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以地信学院为例

2019-11-15 03:04谷家川孙建康孟瑶瑶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学院培训

■谷家川 孙建康 孟瑶瑶/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一、“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校内实践,引导课程革新

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时,过多的理论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帮助很小,因此,需要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调整,优化教学体系,借助学校的各种实验室设施,增加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的安排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践主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获取应用项目,利用校内的实验室设施,分配学生,完成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校内实践,实践的主要内容是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由学院安排,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和实验室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实践训练,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数据处理,利用已经学到的相关软件操作技能,由合作公司派驻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按照项目要求完成数据处理。同时,在与公司的合作项目训练中模拟公司管理制度,使学生提前接触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操作流程。校内实习过程中,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了解学生对于软件、理论等各方面的不足,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校内实践,学院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应用技能课程,在学生已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不同程度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上机训练,多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摒弃课本教程,教师进行现场演示操作讲解,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增强软件操作应用能力并掌握其原理及方法。

(二)学科竞赛培养实战创新综合技能

学科竞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能实现以赛促学,又能实现以赛促教越来越受到高校广大任课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每个专业的学科竞赛参赛的过程从组队、选题、准备资料、方案设计、学习和强化竞赛所涉及的知识以及成果的形成到终的答辩,每一步都夹杂着问题和困难,它涉及到所学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专业软件的实际操作,是对学生多门课程和实践运用的综合考察,也是对参赛者专业技能的考验。此过程能让参赛者加深课程理解,对软件的熟练操作,拓宽参赛者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院历来重视各专业的学科竞赛,每个学科竞赛都会借助学院新媒体、团学干部和动员会进行赛前宣传动员,争取每位同学都能知晓。然后按照三个阶段完成学科竞赛,一是学生自由组队,根据不同的组别寻找指导教师,自行拟题或指导教师指定主题。二是团队确认主题后分析确定基本框架,根据成员能力分配工作,做到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事干,共同进步。待完成个人部分后进行整体整合,调试。三是成果提交至学院,学院组织专家根据作品提出相应修改意见,修改完成后进入校级及以上比赛。学院提倡学生自由组队和鼓励团队成员高年级带低年级组成,目的是实现传帮带,低年级学生在参与其中,做基础工作,促进共同发展,让低年级的成员熟悉大赛流程,自主学习,来年有更多的经验分享,继而继承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三)“小学期”实习,亲身实践企业岗位

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国内很多应用型高校除了设置很多偏向实践性的课程外,通常选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工作一线,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多数高校为了不影响理论教学及课程的学习,通常的校企合作学生进企业实习都流于形式。这样的安排让原本很有实际性意义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更好的利用企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期”实习模式在地信学院应运而生。

“小学期”实习模式是学生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经过校内的实践应用性课程、学科竞赛等让学生有了一点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第四学期结束的暑期,学院联系相关企业,建立对应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相关的工作岗位。学院发布企业提供岗位的信息,学生自主制作简历,根据自己对相关企业岗位的认知及喜好投递简历,由企业组织筛选,最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企业岗位进入企业开始六个月的小学期实习,让学生充分融入企业生活环境中,切身体会社会工作,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开发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毕业实习丰富经验,明确就业方向

毕业实习是对应用型高校学生四年来所学的课程及实际应用的能力的一个整体检验,更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多少高校也有毕业实习,但为了就业率,多数高校对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只要学生交了就业协议,就不管学生是不是真的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地信学院开展集中式毕业实习就是将专业学生集中选送到相关的企业,实行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在与学院有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两个月完成毕业实习,对于进入企业的学生,学院定期组织专业老师去考察,让教师及时了解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鼓励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强化学生更契合社会的需求的实践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是自己社会的经历,经验的获取,更是自己步入社会的一盏明灯,引导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明确就业方向。

二、基于学生调查视角的“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对地信学院大一到大四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根据有效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关建议。

(一)完善“四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改善校内实践构成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到对于学院安排的实践效果,大一有62%的人认为实践很重要,作用性强;大二有50.1%的人对实践效果认知度减弱;大三有40.5%的人认为反复的基础性实践帮助不明显。该数据反映出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对大一学生有很大帮助,但随着教学各阶段实践教学的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观点出现分歧,作用效果呈下降趋势。多数学生反映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实践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实践内容集中于软件操作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需要注重在实践内容方面的改进,关注实践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实践内容应该随着教学的进行由浅到深,由简单的专业技能向更高技能实践过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2、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教学

对于地信学院不同阶段的学生掌握软件技能程度与理解程度的区别。对于调查显示有85.5%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教学,以及90.1%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年级逐步加强。因此应该从大一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到大四的高级实践能力培养发展的变化过程。78.2%学生认为将理论学习提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技能培训方面从浅入深,引导自身学习,增强自己对于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解。

3、优化小学期实习岗位配置及完善实习协议

(1)合理性安排实习岗位。通过暑期小学期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有80.4%的学生认为技能与开发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学院在与企业建立对接时,应该注意岗位安排的合理性,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应该合理分配岗位。(2)落实实习协议。在问卷调查中,有35.2%学生反映实习协议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些企业利用就业协议的漏洞,拖欠学生实习工资,任意加班等现象。因此,学院在和企业签订一个合理完善的实习协议对维护学生权利、提高学生“小学期”实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形式的多样性

1、以专业社团载体,开展技能培训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结合专业特点,成立专业型学生社团,并选配德才兼备的专业指导教师。调查显示76.4%的同学在参与了社团活动后认为,在参与社团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将课上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提前学习了其他技能,是巩固与开拓的结合。因此应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构建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社团文化活动,做到培训前期,选择专业教师或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培训讲师并积极备课准备;培训中期,严格控制授课内容,以学生视角传授学习知识以及经验,并设立监督人员;培训后期,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选出优秀学员作为下期培训储备,颁发结业证书。争取让学生带领学生学习,加强各个年级之间的交流,以先行者带动后进者,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

2、公开招募学生进入专业教师项目团队

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方法,譬如校内实践、学科竞赛、小学期实习、社团培训等,另外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也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因为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是和专业知识挂钩,学生如果能参与其中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调查显示有93.3%的人认为能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拓宽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自己学习的效果好,说明绝大多数的人是希望能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希望学院能够在每学期开学公开学院教师的研究项目,并组织专业教师公开选拔招募学生进入自己研究项目。学生进入教师研究项目不仅能学习到自身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应支持和鼓励学生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坚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坚持树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组队开展专业相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提前构思内容,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利用整个暑期,深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调查与专业项目相关的数据;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完成暑期社会暑期实践项目。像这样的专业性社会实践益处良多,一些创新性的项目可以撰写论文发表,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亲身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中,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学院培训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海盗学院(12)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