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翻译人才的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探究

2019-11-15 08:32刘金萍信阳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材专业

■刘金萍/信阳学院

一、前言

我国翻译专业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显示了蓬勃的生机。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来,目前国内已有281所高校先后获批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其中,河南省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3所,位居全国第一。以信阳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高校目前已输送出多批翻译专业毕业生,但是根据笔者对信阳学院翻译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其他兄弟院校翻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了解来看,民办高校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设置有待优化、翻译教材与翻译资格证考试以及市场需求略有脱节,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不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等。

二、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

21世纪是文化软力量的时代,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未像当前如此重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所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技术的需求和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热情与日俱增。中国在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也逐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注意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甚至偏见仍然存在,这种交流障碍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西方人并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的现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翻译人才的作用更关键、更不可替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在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出一批融通中外的翻译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外交谈判、政治磋商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都离不开“译匠”的身影,他们在国家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文化出版传播工程,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防科技工业等重大项目中默默奉献,彰显了实力与担当。

但我们还应该感受到,我国的整体翻译实力尤其是汉英翻译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许多翻译者对中国文化本身解读能力有限,很难想象他们会翻译出能让别人理解、能让别人欣赏的优秀的外文作品。因此,要整体提高译者“中译外”的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其扎实的中文功底以及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解程度。”

三、民办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商贸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对英语翻译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要求日益提升。然而,由于民办高校翻译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并且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根据笔者对信阳学院翻译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以及对其他兄弟院校翻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了解,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引起相关教师、学者的重视和思考。

(一)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以信阳学院为例,其最新的2018版翻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中列出的翻译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一共19门,其中,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有4门,分别是翻译概论、英汉语言对比、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翻译实践课程有4门,分别为交替传译、应用英语翻译、专题笔译和专题口译。虽然专业选修课中还有联络口译、中西文化概论和文学翻译3门课程,但会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只选取其中一门开设。由于师资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开设的翻译实践和文化类课程偏少,并且在大一、大二阶段集中开设翻译理论课程。学生们普遍反映,翻译理论过于枯燥,尤其开在翻译学习的初级阶段,会影响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

(二)翻译教材内容滞后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选用的翻译教材内容与翻译资格考试以及市场需求略有脱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张培基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主编的《汉英翻译教程》,这两本教材虽在全国的普及度比较高,但其编写年代较久,译例和练习内容陈旧,且过于集中文学和政治领域,实用性不强。翻译学生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因此,翻译教材的建设应将引进与自编相结合,适当补充专家研究成果和资格证书考试范围,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三)翻译理论教学与实践比例不协调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翻译活动既是理论应用的充分体现,也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目前民办高校的翻译课堂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辅以随堂练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翻译学习的需求以及翻译能力的提高。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翻译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翻译实践需要在课外完成,例如进行翻译实务练习、收集资料、小组合作等。

(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强

提高翻译人才的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练运用外语、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队伍。“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非常灿烂的文明。对这种文化传统的珍视、爱护与继承是我们发扬壮大中国软实力的最重要的内容。文化输出的关键是“文化自觉”,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不熟悉、不了解、不热爱,又如何能够准确地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四、提高翻译人才中国文化意识的途径

结合民办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和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增强民办高校翻译人才的中国文化意识,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目前民办高校翻译专业学生中国文化意识薄弱的局面。

(一)制定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设置

本科翻译人才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翻译通才,他们应具备较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能胜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工作。建议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当增设涉及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课程,如经贸、商务、旅游、法律、科技等。也可让学生选修非外语类课程,如计算机、金融、传媒、法律等,从而扩充其知识面。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大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以及百科知识板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照本宣科,适当补充和讲解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有助于学生逐步成长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二)引进具有时代特色的真实性翻译教材

翻译教材是翻译课程的教学之本,承载着教师授课的课程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步骤等教学基本要素。因此,翻译教材的选用应根据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需求,与时代接轨,从学科建设角度统一规划教材的引进和编写。例如廖华英主编的《中国文化概况》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进行修订。不仅在各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发展的面貌,而且适时添加了孔子学院,莫言等当代文学家和新兴网络作家以及在国际上被津津乐道的《舌尖上的中国》。学校可以将教材引进和自编相结合,注意教材与教辅资料、资格证书考试与翻译普及读物之间比例的协调,不断丰富教材资源,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三)创新翻译教学方法,增加母语文化元素

翻译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进行自主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思维和学习习惯。教师在翻译课堂上应有意识地逐步增加母语文化元素,如中国的哲学、文学、科学、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武术、服饰、建筑、旅游等领域。另外,教师可以发挥导向作用,在课上布置好学习任务,列出网址和书目,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丰富的纸质和网络资源补充中国文化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日后从事翻译的过程中,自觉担当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四)开展中国文化相关学术和竞赛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和热情,学院和学校可多组织一些文化类竞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模仿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的答题模式,举办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举行关于中国经典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活动以及英语配音比赛。另外,民办高校应加强与公办知名学府之间的学术交流,邀请翻译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翻译公司的资深译员来校做学术讲座,满足翻译专业师生对文化类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翻译知识的需求。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获得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需要加强母语文化元素,翻译专业学生需要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将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充分展现给世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教材专业
教材精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部分专业介绍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专业修脚店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