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官制度分析

2019-11-15 03:0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史史官时政

■何 捷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一、南宋时期的修史机构

修史机构在史官制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但是一直等到唐代开始建立史官,才正式设立了相关的修史机构,修史官这一职位也渐渐发展成熟,有直史馆、史官编修以及监修国史等职位。史料的分类大致有两类:撰述史料、记注史料。记注史料是指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客观的记录,不可以掺入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撰述史料指能够在经过人工加工之后能够表现出人类意识的相关阐述。能够体现撰述性特点的史料不名一格,在体系方面没有特殊的规定,着重于对相关撰述者思想上的传播,然而与记注性的相关的史料规行矩步,严谨地遵循对体系的相关要求,还着重于真实历史的保存。所以,在设置修史机构的时候,也依据这个特点分成撰述性修史机构以及记注性修史机构。

(一)记注机构

时政记房和记注案是南宋主要的记注机构,分别用作时政记和起居注。我国史书核心记载的是皇帝,时政记以及起居注主要围绕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行的准确记录,能够投射特定一段时期里面皇帝所出席的活动,这正为编纂正史和其他相关史书提供了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能够在记注机构中保存的史料都有着最原始和最客观的意义。

1、记注案

起居注指的是能够对古代我国帝王及其言行进行记录的书籍。在南宋,对起居注进行撰写的相关机构被人们称为记注案;北宋的时候还在沿袭着唐代的相关制度,南宋时期沿袭的是元丰改制后的官制,在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设立记注案。所以,南宋的记注案就取代了起居院,而其中的起居舍人和起居郎也分别属于中书和门下。因为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和起居郎的绝大多数官员都兼职侍郎,所以才有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权利。

2、时政记房

时政记是将君臣商讨的重要政务和军国大事按照年月日进行详细记载,为修撰实录和国史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最早的修撰是在唐朝的武周时期,到了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也同样重视时政记得编纂。北宋时期,中书省和枢密院负责修撰时政记,被并成为“二府”。在元丰改制之后,中书时政记改称为三省时政记。南宋时期的时政记房依然采用元丰改制之后的制度,分为三省时政记房以及枢密院时政记房。中书门下省负责时政记房,中书门下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合并而成的,主要负责对时政记编纂情况的监管。同时,南宋时期的时政记房在建制方面做出了整顿,对人事任命以及缴进日期进行了规范。

(二)撰述机构

南宋关键的撰述机构包括玉蝶所、会要所、国史院、实录院以及国史日历所,分别修撰玉蝶、会要、国史、实录以及日历。倘若有相关需要,还会根据该事务的具体情况设局,书写成就废除该局,宝训修撰以及圣政修撰就是遵守这些制度。这些史学和记注书籍创造了南宋种类繁多又能够互补的诸多史籍。

1、国史日历所

日历是指用时政记以及起居注作为参考,再依据各司所记载的文献选取编年纪传体系的长编史书,即正史的前身,同样是编修其他各类史书的关键性依据。在宋代,倘若机构进行的是编纂日历的工作,这就是日历所。

2、实录院

实录指的是记录了对各个皇帝在位时资料的编年体史料,理应由皇帝驾崩后的继位者下达命令后再让史臣修撰,倘若没有特殊情况,都会用该皇帝的庙号或者谥号作为书的名称。最早的实录经考证是出现在南朝梁,那个时候的实录尚且属于极为个别的情况,也没有负责的相关机构;到了唐朝,在史馆的设立和实录院的尽职尽责下,对于实录的修撰也逐渐迈入了正轨。在南宋,实录的编纂发展变得愈加成熟,基本上来说,每一位皇帝都有着自己的实录,能够进行实录编纂的那些机构就叫做实录院。

3、国史院

国史指的是由当代人编纂的当代的历史,并且有着官方的肯定,从而作为正史流传下去。我国古代最早的国史编纂始于东汉时期。到了魏晋时期,也设有专门机构掌管编纂国史。唐朝的时候就设立了史馆,那时的国史编纂已经称得上是成熟。到了宋朝,国史也得到了同样的重视,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国史院。

4、会要所

会要指的是以某朝代的风俗民情、历史地理和国家制度等作为主要的收集内容而制成的典章制度这一方面的史书,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唐朝时期,编撰会要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并没有专门负责这一部分的机构。直到宋代,修史机构才开始变得繁荣,设立了编撰会要的专门机构——会要所。从此,会要的修撰开始系统化、成熟化。总之,会要所在宋代,是极其重要的机构。在宋代之后基本上没有再设立会要所及相关机构,从而作为宋代所独有的机构,充分彰显了属于宋代的特点。

5、玉牒所

玉牒是指对皇帝宗族以及世袭之间的关系来记录皇族事务和皇帝活动的编年体史书。由于其记载的内容有关皇室,玉牒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只要不参与编纂玉牒,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内容。而负责玉牒编纂的玉牒所,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其受辖于皇族的宗正寺。玉牒在南宋发展地最为迅速,无论是设置机构,还是任命官员,都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宗正寺和玉牒修书的有机结合,让皇族与史学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提高对玉牒这种秘籍所包含的价值的重视程度。

二、南宋选任史官

史官在我国史学的蓬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宋朝时奉行文官治天下,特别关注修撰史书的工作,如此才能把书写历史的资格牢牢地把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南宋是在结束了靖康之难后才建立的朝代,宋高宗在刚一稳定南宋政局的时候就开始了史事的工作,开始重建完善的史官制度。由于南宋与外敌对峙的特殊政治状态,在选任史官的时候通常选取的都是政治方面的有功之臣,或者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此外,还严格把控史官的才学,往往要求是进士出身。

(一)皇帝任命

皇帝任命指的是在规定程序的规范下,并且得到皇帝首肯后才能上任的官员,从而使皇帝能够在严格的监管下任命官员。在选任史官的时候,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任免任何类型史官的时候都不可以想着摆脱皇帝的监管,从而保障编纂史书的规范,增强其控制史学。皇帝任命的主要有记注官、撰述官及其他相关职位。

(二)皇帝召试

皇帝召试这一选官方式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命官员,通常情况下是皇帝来亲自执行。到了南宋,通过召试的考核被任命为史官的案例很少,也就是说一旦经此任命就代表了极为特殊的荣誉。凡是能够召试的人,通常情况下都有着很高的才能,但是缺少为官的经验,大部分都是由初级官员开始做起。虽然他们的官职比较低,但是因为他们都是皇亲国戚,这也可以说是他们及其家族的荣耀。

(三)他官兼职

他官兼职这一方式指的是在皇帝批准之后,让原有的官职兼任另外官职的。从史官的角度来看,就是让有史学这一方面才能的官员来兼任修史这一任务,从而设置了兼职史官。在南宋,这些史官除了极少部分是记注官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撰述官。而且在排除了著作官之后的撰述官也基本上都是由其他官职的官员进行兼任的,特别是实录院和国史院里面的史官。还有史官和玉蝶所里面的史官。

(四)他官举荐

举荐保任的这一选官方式是南宋选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为了能够弥补无法了解下层官员才能的这一弊病,宋朝的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高级官员推举保荐的中下层官员。由于南宋安逸于盘踞江南,所以更为重视有特殊才能官员的举荐。对于史官来说,可以进行他官举荐的人员既有撰述官,还有记注官。

三、南宋官员的相关职责

南宋作为一个局势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相互割据的朝代,在安全渡江之后就偏安一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对峙。在宋朝注重文治的政治氛围中,南宋时期的史官在修书时有着更加浓厚的政治色彩,以皇帝为中心,并且在皇帝严格的监控之下。具体来说,南宋时期的史官的具体职责包含宝训及圣政的编撰、玉牒及会要的编撰、国史及实录的编撰、日历的编撰和记注的编撰。

四、结语

南宋王朝,十分注重历史,调整修史机构、严密多样地选拔史官、继承和发展修史职责,构成南宋独特的史官制度,为后人留下了详尽的史料,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国史史官时政
英文摘要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史国史教育的思考
中国关工委138个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
时政要闻
国史新记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时政
时政
尊严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