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阅读素养生成因素分析

2019-11-15 04:43田秋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互联网

田秋玲

摘要:阅读素养对个体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沟通协作及未来的人生走向意义重大,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地基。通过对广州市某两所小学发放100份问卷,探究在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生成因素,厘清小学生、学校、家庭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体自制意志的黄金时期,将“润物无声”思想融入学生的阅读生活、阅读教育中,将更好地促进其优质阅读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核心素养;阅读素养;PIRLS;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231-03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即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2006年时对“阅读素养”做出的定义如下:“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另外,在2016年的测试中融合电子技术开发了ePIRLS测试项,即在线阅读测试。从国际趋势看来,互联网+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一、广州市某地区五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依据现有资源对广州市某两所小学共1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时间为2018年9月14日下午,当天回收,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3%。

(二)结果分析

1.阅读兴趣。结果显示,有74%的学生对阅读兴趣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完成阅读及实践活动时的主观能动性等,进而影响其语文成绩、社会表现等现实情况。例如,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在A等级的学生仅占7%,而成绩在D等级的则显示有23%。这说明阅读兴趣深刻影响甚至制约着阅读水平。

阅读兴趣也与学生的阅读时间息息相关,有63%的学生每天额外阅读的时间低于30分钟,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为47%,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面的学生只有5%。这表明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并非不乐于花时间读书;而越花时间阅读,个体所收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量、成就感等又愈加促进了其源源不断的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环境,94%的学生会选择在家、图书馆、教室、书店等适合读书的地点,但在工具的选择上以电子阅读器居多。学生在进行互联网+阅读时,互联网+环境也会不断影响其阅读时间、兴趣、自制力和所获取信息的程度;因此,在家庭阅读时,家长应首选纸质阅读,指导孩子养成良性的阅读习惯,提高其甄别互联网+环境中的真假信息的能力。

2.家庭環境。朱永新教授指出,阅读和家庭是教育的两大基石。在问卷结果中,有67%的学生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自己一起阅读,这表明了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也许本身就不喜欢阅读,不会为了迁就孩子而一起读书,或者根本不在意孩子的阅读情况,这也是目前我国许多家庭出现的非常显著的问题——只关注孩子课业成绩,而不关注自己给孩子带去了什么影响。其余37名学生在有家长陪伴的阅读过程中,也有41%的学生表示虽然一起阅读,但是家长与自己并不会做过多交流。

3.学校影响。这部分学生身边喜欢读书的人占61%,在这部分中又包含了同学、朋友、家长、教师等人员,因此这两所学校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积极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

另外,通过访谈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了解到,由于小学生的专注时间有限,因此不论是低学段、还是高学段,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及时切换各教学阶段;以兴趣为敲门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念,达到让学生主动朗读、讨论、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而非教师单方面说教,或教师催促学生表达出自己满意的答案。该教师还表示,兴趣是阅读的敲砖石,是开启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学校和家庭都应避免为了提高学生短期的学习成绩,而使其丧失了长期的阅读兴趣。

二、小学生阅读素养生成因素分析

(一)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核心要素

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将阅读素养概括为个体基于其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背景的知识或技能在群体活动中的实际体现。小学阶段的母语学习是个体接受系统学习的起点,良好的阅读素养是个体顺利度过学习生涯、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基石,阅读素养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和持续地影响个体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素养的形成水平。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核心培养要素应包括阅读兴趣与阅读自制。

1.阅读兴趣。始于乐学,从兴趣出发,并走向趣味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最好状态,也应作为小学生阅读的基调。“兴趣说”相关理论指出,兴趣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应将学有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和教育目标,将发现和发展学习兴趣作为任何教学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则。阅读兴趣是培养个体优质阅读的源头,只有这个水龙头是完好无损的,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兴趣之水涌出。

2.阅读自制。阅读自制,即个体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自我约束力,能坚持在自制状态下不断拓展阅读量、提升阅读技巧,并逐步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阅读素养。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体自制意志的黄金时期,通过群组阅读、阅读教学、家庭阅读等形式可以不断促进小学生的独立阅读与阅读自制,也是加速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文化自信的催化剂。

(二)互联网+环境因素

在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有35%—66%的学生不会放弃电子阅读,而有43%的学生则认为电子书会代替纸质书而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工具。互联网+阅读在拓展个体的阅读视野与信息量的同时,不仅发展了个体的阅读习惯,也不断地影响了其兴趣取向、阅读意志力、理性认知与筛选信息、沟通与交流意愿等。但是,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阅读极易走向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的境地。

根据PIRLS2016年测试中参与ePIRLS的14个国家的学生报告显示,学生们在使用电脑方面有很高的自我效能,并且,他们能够浏览适当的网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总体的国际趋势是好的,但仍然不能排除今后或将出现或者早已出现的弊病。

(三)学生、教师及家庭因素

1.学生——主体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储备,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其自身学习观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亦曾提出:“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在小学生主动建构阅读素养时,其兴趣的输入与输出至关重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阅读,往往比针对性阅读、有目的性的阅读更使人精神愉悦,并使个体更容易接受积极的阅读内容。

2.教师——领路人与阅读伙伴。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应是阅读方式的制定者、阅读内容的决策者,更不应是个体阅读效果的唯一检验者,这样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片面的。相反,教师作为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领路人,更应扮演好阅读伙伴的角色,辅助学生尽早形成积极合理的学习素养。例如:(1)以自学为导、指向自律之标。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预习文章,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这不仅能使小学生在积累词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优越感,并乐于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其筛选信息、沟通协作、汇总信息等诸多能力的不断成型。学生在独立预习时,来自老师的期许、同学间的竞争、个体自尊心、阅读兴趣等会不同程度地强化其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种驱动力转换为学习动机并不断影响着个体的自主学习力和自制力。经历过一段时间(几个月或几个学期)的持续性自主学习后,学生将从学习惯性中逐渐转变,做到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可以脱离教师和家长的过度管教,亦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断发展。(2)尊重学生差异、拓展个体独立的阅读思维。教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效果的好坏上。教师在通过课堂表现、周记、写作风格等了解了每一位学生后,在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时,应以鼓励与认同为主,积极引导为辅。(3)多元化评价。随着我国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探讨与实践,目前的课堂教学已不仅是以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教室中心为主导,而更加体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协作、沟通、汇聚。沟通、协作能力已是21世纪培养人才的首要能力之一。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课堂,汇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各位同学预先获得的认知与思维,课堂就是一个思想的大熔炉。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在积极肯定个体努力的基础上,鼓励个体给予接受或反驳别人想法的机会。课堂评价应避免受挫,需要来自语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等待——引导学生注入、存储,等待学生形成、释放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生生互评,会使学生懂得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沟通。

3.家庭——良性阅读的培养皿。根据中国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这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仍然属于阅读量匮乏之列。而在世界拥有图书和出版社的数量上、每年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一直名列前茅。犹太民族又被称为“书的民族”,这里的“书”则指的是希伯来文的经卷。在犹太教育成功的背后,有着犹太教对他们的深刻浸润,也是犹太民族善于思考和重视教育的结果。在犹太人看来,自己的一切财产都随时有被其他人掠夺的危险,只有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的、终身受用不尽的财产。

阅读会伴随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是家风端正的最好体现。家庭是个体生长、成长直至拥有独立人格的最初培养皿,在家庭教育与德育中,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古来有之的“孟母三迁”也告诉我们——言传的影响要远大于身教。

三、反思

(一)学生、家庭、教师三位一体

积极协调学生、家长和教师三者间的关系,彼此折中、相互融合,才能使学生走向更健全的阅读素养。

老师做好领路人,在教育学的光辉理论之下带领学生和家长走向科学、成熟的学习过程与习惯。家长做好后勤保障,保障老师下的功夫不至于荒废。同时,老师与家长也是学生最亲近的阅读伙伴、最信任的阅读分享者。

(二)将“润物无声”观点融入阅读生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原义为讴歌滋润万物的春雨,在此处引申为“阅读教育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个体”之意。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学的实践在最原始意义上,就是对儿童的关心和引导,在进行教育行动时需要成人拥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克制、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对情境的自信、临场的天赋。教育机智能做的事包括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受到伤害,让破碎的变成整体,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支持个性成长。

阅读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儿童接受信息开始,对于阅读的习惯便开始养成。家长和教师要在无意中有意引导、在有意中无意影响,因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嫩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堆一堆的泥土慢慢堆筑起来的;千里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阅读素养,就是从一个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https://timss.bc.edu.

[2]王春丽,顾小清.形成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文化——“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5-11.

[3]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46-50.

[4]賀卫东.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6):53-56.

[5]郭戈.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兴趣说”[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3-13.

[6]成尚荣.用好统编教材 实现学科与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8).

[7]http://m.gmw.cn/2018-04/22/content_28433959.htm?s=gmwreco&p=1.

[8]韩玉群.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08).

[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互联网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