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式呼吸法、胸腹结合呼吸法的生理动因和美学效应

2019-11-16 06:45戴佳荣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戴佳荣

摘 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是风格不同的演唱方法。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及语言等四个方面,而不同风格的演唱都离不开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结合呼吸法。二者发声特点、共鸣特点及咬字特点的生理动因,形成了音响差异、音色差异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胸式呼吸法;胸腹结合呼吸法;生理动因;美学效应

一、引言

声乐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及语言等四方面,呼吸是声乐演唱中极其重要的要素。

一般民族唱法大都运用胸式呼吸法;美声唱法大都运用胸腹结合呼吸法。这两种呼吸法,在演唱时具有不同的生理动因和美学效应。

二、两种呼吸法的生理动因

(一)发声特点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是声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呼吸方式,形成了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结合呼吸法不同的发声特点。

中国传统唱法大都采用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气息,运用胸式呼吸法时,胸腔通过骨肉结构联动的扩张动作使腔体内容积变大,形成气压差,使空气进入肺部,胸式呼吸法吸气时胸部和双肩明显抬起。

就声乐演唱而言,胸式呼吸法的弊端是吸气浅、气太短,难以打开喉咙,同时腹部肌肉与横膈膜乏力,影响声区的统一和音域的扩大。另外,运用胸式呼吸法发音时,特别是唱高音时,喉结缺乏稳定性,喉结往往会随着音高的增加而上移。

胸腹结合呼吸法是很多声乐演唱家所肯定的声乐呼吸法。胸腹结合呼吸法运用横膈膜、胸腔、腹部肌肉,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气息。运用胸腹结合呼吸法时,吸气时张开肋骨和下降横膈膜,从而加强了对气息的控制,扩大了气息的容量,使声音的强、弱、高、低运用自如。但有时,胸腹结合呼吸法吸气太深,容易失去胸腔肋间肌控制呼吸的作用,从而导致气息发僵和匮乏。

在中国,金铁霖教授是运用胸腹结合呼吸法的杰出代表,金先生创造的“通道”和“支点”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胸腹结合呼吸法的发声问题。

金先生提出“U通道”理论,这里的通道指歌唱中的“腔”,是歌唱中所用的共鸣腔管道。U通道从上到下比较流畅,唱歌时声音很容易进入头腔,气息稳定而深沉,容易连成一条线;另外,U通道没有明显的换声区,上下统一,既能唱低音也能唱高音。

金先生的“支点”理论能适应不同风格的演唱需要,“支点”是一种发声位置,是心理学认知层面的声乐“意念”。

“支点”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下、中下、中及中上支点;虚支点和实支点;前支点和后支点;大支点和小支点等。这些“支点”都是比喻和假设,不同的支点导致不同的音色。“支点”理论是为了平衡和解决歌唱时字和声音、音色统一的。歌唱者可以根据需要,演唱时可以靠前、靠后、向上、向下调整声音的“支点”,每个支点又可以通过大、中、小、虚、实的方位获得五种不同的音色;从而使歌唱能够传神入微、细腻精致。

(二)共鸣特点

共鸣指演唱者在演唱时发出的基音产生的扩大作用。声乐演唱时,发出的基音是微弱、细小的,共鸣就是通过声带的震动频率和自身的身体结构对基音进行强化,从而产生更加明亮悠扬的声音。呼吸方法不同,共鸣特点也不同,共鸣是美化音色、强化音量的方法。歌唱的共鸣方法大致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及整体共鸣等。

胸式呼吸法大都采用以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为主的局部共鸣。高音和换声区一般用假声和混合声,中低声区一般用真声。相对美声唱法而言,民族声乐讲究咬字字正腔圆,在演唱时要将字的着力点前移,以获得色彩明亮和亲切的音色。

胸腹结合呼吸法是头腔、口腔、鼻腔、咽腔、胸腔的“整体共鸣”。胸腹结合呼吸法和共鸣腔体的综合作用,使声音饱满、明亮、优美。胸腹结合呼吸法,使音色自如而统一,从而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咬字特点

语言的差异往往导致咬字方法的差异,从而影响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的差异。胸式呼吸法的代表是汉语,胸腹结合呼吸法的代表是意大利语。汉语以单音节语为主,一个语言符号有可能包括声母、韵头、韵腹及韵尾,声母(韵头)是字头,韵腹是字腹,韵尾是字尾。另外,汉语音节还包括声调,音节会产生平、升、曲、降的变化。因此,汉语的流畅性不如西洋语言,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性。

胸式呼吸法讲究“字正腔圆”,要求咬字清晰,演唱时分别注意字头、字腹和字尾。

字头咬清于前。在汉语中,声母(韵头)是字头,字头一旦发出,字腹要马上跟进,否则一个字由于字头的停顿可能会唱出两个音;字头发声时,力度要夸张强调,否则将导致发声含糊,出现“音包字”的现象。

字腹(韵腹)引长其中。字腹发音时要适当延长,延长字腹的目的在于定型字音。只有字音以字腹为中心,才能唱得响亮而悠远。字腹的发音是否清晰、准确,在于口型与用力的方法是否正确。

字尾收清于后。發字尾时,无韵尾的字音收尾时要保持口腔发音状态的稳定,以字腹渐弱的声音来收尾。有韵尾(n、ng)的字音收尾时要逐渐降低音量,体现辅音发声的特点。

以意大利语为代表的西洋语言主要是a、e、i、o、u,语言符号不像汉语“韵头、韵腹、韵尾”规律地排列,也没声调变化,因而语言流畅性很强。因此,胸腹结合呼吸法演唱时遵循共鸣规律,先立“腔”固定共鸣位置,然后按照声音形象安放“字”,也就是在“字”和“腔”的关系中更注重“腔”。

三、两种呼吸法的美学效应

(一)音响差异

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是歌唱活动最重要的基础。歌唱是由呼吸控制的,而不同的呼吸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音响差异。

胸式呼吸法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和缩小进行呼吸的。胸式呼吸法一般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扩展胸腔,提起肋骨,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胸腔缩小,牵引肋骨后降,空气从肺内呼出。因此,胸式呼吸法呼吸短浅,腹部保持静止,胸部膨胀,横膈膜不向下移动。胸式呼吸法喉部发声,咽腔念字,发高音时喉结不太稳定。由于胸式呼吸法气量不足,并且缺乏“整体共鸣”强化音量的特点,因而胸式呼吸法音量较小,力度较小。

胸腹结合呼吸法既扩大胸腔又下降横膈膜,吸气量最大,它全面地调动呼吸器官的整体功能,运用胸腔、横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气息,因此可避免颈肌、胸部的僵硬和紧张。胸腹式呼吸法可以让胸腔的容量扩大,使胸腔吸入大量空气,同时使两肋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均衡对抗,从而有利于强化音量。从生理上来说,胸腹式呼吸法的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容易均衡气息,控制呼吸。

(二)音色差异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色彩等。音色主要包括基音和泛音两种,基音指在物体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低频率的声音,泛音指在物体振动过程中,除了最低频率声音之外的音。

演唱是声音的艺术,因此音色就格外重要。不同的发声、共鸣及咬字方式都会使演唱者具有不同的音色。

由于演唱者嗓音条件和演唱方法的差异,在演唱中,就会形成风格各异的音色。

胸式呼吸法受汉语特点和传统戏曲的影响,咬字、吐字非常讲究,要求“以字行腔”“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因而在真声区,音色委婉、亲切,但在假声区,有时音色挤而尖。

胸腹結合呼吸法形成的美声唱法能够科学地运用咽部管状的调节和声带的振动频率,因而音质统一、音色优美、具有震撼力,但有时声音含混、颤抖、咬字不清晰。

音色往往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音色在胸式呼吸法和胸腹结合呼吸法形成差异的原因是这两种呼吸法对气流不同的控制方式。发声方法的不同使得发音器官发出的振动声波也不同,因而音色就会出现极大差异。

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对气息的力度进行控制,气息调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演唱时的音色,所以不同的发声方法对音色的调节十分重要。一般在声乐演唱中,胸式呼吸法由于气息较弱、胸腔共鸣等原因,音色往往单薄脆亮,但在真声区,因为气息较弱、较柔而对语言的控制更为精准。胸式呼吸法的真声音色饱满而明亮。兼之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变化,这些声调变化直接影响语义和语音,因此,用胸式呼吸法演唱汉语歌曲往往可以音色细腻、婉转、轻柔。

胸腹结合呼吸法由于气息较强而音色深厚丰满。由于胸腹结合呼吸法运用整体共鸣,兼之西洋语言没有声调,没有较为严格的辅音—元音交错组合如汉语般的音节结构,所以演唱时音色比较流畅而含混。

四、结语

两种呼吸法在演唱中各有利弊,从整体状况而言,胸腹结合呼吸法具有更完美更科学的表现形式。

呼吸是形成声乐表演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声乐表演风格的形成还涉及到语言咬字位置特点、共鸣方式及喉头位置状况等多方面。这些要素是彼此制约,互相影响的。但呼吸方式是演唱过程中首先要涉及的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咬字、共鸣及喉位等因素,所以呼吸方式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两种呼吸法的选择取决于艺术传统、演唱内容(如中国民歌或西洋歌剧)及演唱风格等。

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使不同的艺术形式出现互补、兼容的趋势。声乐演唱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技术、流派、风格的融合和借鉴成为当前声乐发展的趋势;而运用胸式呼吸法的民族唱法和运用胸腹结合呼吸法的美声唱法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

这种融合是中西音乐文化彼此借鉴、相互交流后产生的结果。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将民族唱法中委婉的行腔与美声唱法中严谨的科学有效地融合。从发展趋势来看,运用民族唱法的演员多借鉴胸腹结合呼吸法,即充分表现民族声乐的音色,又在演唱过程达到声音的流畅统一,从而表现出独特的音乐韵味。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音像专辑)[M].广州: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2004.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孙德俊.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J].中国音乐,2004(4).