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寄宿与否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2019-11-14 06:33施曼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高中生

施曼曼

〔摘要〕研究以福建省廈门市8所公立普通高中的872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探究高中生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师生、家长在选择寄宿与否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教育者培养学生心理韧性,促进其学校适应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维度在寄宿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高人际协助水平的情况下,寄宿将有利于高中生的学校适应。

〔关键词〕学校适应;心理韧性;寄宿;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9-0014-06

一、引言

“寄宿热”在于它满足了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一系列教育需求:学生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往返家校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高,双职工父母工作繁忙,上下学接送孩子负担太重。寄宿学校能解决远距离上学带来的不便,并提供生活和学习指导补偿家庭教育的不足;当代家庭中孩子的成长缺乏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依赖性强,寄宿学校有严格的食宿规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不正常的饮食和作息,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寄宿的集体学习和生活可以淡化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逐渐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培养孩子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孩子的集体意识[1-3]。以上优势,让寄宿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与肯定。

然而同时,寄宿也存在很多问题。与走读的学生相比,寄宿生离开父母在学校进行集体生活,活动空间相对封闭,自由安排的时间减少,亲子互动频率降低,社会实践机会减少,人际交往对象和社会支持更多来自学校内部,一些学生吃不惯食堂伙食,不满学校宿舍条件,不适应生活管理员的日常管理,不能融入宿舍集体,想念家人和校外朋友,等等[4]。学生对寄宿生活的适应程度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集体的认可,对学校的归属,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有研究指出,寄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环境适应不良、“早恋”问题、情绪抑郁焦虑等[5]。

学校适应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下顺利完成学业任务以及愉快度过学校生活的状况,学校适应良好意味着较好的学业表现和社会化发展,适应不良则意味着学业欠佳、情绪异常、行为偏差等问题,甚至预示着个体成年后会有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6]。学校适应的好坏密切关系着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是能够反映寄宿利弊的有力指标。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积极适应和良好发展。众多西方研究者一致认为积极人格特质、稳定的家庭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是使青少年免受逆境冲击,反能激流勇进、积极适应的“保护因子”。经研究,这些保护因子构成了心理韧性模型。而且心理学家们还赋予心理韧性以动态意义,如Rutter[7]认为心理韧性是这些保护因子与生活事件尤其是创伤、挫折等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动态取向赋予了改善和提高的可能,表明教育者对学生发展现状并不是被动的无计可施,而是可以着眼于培育学生心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健康发展[8-10]。查阅近年来的寄宿和心理韧性的研究报告,未见将寄宿作为自变量考察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的研究。只有个别研究者调查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编制了寄宿儿童的心理韧性量表。

为了进一步丰富寄宿、学校适应、心理韧性的研究,为了给师生、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寄宿建议,为了了解教育对象的学校适应现状和心理韧性水平,本研究拟面向东南沿海城市的高中生,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了解高中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韧性水平,探讨寄宿与否状况、心理韧性、学校适应的关系,即寄宿是否有利于高中生的学校适应,心理韧性又是如何调节寄宿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期深刻地认识寄宿、学校适应和心理韧性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为了保证样本的多样性,选取了福建省厦门市区、城郊,重点、非重点等8所公立高中学校,这些高中的学生均可自主选择寄宿或走读。随机整班抽取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但注意男女生人数均衡和高二、高三年级的文理科人数均衡,共发放950份问卷,回收87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8%。其中寄宿489人(56.1%),非寄宿383人(43.9%)。

(二)研究工具

1.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

本研究对学校适应的测量,采用我国学者侯静[11]以北京市高中生为被试编制的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该量表共82个项目,包含学习适应、同伴关系、学校态度、集体适应、孤独感、师生关系冲突、师生关系亲密7个维度。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大于0.80,且RMSEA0.05以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4,重测信度0.933。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符合”,5代表 “完全不符合”,学校适应良好的项目需要反向计分,各维度相加得到学校适应总分,总分越低说明学校适应越差,反之则说明越好。

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本研究对心理韧性的测量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12]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项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7个维度,前三个维度组合成个人力因子,后两个维度组合成支持力因子。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和0.81,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量表采用李克特 5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 “非常符合”,部分题目需要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的学校适应差异

考察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的学校适应及各维度得分差异的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的学校适应以及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寄宿和非寄宿状况对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无显著影响,见表1。

(二)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和学校适应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双变量分析,考察两两的皮尔逊相关性,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及各维度和学校适应及各维度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正相关,见表2。

(三)高中生心理韧性在寄宿和非寄宿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温忠麟、刘红云和侯杰泰[13]指出,如果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M为中介变量,如果Y与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则M为调节变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高中生在寄宿与不寄宿两种校园生活方式下学校适应的差异,并试图考察个体的心理韧性能否在两者中间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从理论和常识两个角度将心理韧性看作调节变量都更为合理。

温忠麟等提出有调节变量的模型(见图1)。参照温忠麟等采用的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当自变量为分类变量,调节变量为连续变量时,将自变量转换成虚拟变量,并将虚拟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处理,做Y=β0+β1 X+β2 M+β3 MX+ε的层次回归。如果MX的系数β3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

如表3所示,层次回归模型加入交互项后,交互项系数显著(β=0.061,p<0.05),且?R2=0.004,p<0.05,表明与非寄宿学生相比,寄宿学生对学校的适应受到心理韧性的正向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考察是心理韧性的哪些维度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分别针对5个维度进行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加入寄宿与人际协助的交互项后,交互项系数显著(β=0.088,p<0.01),且?R2=0.008,p<0.01。说明与非寄宿高中生相比,寄宿高中生的学校适应受到人际协助的正向调节作用。(见表4)而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4个维度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均不显著。

因此,可以總结出高中生心理韧性下的人际协助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为了解不同的人际协助水平具体如何调节寄宿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做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寄宿与否状况在高人际协助水平(M+1SD)上的简单效应显著 ,F(1,295)=9.90,p<0.01,高人际协助水平的情况下,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非寄宿生。寄宿与否状况在低人际协助水平(M-1SD)上的简单效应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低于非寄宿生的趋势,见图2。

(四)高中生人际协助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预测中的调节作用

分别将学校适应的7个维度作为因变量,中心化之后的寄宿和人际协助作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以探究人际协助在寄宿对学校适应的哪些维度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中系数显著(β=0.117,p<0.001),且?R2=0.014,p<0.001,说明人际协助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同伴关系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见表5;孤独感的回归分析中系数显著(β=0.074,p<0.05),且?R2=0.005,p<0.05,说明人际协助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孤独感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见表6;师生关系冲突的回归分析中系数显著(β=0.068,p<0.05),且?R2=0.005,p<0.05,说明人际协助在寄宿与否状况对学校适应的师生关系冲突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见表7。

综上可知,人际协助在寄宿对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孤独感、师生关系冲突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四、分析和讨论

良好的学校适应意味着较好的学业表现和社会化发展,而适应不良则可能意味着学业欠佳、情绪异常、行为偏差等,甚至预示着个体成年后会有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生涯等问题。

通过寄宿、心理韧性、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发现,寄宿对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有不利影响,β=-0.034,但在加入心理韧性后能够显著改善高中生的学校适应,β=0.061,p<0.05。分别将心理韧性的5个分维度加入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协助维度在寄宿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Espinoza、Gillen-O'Neel、Gonzales和Fuligni[14]面向高中生展开研究,得到结论:同伴的人际支持水平在友谊联盟对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的影响中发挥了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这佐证了本研究的结论。并且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了人际协助水平具体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对于高人际协助水平的高中生,寄宿环境有利于他的学校适应;对于低人际协助水平的高中生,选择不寄宿将更有利于个体的学校适应。

分别将学校适应的7个维度作为因变量,寄宿和人际协助作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协助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校适应的同伴关系、孤独感和师生关系冲突维度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由此我们可知,对于考虑是否要住宿的高中生和家长,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尤其是获得人际协助的水平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学生有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或者获得人际支持的能力强,将会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住宿生活中与同学老师的相处,并且减少孤独感体验,进而提高学校适应水平,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对于心理韧性水平不高尤其是不乐群、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寄宿是一个不太明智的选择。个体应注意加强人际互动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帮助促进学校适应。这一结论与Behaghel、Chaisemartin和Gurgand[15]的研究结论有异曲同工的意味,对于本身素质较高的学生,寄宿环境将有利于他的学业,而对于本身素质较低的学生,寄宿的益处并不能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