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近水徽州梦 梦里徽州在绩溪

2019-11-14 02:44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5期
关键词:徽墨绩溪林长

绩溪美丽乡村

媒体印象:绩溪的山,山山有水;绩溪的水,水水临山;绩溪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处处透着尘封的记忆。一脚踏进绩溪,扑面而来的,是徽派文化浸染下的山水人文,怎么品,都品不尽,怎么看,都看不够。

专家点评:历史文化深厚,山水城风格独特,集山美水美和人文美于一体,乃徽派山水文化集大成者。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保留真山真水真情境,在坚守中继承,绩溪可谓美丽山水县城的典范。

绩溪的山,山山有水;绩溪的水,水水临山。水出于山汇于山又绕山而行,山涵着水牵着水与水相偎相依。这里的山,层峦叠嶂,高低错落,山形山势无一雷同。这里的水,居徽之巅,四水外流,宋代诗人杨万里盛赞:“泉从山骨无泥气,玉漱花汀作佩声”。近年来,绩溪县秉承“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的理念,精心打造美丽山水县城。如今,只要一脚踏进绩溪,整个人便陷进丽山秀水中。一轴多姿多彩的青绿长卷,绵绵延延向前铺展。

念好“山字经”

因为有水,绩溪的山生机勃发,意趣盎然,森林覆盖率达78.3%。这得益于政府致力念好“山字经”:大力推广林长制,增绿、护绿,扮靓秀美山川,精心打造森林城市。

在增绿方面,绩溪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2017年以来,山清水秀的绩溪县新造林7100亩,封山育林9000亩,修复退化林1万亩,森林抚育13.7万亩,义务植树57万株,实现面积合格率、苗木保存率两个100%。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全面整治非煤矿山、采砂制砂、农村小水电站,并对清退关闭的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寿带(鸟)之乡。目前,全县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0个,76个村全部为市级生态村,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掩映在苍松翠柏、绿水青山之间。

在护绿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县级林长19人,县级林长协助单位19个,管护面积约6.5万公顷,涵盖全县70%以上的林地面积。设立乡镇(场)级林长104人,村级林长118人,组级林长497人,实现县乡村组四级林长全覆盖。同时全民动员,实施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把林长制纳入村规民约,切实增强全民护林意识;推行党员认养古树名木活动,为每棵古树明确一名党员专门管护;设立81块生态功能区公示牌,明确管护职责,公布联系方式,主动接受监督;聘请生态护林员、防火信息员、乡贤宣传员、社会监督员“四大员”620多人,形成了林长牵头、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经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绩溪县成为全国首批4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2018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PM10平均浓度、PM2.5平均浓度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市第一,跻身全省10个空气质量最好县(市)之一。

护好水生态

绩溪县另外一个迷人之处则是水色,地处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是新安江重要源头。境内河水资源十分丰富,遍布村庄左右的溪流像是柔美的丝带,环绕在连绵青山之间。然而,由于绩溪居徽之巅,四水外流,没有入境水,县域水生态保护尤显重要。

2008年,财政部、原环保部开始酝酿在新安江流域首推跨省生态补偿。绩溪县抓住机遇,启动扬之河重点河道综合整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一系列水生态项目。至2018年,全县共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4.09亿元,安排建设项目109个。通过项目实施,境内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出境水质始终保持II类以上。

2014年9月,绩溪又被确定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绩溪再次抓住机遇,把保护和优化水生态作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大力推行河长制。绩溪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不仅担任全县的总河长,还分别兼任两条河流的河长。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技防河长“四长同治”。如今,民间河长有138名,大到一条河,小到山里的一条溪,都有人“贴心看护”。

另一方面,强化污水整治。全面完成14处入河排污口核查和整治,对影响河水的3处市政入河排污口采取截污、分流等工程措施治理,对排查出的129个固体废物点全方位管控,对全县14家涉河道采砂制砂点进行全面整改,积极探索建立了全市首个县域内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有效管控了县域内河流水质。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4年中,绩溪累计投入超过了5亿元,在试点范围内基本建成了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水文化五大体系,初步形成了山、水、城相映成趣,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和谐之城。

塑好山水魂

绩溪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之一,有“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说法。在这里,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可能触碰的就是一段历史。

绩溪,既有有山皆奇、无水不秀的绿水青山,又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绝美古镇,还是名人辈出的徽文化重镇,徽墨、徽雕、徽菜、徽剧等均发源于此。也正因此,绩溪被誉为“安徽之源”。

多年来,绩溪依托山水之魂和人文优势,将文化、旅游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文旅强县战略,奋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中国最佳休闲养生两大目的地。

大力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5个1”工程,龙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式获批,全县精品景区增至30处,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尤其是集自然风光与徽商文化于一体的徽杭古道,成为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美食游、体验游、研学游蓬勃发展;以传统徽州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成徽菜文化产业园、中国徽墨文化旅游产业园、徽雕产业园,徽墨产业产值占全国市场70%以上;以徽雕、徽厨、徽菜、徽墨、徽商、胡适故里等为依托打造出了“雕刻时光”“徽州味道”“徽墨小镇”“徽商故里”等一批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和特色小镇。

大力实施“一乡一品”工程,形成了“月月有节、乡乡可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旅游目的地”。连续两年入围长三角自驾游10强城市。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绩溪,不仅完好地保存了这幅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美丽画卷,并且让好山好水好风光实现了应有的价值,惠泽全县人民。

猜你喜欢
徽墨绩溪林长
岚县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
达川区
安徽省林长制条例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坠星
虹关何处落徽墨
潘悦艺术作品
“鸡奶奶”的五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