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学习散记

2019-11-14 04:04葛炳芳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料外语教学外语

多元的世界,语言是重要的桥梁。我的外语学习经历,从高中时期的ABC启蒙,到以外语教学为职业,可以说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基础外语教学之“重启”到如今几乎人人学外语这样一个时代的跨越。毋庸置疑,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回想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我感慨良多。

启蒙: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能学好英语,是因为碰到了一位好的启蒙老师——姚平老师。他语音纯正,教法多样,要求严格,耐心细致,又有人性关怀。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这种魅力有时就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

我那会儿上学,小学是“五年制”,初中是两年制。1978年,我作为第一批通过“全县统考”选拔的学生,去40多里外的学校上高中。“生产大队”要求我们好好读书,说到了1980年,也就是我们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我国就会实现农业机械化了,我们到时候要回来开拖拉机,建设家乡。

因為我毕业于一所农村初中,一直没有学过英语,所以我的第一节英语课是12岁离开家乡去上高中时才开始接触的。姚老师教第一节课时,我觉得那26个英文字母,他说起来真是好听得“惊人”。他的教学语言中还夹着几句英文的课堂用语,我一开始虽然全然听不懂,但着实佩服之至。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英语。

因为对老师崇拜,所以我认为只要他一说什么是有用的,我都会照做。有时,为了与老师“比赛”,我还会找一些句子 “考老师”,明知考不倒他,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国教材会议英语编写组编订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了初中英语统编教材,并开始投入使用。我高一的一整个学年就是学习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到高二年级,学习的是1979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过渡性的《高中英语代用课本》(共二册)。然后我就迎来了高考和高中毕业了。

除了他的教育方法让我记忆犹新外,姚老师也特别注意保护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英语教学节目,每天早上6点开播。姚老师让我在他寝室外面的走廊听收音机,我每天都坚持去,持续了大概有半个多学期。那时我学英语有股不怕刀山火海的冲劲,即使早上很冷,也觉得区区一点寒风算不了什么,我要坚持。要知道,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英语教育不受重视,我们既没有什么英语学习方面的音视频资料,也没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更没有如今先进的外语学习环境,所以那时能跟着收音机学英语已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回想当年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学习,我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崇拜,所以学习很自觉、很主动。那时,我总是期盼着英语课的到来,对英语和英语学习也一直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课前,我会主动地预习课本内容,努力记单词、背课文。这些都不是老师要求的,只是因为自己的“觉悟”高,想做得好一点,以便能与老师“攀比”。而长此以往,我的学习自然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和回报,体现在我的课堂表现和考试结果中。也许,这就是我学习英语间接的兴趣之源吧,这些间接的因素使我的英语学习之路有了持之以恒的动力。

入门:外语学习无捷径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这是全球智慧的结晶。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确实存在着资源匮乏的情形。但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愿意自己努力去学,正因如此,我的英语学习才有了进步的希望。回顾我的英语学习之路,我在学习方面的一大优点,可能就是愿意开口说英语。

我那时很喜欢模仿老师说英语,模仿教材录音。记得高一时,姚老师一度要教4个班,每周带24节英语课,后来改为教3个班,每周也有18节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姚老师自己动手在他所教的班里安上了喇叭,用老式的台式录音机,在早自修、午间和晚自修前的时段给我们播放教材录音,这正是模仿的好机会。如果学习英语时不模仿,只单纯地听录音,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熟悉的语料使我模仿起来也更有底气。而听没有教材的广播英语,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种意义优先的语言学习方式吧。同时,我们还需要向老师汇报听到(懂)了什么。有时候我们可能不完全懂要预习的语料,所以首先就要学会自学,这应该就属于现在我们提倡的自主阅读形式吧。当时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翻译练习和书面复述课文的练习,都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加扎实。可见,姚老师对我们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一样都没有落下。

我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我那时非常珍惜每天只有一节的英语课,这是当年我们唯一的外语学习环境。姚老师在课上经常会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或让学生复述课文后改编部分内容,再讲个新故事,又或者姚老师在讲台上放幻灯片,请学生看图说句子。这些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在那个外语教学刚刚重启的年代绝对是大胆而创新的。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写英语,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做事。然而,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把英语学得很好,只有那些大胆模仿且愿意背诵的同学,才学得更好一些。

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背诵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语言学习少不了模仿和背诵,孩子学习母语都有赖于这两点,更何况是学习外语。但是,模仿与背诵什么,如何模仿与背诵,都是有讲究的。口语的模仿讲究的是正确,当然也会刻意追求“腔调”;笔头的模仿则更重视仿写。现在看来,基础阶段的读写整合一定是从仿写做起的,这正应验了王初明教授的那句“语言要模仿,内容要创造”了。而背诵必然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是以意义贯穿背诵过程的语言复现。只有这样,背诵才能与语言和意义的内化相统一,对发展语言能力大有帮助。

入门阶段的外语学习,要争取一切看(读)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要“捍卫语言学习的机会”。正如同有句话讲的那样,“不怕别人怎么着,就怕自己学不好。”面子不是问题,当学习者有了这样的自信,才能有学好语言的信心。

总之,语言是需要积累并经常使用的。外语学习没有“速成”之说,更无捷径可走。

进步:学以致用需积累

外语学习的目标,就是用外语做事。做事,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打个招呼、问个路之类的,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英语更好地了解世界、表达思想。所以,多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初级阶段使用简易读物)、美文,以及一些介绍性的材料(如英美概况),甚至是系统地学习一下语法书,都是很好的。我高中时就曾买过一本英语语法练习书,书上有讲解、有练习,我从头到尾认真看完,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在我的英语学习经历中,除了一些文學作品,还读过像《上海市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读物(初级班)》 《英语知识读物·美国英语》《中英对照·英语格言菁华》(A Gem of English Proverbs)和Five Lectures on Chinese Poetry这样的书,这些书籍在我学习英语的不同阶段中,都给我提供了不同的营养。

听、说、读、写、译,每一项技能是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循环往复中慢慢提高的,而学习者自身的积累就是技能提高的重要条件。学习外语文化和外语的思维方式,其实都是在学习外语语料所承载的意义中得以实现的。同样,我们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了自己对中外文化、中外思维方式的理解与体验。

我在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科(现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上大学时学的精读教材是由许国璋、俞大絪和徐燕谋教授合编的《英语(1—8册)》。这套经典教材选材丰富,涵盖了不少经典作品。我们认真学习每一篇课文,既朗读,又背诵,到后来即便是三四页的长课文,我们读上几遍就能大概背下来了。当然,关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还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或者需要深入的自学,来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我认为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文学作品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可供背诵的语料,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好时代、坏时代”的片段,或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举世公认的真理”的片段。

大一时,我们的精读课老师要求每次上课前,都要由一名学生做一个英语的presentation。当时我不懂事,不怕挤占了老师的上课时间,一有机会就“大谈特谈”对班上一些事的看法,记得有一次,我的presentation讲了40多分钟,结果她的上课时间只剩下不到10分钟了。不过,用英语准备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运用,这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练习对提高我的英语表达能力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大量积累是语言学习进步的基础,学以致用是语言学习进步的法宝。

结语

学会一门外语,可以让国际交流更方便,可以帮助一个人拓展就业机会,开阔眼界,了解其他文化,提升思维力,促进创造力,使大脑转得更快、更好,也是出国留学的必备条件。

学会一门外语,就如做好任何一件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来打底。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时间投入是基础,学习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学会一门外语,就如做好任何一件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与努力总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

学会一门外语,就如同学好汉语一样,需要大量的阅读、背诵、模仿、输入、表达、创造……循序渐进,全面训练。在学习外语的道路上,这尤为重要。

葛炳芳,英语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

猜你喜欢
语料外语教学外语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