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篇中“道”的意蕴

2019-11-16 06:45梁佳怡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原道意蕴时代背景

梁佳怡

摘 要:《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篇,亦是其枢纽三篇中的首篇,它的地位、意义自然不同凡响。因而,《原道》篇的理解、把握对于《文心雕龙》整部文学理论的深刻理解、把握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这其中“道”的理解、把握更应当放在首位。笔者将依据前人对《原道》篇之“道”的意蕴的研究、“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作者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出笔者对《原道》篇“道”的意蕴的具体探究。

关键词:道;起源与发展;时代背景;原道;意蕴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严密、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该书成本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明珠,是第一部体系严密、“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这更使得刘勰以文显彰。其书共有10卷,50篇,包括四个重要部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即“文之纲领”、“论文叙笔”、“剖情析采”。

《原道》篇也称《原道(第一)》,由此可见其篇的重要性,当是为“文之纲领”的首论。因此《原道》篇的研究势必要推在首位,这般方能够为《文心雕龙》的研究开山拓路。而研究《原道》篇就不能不探讨“道”在篇中的意义和运用,理清了“道”在《原道》篇中富含的意蕴,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对《原道》以及《文心雕龙》整部书的研究与探讨。

一、中国古典文学历程中“道”的起源与发展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的一部不可缺少的论作,对其研究势必不能单独割裂于文学史之外。自然,对《原道》之“道”的研究探讨也应容纳于我国古典文学史当中,这样对其的研究探讨才能够经得起推敲。

“道”作为无形无体的哲学概念,提起多带有奥妙晦涩之感,难以对其做出确切地表述与形容,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但上溯其源,我们会发现,“道”在我国的文学历程中最先是因前人对宇宙物质的追求与探索而产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于是,“道”便以形而上的方式出现于我国文学史当中。先人在实际的探求中又作《易》而保存这种关于宇宙物质的形而上的追寻。这一点朱熹在《周易序》中有所论述:“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如此,“道”通过《周易》这一初始载体,寄身于卦爻彖象当中,“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并以形而上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而后,随着先贤的进一步探寻,“道”的内在涵义与后续发展发生了分歧,“孔老治学,本同于《易》。《易》言天地阴阳吉凶祸福,皆两端相对者,孔子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老子则审其两端而用其反。”如此,“道术已为天下裂”,在孔子和老子这里出现了儒家之道和自然之道。再后,百家之学兴起,文学继续发展,“道“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内涵持续扩大,对其研究探讨也不得不基于具体文本和话语。

“道“初始的产生是因对客观物质的探求,这种物质本体承载于《周易》,后又溶于孔老之学,并在知识分子手中不断扩充其内涵,如此,它不免在表诉抽象的概念之余,为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譬如产生依附于文学的抒情性文本,乃至推动文学的独立与创作的自觉。

二、前人对《原道》篇“道”的意蕴的研究

《原道》篇的研究对龙学的探讨有着关键性的意义,而《原道》所述以“文本乎道”为核心,因此,“道”的意蕴的探求是走进《原道》文本内核的关键步骤,前人先贤亦对此多有探寻。

1.道家之道

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主要为漆绪邦、姚汉荣等,漆绪邦提出“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学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论述的“文本乎道”之“道”应以道家之道来理解。

2.儒家之道

刘勰生于南北朝,正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而《文心雕龙》便作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年间。他在南朝亦曾为官,为帝王效力,作为士大夫理应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在写作中偏向用儒家之道也是常事,所以《原道》之“道”应当是儒家之道。而持有该观点的学者也是最多的。

3.佛家之道

这一观点的出现主要是从对刘勰生平的探寻中得出的。刘勰幼年便寄身于佛寺,精通佛理,并应梁武帝之召与慧震一同整理佛学经藏,晚年更是出家为僧。况且,南北朝时佛学盛行,刘勰生于此时,自然会受佛学影响。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主要为马宏山、张启成等,“其中一以贯之的作为佛家思想的‘道。”

4.兼具儒家和道家思想之道

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主要有涂光社和王运熙。他们认为《文心雕龙》中的“道”指的应当是自然之道,究其缘由,是因为,该书产生于玄学盛行的大时代背景下。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很难孤立时代的影响进行个人的创作。王运熙在《?文心雕龙·原道?与玄学思想的关系》一文中言及:“刘勰把自然之道和儒家之道融合归于一致,实际乃是当时玄学自然与名教和一思想的反映。”

5.兼具多家思想

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有李仰南、李泽厚等,他们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创作是受多种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是不能够将之固存于一家之思的,应当以融合的观点看待刘勰的创作思想。如此,《文心雕龙》中的纲领之纲领《原道》篇所述之“道“也不应该片面的归于一家之道。

6.自然之道

此观点的代表学者认为《原道》之道是为远古自然之道,是对远古先民自然崇拜思想的阐释。

此上种种观点皆是各学者依据时代特点、刘勰本人之经历与思想和《文心雕龙》中所透露的思想而做出的探讨,自有其得理之处,本文不做额外的评判。笔者也将在这些前人孜孜不倦地探求中所得的结论的基础上叙写笔者对《原道》篇之“道”的理解。

三、基于前人,探索文本,追寻“道”之意蕴

(一)《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与动机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是在南朝齐和帝末年,其本身也生活在南朝宋、齐、梁三朝,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知人论世”,因而,只有了解了刘勰所处的南北朝的实际情况,才能够针对性地、准确地把握他的创作动机和思想,进而才能够细致地理解他作品内容的意蕴。如此,唯有探讨了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现实背景和创作目的,才能够切实把握《原道》篇这一文之枢纽中的开篇之作的内涵,并推进至“道”在该篇中的意蕴。

自东汉建安至隋朝建立,此间四百余年,国家动荡,百姓困苦,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信仰崩塌,而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佛教学说在动乱与交迭中为文人百姓广泛接纳,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精神文化信仰体系当中。刘勰生长于这般佛学胜景之中,加之他因早孤、家贫而寄于沙门,与僧佑共居数十年,通读经藏,故而佛学在其身上有着难以消磨的印记,在实际生活与创作中自然而然地会被带出来,构成他的思想体系和创作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战乱,文人士子们亦不得安宁,加之门阀选士对寒门子弟的压迫,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之动机向文人士子的自我追寻与倾诉倾斜,文学开始产生自觉、创作开始展示个性特色,文学逐渐独立于政治教化功用之外,彰显其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文章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开始独立存在。由此,在实际创作中便多少会带出老庄自然之道,遂魏晋玄言诗大行其道。

随着文学自觉的产生和文学的独立,品评人物的风气被带入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创作的风潮。在刘勰之前,已有不少作家将自己的文学评论和创作理论散述于作品当中,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沈约的《宋世文章志》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相继产生。这为刘勰创作体系严密的《文心雕龙》提供了契机和借鉴。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是为“言为文之用心”,他以此为依据进行创作,不同于以往诸家的散论,他的创作“体大而虑周”,为文学的自觉创作提供了系统的哲学的依据。

圣人先哲对文学的创作已有超然的认知,至魏晋南北朝,文人们追求文学创作的形式美和个性特色,使得文坛多尚绮靡之风,重文轻质,尤以宫体为重。对于这一点,刘勰认为其缘由在于“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诗歌写作中亦是“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河晏之徒,率多肤浅”,文章的创作上更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力穷而追新。”面对这种重心偏颇的文学风气,刘勰试图通过自我的创作“反末归本”、“还宗经诰”。

刘勰本人是出生于官宦之家的,纵使他早孤、家贫,可是骨子里先人流传下来的血脉是固然的。因而本质上说,他虽自幼寄身佛寺数十年,并精通佛家精义,但他与儒家学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渊源的。且刘勰“笃志好学”,在《序志》中也自言:“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由此可见,刘勰本身是有做一番大事的期望的。而他不论自出身还是后来入朝为官,都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自然欲成之志与儒家有着不可言说的关联。

(二)《原道》篇中“道”的意蕴之己见

从上述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本源来看,笔者认为《文心雕龙》的产生不应当是一家之功,当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与显现。因而,《源、原道》之“道”亦不应只是一家之道,而应当放在交融的背景中加以探讨。

究其根本,《原道》篇所探求的是“文”之源,而刘勰又在《序志》中演言及:“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因此,刘勰主张的是“文本乎道”。

在前文笔者论述了“道”在我国文化历程中的起源与发展,从中可以明确“道”的内涵是不断拓展的,因而对其具体涵义的探寻不应当脱离文本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应当细致研究,加以分析,以发掘它的真正内涵。

《原道》开篇言“文之为德也,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一命题,紧接着列举天地之文,称其“此盖道之文也”,由此可以认为作者此处将道与天地并论。因而,在此处笔者认为作者所写之“道”是为天地、是为自然。其后,作者从天地之文推及万品,认为“动植皆文”,并言此文“夫岂外饰,盖自然而。”接着,作者又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疱牲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在这里,作者言人文之始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太极”,再据作者的“文本乎道”的创作观点,笔者认为作者在此处是将“道”置于天地之前的。因而,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道”是指宇宙万物之本质与其自身具有的规律,而天地属于其中。

作者在论述“文”之自然之外,强调“无识之物”和“有识之器”,强调人文应当与自然之文一样具有自然而不矫饰的文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矣。”这就又将文从道之起源转移至写作要求上:要有文采,“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等;要有音韵,“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越,和若球锽。”这就为文的创作提供了文采、声韵方面的理论依仗。

在通过天文强调人文的必要性和要求之后,作者又从人文之起源讲起,“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视《易》为人文起源,“玄圣创典,素王述训”,阐述伏羲和孔子在人文产生中的开创性。又言《三坟》、唐禹文章、夏商周的人文之景,从“文王患忧”至“公旦多材”,写儒家人文之起源,“寫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故此处所言“原道心以敷章”之道应当是儒家之道。

作者在写作中将《易》视为人文之起源,而其中作者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系辞》,“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因而,作者是将人文的起源归结于天地神明意志的传达,圣人悟之,而有人文。这当中应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以“神理”表述人文起源,这就将“神理”一词与“道”共言,皆指神明意志。而刘勰所处时代佛学泛滥,其自身也精通佛经,与佛学渊源颇深,自然难以摆脱佛学对他的影响。此外,刘勰还是坚定的“神不灭论”者,此番种种,可隐隐窥见佛学对其创作的实际影响。

四、结语

故而,笔者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所阐释的“道”应当是作者一生所学所见相融合之产物,难以单独列出称其本质,这“道”既可以是道家之道,也可论作儒家之道,当中亦暗含佛家之道,是当时社会三教合一的一个缩影,为多家之言。

参考文献:

[1]孔祥丽,李金秋译注.《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2]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3]吴琼.《浅析先秦文学思想中的“道”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影响及其源流联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二期

[4]郭宝军.《?文心雕龙·原道?篇“道”义新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月刊.

[5]贾自明.《论中国古典文学中“道”的基本内涵》,《河西学院学报》,2009,25(1).

猜你喜欢
原道意蕴时代背景
编后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新品Intel芯原道M 7R通话平板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
《文心雕龙·原道》与圆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