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寻“本”之路落在“实”处

2019-11-15 10:08朱先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设教材情境

朱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跳出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现在的教材又改变过去呈现数学知识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生成性,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发现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因为有了这么大的可塑性空间,让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不知道究竟把握什么,究竟如何设计才算一节好的课,一节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的实效课堂。就目前笔者的体会而言,不管教材如何编排,课程标准如何要求,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扎实生长点,以知识的基本技能教学为平台,立足知识的根本点,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立足以生为本,实事求是地预设教学备案,就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得到发展,落到实处。

一、情境创设 ,实效为本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特别注重新课的导入:谈话式、活动操作、生活场景创设等等。都希望有个好的课前引入,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为新知做一个好的情感铺垫,为新知突破寻求好的载体。可往往因为对教材的把握不当,切题不准确,突破的载体牵强等原因让本来好的愿望显得拖沓无效,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体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反而因为更多的非数学信息的干扰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课例:

一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时,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超市里有许多蔬菜、水果、小动物公仔杂乱无章的摆放画面。”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啊?

生1:苹果好大好红。

生2:那只喜羊羊好漂亮,我也有一个。

生3:小动物们打算吃水果和蔬菜。

生4:老师我知道,兔子最喜欢吃萝卜了。

……

(这时已经过去了3分钟,老师看没有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就急忙往下引导。)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你们看到这么多的蔬菜、水果和小动物,想跟身边的同学说点什么吗?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5:老师我想知道哈密瓜得种多长时间才可以吃。

生6:我想问小熊,它愿意跟我交朋友吗?

……

至止,时间已经过去十分钟了,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氛围空前活跃,可这样的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究竟是培养了孩子看图说话的能力呢,还是真正意义上体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呢?其实,在情境创设出现后教师只要直接进入课题,直接提问“孩子们,超市里有这么多的公仔、蔬菜、水果,如果想要让顾客最快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你打算怎么摆放这些货物?”这样,学生才能有效自主地去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分类”这一生活现象,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和知识突破作铺垫,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得以融合。所以,即便有好的情境创设,还要注重问题的切入点,切不要让问题过于开放,该有针对性就得有针对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情境创设不能单看表面上热闹,单看学生的兴趣是否浓厚,应该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情境载体,不走形式,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其思维发展提供好的铺垫和平台。所以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起点,关注情境创设对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让情境创设行之有效。

二、扎实新知,基础为本

毋庸置疑,一堂好课会涉及方方面面: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学科素养……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要素毕竟有主有次,可真正在设计一堂课时,作为教育者,引领者,谁主谁次非常重要。在这么多年的听课、教研中,笔者有这样的感触,老师过多地注重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很难真正意义上为学生设计一节好课,多数情况下只注重自己课程设计的程序,整节课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安排,都写在教案中,附属在课件上,老师拽着学生走。为了体现知识点的思维性,体现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整个课堂练习层次分明,节奏在老师的控制下有序进行,不管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大课堂还是针对小部分尖子生的小课堂,都一味地为了整节课的完整性走下去。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课,备学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关注基础的生成和理解,万层高楼平地起,所以能起,决定在基石的牢固程度,多让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孩子自主地往更深层次走下去。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果过于在乎深层次的东西,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那就是冰上作画——一时好看!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案例: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了解了一半可以用[12]表示时,马上就让学生们开始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去产生[13]、[14]等等,為了让学生更多机会感知分数,还通过涂一涂、画一画、找一找多感官地让学生认识分数,看起来是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全方位地去感触,理解了分数,学生看起来会写也会涂。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是不同层次的练习一个接一个。可笔者有个疑问,学生通过这么多的活动和操作,真的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了吗?不是的,当学生真正在考试中或者平时练习时做到[45]表示什么,[12]等于[12]吗?这类题型时学生困惑了,老师也困惑了。有些学生能做却无从说清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在上这节课的初始,当学生明白[12]就是一半时,多让学生去体会生活中不同单位“1”的1/2,多让学生去说说其意义,多让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明白真正意义上的[12],多给学生找找生活中不同的[12],再给些许时间去创新新的分数,岂不是水到渠成?

再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老师过多关注化异为同,注重引导通分。可为什么要化异为同,为什么通分,異分母分数为什么就不能相加减,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去挖掘、去深究。一堂抽象的概念课和数理课就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为了多些思维拓展而一笔带过。笔者认为一堂新知课,更多的要关注的是知识的基础,是知识生长点,让学生从接触基础,理解探索基础,明理后适当去拓展。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去深挖,去让还不会走路的人跑一百米。而应该学会等待,学会为学生而教,为基础而学。深挖是练习课的事情,新知尤其是抽象的概念课,更应该关注基础,关注知识的根本点。

三、思维训练,以生为本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当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被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所以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较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要求更高,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不妨来看看“算法多样化”,这是我们大部分老师在计算课或者解决问题课上,用的最为多的,也一直觉得这样的方式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多样,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以生为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个课例,这是笔者听过的一节计算课:

例题是:25—7等于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出现了多种算法。于是教师花了将近半节课时间进行展示。

(1)25—1—1—1—1—1—1—1=18

(2) 25—5=20,20—2=18

(3)25—10=15,15+3=8

(4)15—7=8,10+8=18

(5)25—15=10,10+8=18

……

从形式看,解题方法多样,而且方法越算越多,是否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数学课改的精神。可课后我问了用第一种方法解答的学生,学生的回答是“我哪有这么笨啊,是老师课前要我这么算的。”笔者问了多个学生,竟然没有一个用第一种方法的,而且后几种算法(特别是第5种)很难说是学生真正意义上想到的。算法多样化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态度,它不是最终目的。虽然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不要为了自己的课堂顺畅、出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地位。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舍得放手,精彩资源往往在学生的生成处。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师不要强“索取”多样化,要多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从基础向纵深。由及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材正在或多或少遭受到教师的“冷”遇。前面我们已经做了说明:现在的教材改变了过去呈现数学知识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生成性,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发现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因为这个,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没了,创新意识超前了,教材却“冷”了。笔者做了调查,现在的学生极少数去关注教材,去课前预习,习惯了在不明的情况下接受知识。教师也乐意创新有个性地运用教材,乐意学生在没有任何质疑的情况下接触新知,顺应自己的教学设计,顺当地走下去。因为这样,让现在的学生在无思考质疑的状态下去接受,去顺应老师。学生的独立思考少了,盲目顺从多了,质疑态度没了,顺应式成了课堂思维固定模式,教师的思考成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没了等待,没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的只是一成不变的接受和顺应。课堂的数学味、思维性,不能停留在老师一方,而应该在备教材的同时,关注学生现有的思维状态,以及在本节课上存在的思维误区和潜能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思维的碰撞者,成为课堂学习的根本。

实效优效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一点、空间大一点、环境宽松点,要站在教材编写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来预设好备案,不纯粹走时尚和形式。在课改过程中,虽然教的形式变了,学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和更改,有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可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要关注知识的本位,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经验,在真正符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基础上去寻求好的,有利于学生乐学勤思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也能很好的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教材只是个载体,只是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活动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和练习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注重知识的本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义乌市大陈镇云溪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创设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