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PLC旋转灌装机控制系统设计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