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一语双关”现象研究

2019-11-15 08:03马学锋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客体话语主体

■马学锋/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一、语言的作用及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一)语言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的媒介就是语言。思想政治工作语言,即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为了更好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来经常运用的一种书面或口头语言。也就是说,这种语言形式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所使用的语言沟通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语言应该是一种在工作中实用性很强的语言,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语言风格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遵循相应的语言规范,一般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而提出来的。在新时期要加强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语言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与语言运用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密切的。随着西方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传播,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擅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学者融入当前电视报道中的先进感人事迹,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做了一样的报告,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却听之乏味,提不起兴趣。归根结底,除了学者的个人魅力之外,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有云泥之别,即所谓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语言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的研究,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实践维度下存在的问题及其语言转向

(一)话语缺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材料转述式语言、灌输式语言、独白式语言、规范约束式语言,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追求的是针对性、新颖性、幽默感、时效性和可接受性,讲究从显性的意识形态教育转向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所以无论哪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教育客体索要表达的意愿均需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这就要求教育主体的语言要尽量的通俗易懂,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连乡村老妇亦可领会其中的涵义,这样受教育者一听就懂,更容易接受了。

(二)实效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与客体进行对话或教育时,要针对客体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或建议,才可以解决好问题。而不能只打“官腔”,说“套话”,想当然的处理问题,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时,需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从而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避免对话坠入“话语裂谷”,使二者的对话达到一种良性的状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语言要有针对性。

(三)承载缺失

语言的交流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活动,主体希望能够对客体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样的,客体也希望领会主体的原意。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备承载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教育信息,须言之有物。一些官员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往往以一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的姿态,采用命令的方式和家长式责骂的方式对待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还会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而人是感情的动物,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主客体之间只有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后,才能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维度下的语言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比较浓厚,在思维方法上缺乏逻辑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只是单纯的强调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病理性的说服教育,使得主客体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交流壁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其话语缺失、实效缺失和承载缺失的问题。为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低效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其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认真和严肃的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问题,因而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得采用一些让教育客体容易接受的方法。

1、教育主体的角度

思想的承载体时语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就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其话语表达的主体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素质和意识。语言艺术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打开教育客体心灵窗户的关键。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主体只有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才能够与受教育者进行比较顺畅与和谐的沟通,可以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动有趣,受教育者才会更容易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教育客体的角度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须充分考虑不同教育者的年龄、性格特征和性别等等相关的因素。教育者应该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语言艺术,从而解决好教育客体的思想问题。如果我们不顾个体的实际情况,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就会严重损害教育客体的心灵,同样也会影响教育主体的形象。春秋时期,管仲曾曰:“善气迎人,亲如兄弟。”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更有“平易近人,人必归之”之语。

此外,若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因为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并非是良性状态,因而必须消解教育主体的话语霸权,实现教育客体话语权的回归。

3、社会环境的角度

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的时候,除了考虑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相关情况,我们还应记得话语需要与相应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在不当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不但不能收到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时代是一种社会的总体环境,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用的因素之一。每个时代都会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对于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多数为政治话语和权力话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并未突破原有的政治话语和权力话语的约束,主要还是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层面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言此意彼”现象在实践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言此意彼”现象,即是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一语双关”作用,这种表达手法一般适用于不便说明的情况或者是特定表达的含义,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融入幽默风趣和生动活泼的因素,以一种委婉地方式表达出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谐音双关”的运用

语言的谐音双关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再诙谐幽默的气氛中晓谕道理,使听众受益匪浅。例如周恩来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上的讲话中就说:“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在这段讲话中,周总理用“导弹”、“捣蛋”两个词谐音相同,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不同的人才应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语义双关”的运用

语言的语义双关是指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以双关的修辞方式可以委婉的暗示对方,既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又为对方留下了一定的颜面,可谓是一举两得。把双关灵活的运用到口语中来提高口才,首先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肚子里没多少知识的人,说出的话不单没说服力,也不可能灵活运用双关。 其次加强生活积累,这就要求我们说话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这样话语才有人情味儿。最后,把握时代脉搏,现在的社会进步很快,只有紧跟时代步伐,说出的话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总之,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是否是合适恰当的。正如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为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水平,把握好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着力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特色语言,以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客体话语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画与理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浅议犯罪客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